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步行街的谭老街

采访对象:邓亚红(33岁)公务员地址:花楼街119号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江汉关代表江汉路。那时候我刚开始学看时间。每当听到江汉关叮叮当当的钟声,奶奶都会停下手中的针线活,指着桌上的小闹钟试探我:“几点了?”夏天的夜晚,爬上盖着蓝灰色瓦片的屋顶乘凉。明亮的江汉关钟就像另一轮月亮挂在天上。奶奶看不清楚。我看完时间后,她会夸:“好好看的眼睛”。

文革结束后,我上小学四年级,江汉路的新华书店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记得书店在卖限量版的《一千零一夜》三册。我拉着父亲去排队,但是书已经卖完了。当我走出书店时,门外站着几个书商。看着我沮丧的样子,父亲咬紧牙关,以5元的高价从经销商那里买下了这套新书——三本破旧的医学教材。

另一个喜欢去的地方是中央百货商店。临近春节,母亲想买一台缝纫机,正在和几个邻居开会“来会”(民间互助的一种集资方式)。我妈让我抽签,怕倒霉,我一抽就抽了第一个。于是,一家人急匆匆地直奔中央百货大楼,选择了台产的“大乔”牌缝纫机。这是我家买的第一个大件,全家人开心了好久。采访对象:王强(21岁)学生,地址:上海村,出了我住的这条巷子,就是繁华的江汉路。沿街的专卖店似乎每天都有新东西冒出来,流行歌曲、CD、新手表、休闲服,还有各种价格惊人、质量惊人的二战仿真轻武器。就算买不起,看看这些东西也是一种享受。

江汉路仿佛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男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尤其是周末晚上,唱片屋传来的劲歌滚过狭窄的马路。漫步街头,与众多“时尚达人”互动,真的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黑衣骑摩托车的男子、面孔五颜六色、衣着炫目的“辣妹”以及几个黄头发的“爱车人士”依然出现在乐安眼镜店门前的宽敞区域,向路人展示高难度的驾驶技术...当他们累了,他们会坐在麦当劳,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看起来像一条小溪。

有时候,我很羡慕那些住在高楼里的人。毕竟上海村的房子太老了,内部结构很落后。前不久隔壁一个亲戚从国外回来,夸这里环境好。江汉路建得这么漂亮,住在汉口最繁华的巷子里我觉得还不错。对于73岁的胡德新来说,江汉路这条百年老街,既熟悉又陌生。江汉路,全长1600米,自1900开业以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繁华的商业氛围,成为每一个武汉人的骄傲。汉正街的变化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有意思的是,13年前,老人一怒之下搬出了江汉路,离开了这条陪伴了他近60年的老街,搬到黄陂和女儿一起生活。胡德新1989退休后潜心写书。但是,当时的江汉路太吵了。凌晨不到5点,喊叫声、喇叭声和熙熙攘攘的人车声越来越大。不到半年,老人一下子瘦了6公斤,与某出版社的稿件合同一拖再拖。最后,他不得不取消出版计划。一怒之下,老人搬走了。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是胡德新做梦也想不到的。武汉首先对江汉路占道现象进行了打击。湖北省江汉区投资900多万元建立花楼街商圈,接纳江汉路无法容纳的旅游摊贩。一夜之间,江汉路两旁上千个摊贩各得其所,江汉路顿时变得清爽起来。交管部门对货车、公交车开红灯,将江汉路设为单行道。同时,武汉市商务局已将江汉路、中山大道列入“全国十万家无假货店铺”名单,以一流的品质和服务塑造江汉路形象。

好戏还在后头。武汉人意识到靠近长江、汉水的江汉路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交通功能,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彻底改造江汉路,建设一条现代化的步行街。2000年2月,武汉市政府投资654.38+0.5亿元,对有百年历史的江汉路进行了“洗心革面”的整形。以前像蜘蛛网一样的管道都埋在地下,商业店铺的出入口都是透明的玻璃门。店铺招牌统一规格尺寸,沿街门面和历史建筑整体亮化,统一设置户外霓虹灯广告。建设了一批广场和绿色休闲空间,安装了雕花休闲椅,竖起了欧式电话亭和移动公厕。

2000年9月江汉路改造后,街道重新开放,老胡曼德信搬回了繁华文明的江汉路。他经常对人说:“不到江汉路,在武汉也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