潮汕地区特有的游魂文化

在广东省湛江市和茂名市,无论是市区还是农村,过年拜神都很热闹。一般来说,湛江的走神从年初六开始,到元宵节结束。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走神的习俗。各种流浪神都有,好不热闹。有些村子花很长时间游荡,白天游过村子,晚上再游荡。

湛江市及周边地区每年过年都会组织神游,俗称“神游舞狮大会”。

类似这种方式的还有潮州卧石乡“三王”之旅。每年正月初九,村民们都会在庙里抬出“大王子”等六尊木雕神像。正月初十,全乡家家户户摆上祭品,焚香烧金锭。第十一天,众神被送回了神庙。归还偶像时,有的人把它夹在腋下,有的人把它扛在肩上,故意让偶像碰撞。

游行结束,把神像集中在一个空的地方,用胳膊使劲扔。这叫“马师傅”。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绳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肢解尸体”。就这样,潮汕谚语叫做:“越吃越惊。”据说偶像越碎越烂,来年运气越旺。你要做的就是流浪后修复神像。

在潮汕地区,最隆重的拜神活动是参观“安吉王声”。

明初,潮州人谢绍仓被任命为永昌县令。有一次,当地发生旱灾,他开仓库救助百姓,不料触怒朝廷,被严刑拷打。行刑期间,我梦见一个神在暗中庇护。谢少仓觉得这个神和王伉庙里的雕像一模一样。为了感恩,我把他们带回了潮州。汉江告急时,雕像放在“青龙古寺”,洪水确实解除了。后人感激涕零,称其为“安吉圣君”。

拜访“安吉之王”要先抛杯选吉日,一般是1月23日或24日。

第一个是“Xi安路”。“Xi安路”的游行队伍前面是马头锣,后面是“肃静”、“回避”的仪式,行进在未来行进的路线上,敲锣宣布行进的日期。Xi安路的目的是清除路障,赶走邪灵,同时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户。各家各户听说后,都收拾停当,准备了五样祭品,蒸甜蜜饯、红桃、发蜜饯、元宝、鞭炮。

经过紧张的准备,流浪的那天,我在青龙寺前鸣礼炮。礼炮鸣响后,安吉王子和“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的神灵被请上轿子,然后举行“拜马”仪式。仪式结束后,几个大汉抬着轿子游行。

队伍的最前面是马头锣,绸缎上绘有金银的六面彩旗,安陆“禁”“避”标志和八件宝物。然后一个穿长衫长衫的老人,手里捧着一个小香案,后面是二十四对锡香炉;后面是“安吉王”的第一顶轿子,“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顶、第三顶轿子。然后就是13级潮州大锣大鼓。

每班有三六个彩标,一个鼓,八个锣,两对钹,铿锵锣,月亮锣,小钹,秦子,深浪,苏锣,大小唢呐,28节大笛,扬琴,古筝,木琴,云锣,大碗,大提壶等等。神圣的轿子从路旁经过,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好了祭品。

逛妈祖也很隆重,有钱人经常给妈祖金戒指金项链。妈祖在街上游荡时,佩戴玉佩和金饰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民间流传着许多妈祖出现惩恶扬善的传说。

有一次,一个小偷看见妈祖戴着金闪闪的戒指,就把它摘了下来。没想到,刚踏出庙门,就头晕目眩,不知道怎么走。我在寺庙里走了一整夜。三月的春寒没有去,天亮了,庙里祝走出去,看到小偷冷得缩成一团,蜷缩在庙门口。

还有一位善良的老妇人,每天在天妃的雕像前烧香祈祷。天妃觉得很真诚,给了老妇人一枚戒指。这一天,老婆婆烧完香,刚走出庙门,就看到地上有一枚戒指。老妇人转身走进寺庙,把一个杯子扔在天妃面前,问她是否可以拿着戒指去拿圣杯。于是老婆婆高高兴兴地接过了戒指。每当你拜访妈祖时,旁观的人们争相触摸神像或轿子,以求来年好运。在浙江温州市,有许多种神(当地人称为抬佛),其中最典型的是瑞安的沈心庙会和游行的雕像。

游行队伍由19队组成,包括花灯、舞龙、戏曲人物、高跷、舞蹈队、健美操、村民军乐队等。他们在乡下举行游行来庆祝春节,并祈求风调雨顺和繁荣昌盛。

申城庙会是纪念先贤治水疏浚温瑞塘河的民间祈福活动。始于北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温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瑞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在古代,深安遭受台风、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的袭击。先贤们带领村民挖河防洪抗旱,沈安成为瑞安沿江富庶地区之一。据《申城志》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先民围地开荒,炸盐,交错筑堤,故名申城,又称新城。明嘉靖时叫新城村,隶属清泉乡八都、十都、十一都。

新城自古流传着一句民谣:“正月初一,你开庙门,初二,你拜公公,初三,你拜邻居(邻居),初四,你拜府底(家),初五,你上坟,初六,初七,你无事,初八, 你烧火盆,初九,初十,你在东唐寺宰一头大猪“东唐寺宰大猪”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初十申城当地庙会的民俗活动。

申城庙会的民俗活动以保护母亲河为主题。1600多人组成的游行队伍边走边跳,洋溢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吸引了众多观众。

走在游行队伍前列的是申城温瑞塘河慈善志愿者护河队的30多名队员,打着“向先贤学习为民办实事,全民参与保护母亲河”的旗号。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保护温瑞塘河。由中村20多名女大学生组成的灯笼队引人注目。大学生蒋非常高兴参加纪念先贤的活动,一路上笑得合不拢嘴。

一路上,长长的游行队伍组成了2000多米的欢乐带,敲锣打鼓,升旗鸣笛,走街串巷,向世界洒下祝福。当晚,申城庙会还举行了迎灯活动,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申城庙会民俗活动前,申城街道上村、中村、下村、迪雅等村在路口设置彩门。村民们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悬挂中国红绸,红灯笼挂满大街,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民们还摆了几桌酒菜,迎接从外地赶来看庙会的亲朋好友,体现了新城村民的热情好客。

村民戴学富说,信宜先贤们疏浚温瑞塘河、防洪抗台风的功绩影响深远,仙尊村、仙尊集村、黄家尊、仙尊尾水潭、南镇滩等村名、地名沿用至今。

他说,申城庙会是一项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罕见民俗,为正月增添了浓郁的年味,满足了节日期间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儋州:

元宵节是儋州每年民俗活动的另一个重点。在明代地方志中,就有关于元宵节“与偶像同行”的记载。这天晚上,在中和、王五等城镇,会有“迎神”活动。居民们会用轿子抬出常年坐在寺庙上的神灵。在龙狮的陪伴下,“迎神”队伍将沿街游行,寓意神灵将荡涤邪恶,还人间一片净土。在中和镇,元宵节曾经有一个很精彩的活动,就是“烧梅根”。

“梅根”是中和当地人元宵节的独特道具。因其梅花形状而得名。它由十二层或三层烟花和灯笼组成,每层烟花代表一种意义。梅根点燃后,在围观者的欢呼声中,五谷丰登、天女散花、观音送子等吉祥图像自下而上层层叠叠,场面壮观!

在深受东坡遗风影响的博尔大地,民间有着广泛厚重的写诗写赋基础。自写春联是最能体现儋州“对联之乡”、“书法之乡”美誉的民俗活动。春节期间,走在中和古镇的大街小巷,细细品味各家各户写的春联,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这些均匀工整、文字丰富的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手写的书法不同于印刷的,豪放如不归河,婉约如小桥,粗犷如旭日,细腻如风吹柳,壮丽如大观。

琼中世家:

正月十五拜神是彝族家庭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十五,每艘渔船都要出钱出力,彝家买来灯笼纸、竹签等扎灯笼,鱼形灯笼、船形灯笼等各种各样的灯笼不断出现在聪明的彝家手中。

正月十五上午,彝族家庭会将神像抬出寺庙,然后从三亚南海路游船到三亚水上码头,然后下船。期间,偶像所到之处,鞭炮锣鼓齐鸣,热闹非凡。住在附近的居民必须烧香拜神,才能为自己的一年带来好运。随着偶像的不断移动,流浪队伍也越来越壮观。游魂分陆上游魂和海上游魂两种,以祈求来年渔产双丰收。

送一盏灯

“送灯笼”是文昌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农村项目,它深深地寄托着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祈求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好运、繁荣、和平和成功。

文昌的“竹灯”在海南很有名。“灯笼”里面用竹片编织,外面用彩纸手工切割。灯体上印有“福”、“寿”、“喜”等大字,以及“好运高照”、“丁财贵寿”、“招财进宝”、“生贵子接连”、“寿随天年”、“春光乍泄干功夫满门”等吉祥文字和诗句,还伴有对往事的怀念。

“送灯笼”时,灯笼下部吊着一个长长的圆灯笼,笼底点着一根小蜡烛,非常漂亮。村民们举着灯笼,有寓意一年多的“鲤鱼灯笼”,有开满鲜花的“小花篮灯笼”,有蔡丁旺的“幸福灯笼”,还有形似酒杯的小酒杯灯和花瓶灯。

在文昌举行“送灯”活动没有统一的时间和规模。文昌市的汇文镇、中兴镇、文城镇规模比较大,一般在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间举行。文昌市汇文镇凤会村委会书记、主任石说,他们那一带是正月初七到十五轮流举行,以公庙为单位。

每个公庙的范围不一样,有的是几个自然村一个公庙,有的是一村一个公庙,所以宗族人口也不一样。一些大一点的有100多户,500、600人,游行时间比较长。有时候游完灯,还会进行文艺表演,到一天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天亮了。

“送灯”仪式有几个程序,一般包括选灯、制灯或买灯、出门前祭祖、放灯、巡灯、表演艺术、集体祭祀和挂(燃)灯。

据了解,每年“年”前,大家都会准备灯笼。“送灯”那天,在夕阳星出来之前,灯就开始亮了。先送到祖祠,祈求先人手持灯笼祝福家人一年平安幸福;然后送到天地和灶神的牌位上,让神灵保佑家人;又送到仓库、猪圈、井台等地方,以求满仓粮、水安全,粮食常吃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