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典小说的朝代和作者

罗贯中(1330—1400),本名本,字正中。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一生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会》、《忠孝之子连载劝诫》、《哭啼啼三平章》;小说有《隋唐演义》、《五代演义》、《遂平三魔传》、与施耐庵合著的《粉房》、《水浒传》以及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出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作为一个与“崇尚卓越”和“妓女艺术”联系在一起的戏曲评话作家,他在当时的勾栏瓦舍被视为一个下等人,正史根本不可能为他写经典。唯一能看到的是一本明代佚名人士编撰的小册子《鬼书续》,上面写着:“罗贯中,太原人,散于湖海。与人孤独,乐府暗语,极新鲜。忘了和余做朋友,多次吃亏,天各一方。这只是会议复会的开始。60多年没来了,但我不知道它会在哪里结束。"

但从罗贯中的代表作《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渊博才华得到了体现。他精通军事科学、心理学、足智多谋、公共关系和人才...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着的追求,他怎么可能成为这样的多面手?他主张民族团结,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唐五代的历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钦州孝真伤身。

晋中花草埋没幽径,唐国山河围夕阳。

鸦谷毁巢孤,并州尘路总凄凉。

诗成了无尽的伤口,曾经心碎。

吴承恩(1500-1582),淮安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明代小说家。他的父亲吴锐出生在一个由低级官员沦为小商人的家庭,他乐观豁达,追求幸福的哲学。他给儿子取名程恩,字汝忠,意思是他可以读书做官,继承帝王之业,造福人民,做历史上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好学,速读背诵。他擅长绘画、书法、歌词、围棋,还喜欢收藏法贴的名画。少年时,他因出众的文采在家乡小有名气,受到人们的赏识。他认为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像捡了一根芥菜一样好”。《淮安府志》记载他“敏而智,书富,为诗而作。”除了好学之外,他还特别喜欢搜求奇闻异事,喜欢看神仙鬼怪、狐狸猴子之类的书。比如野史,像《聊斋志异》、《酉阳杂记》这样的小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养成了在这个多姿多彩的神话世界中求奇的嗜好,这对他的《西游记》创作影响很大。30岁以后,他搜索到的奇闻轶事已经“藏在胸中”,他有了创作的计划。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章,不知什么原因中断了很多年。直到晚年辞官回乡,才终于完成了历时七年的《西游记》创作。

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一个狂放不羁、傲视天下的年轻人。低下的社会地位,贫穷困苦,让这位伟大的天才狂野不羁,引来潮水般的笑声。他被别人称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娶了一个叫叶的老家姑娘,婚后感情深厚。吴承恩虽然放荡不羁,却贤惠贤淑,对妻子忠贞不渝。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的年考、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取得了进士的资格,与朋友到南京参加乡试。然而,他的才华不如他的同伴,他,一个村庄著名的才子,落入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遗憾地去世了。吴承恩接受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努力学习文章,但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考试中仍然失败了。吴承恩羞愤交加,今年冬天病倒了。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他看来,考试考不上陪审员,不仅不合理,也是父母和祖辈的耻辱。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没有能力考上,命运却不好。他认为“名利各有命,非要得到才是愚蠢的?”

吴承恩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刚正不阿。他之所以这么有才,屡试不爽,大概和他不愿意违心表态讨好上官有关。他痛恨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寻山之歌》诗中写道:“人之灾,出衣翻,非为猿鹤,乃为虫。与五鬼同坐宋室,未见于庭诛四凶。野夫非常感激,但他为自己的好意感到遗憾。把邪恶的刀穿在胸前,你不能恨它。拯救月球有一个目标是拯救日本弓。世界上没有英雄吗?谁能为我对林风做点贡献,让它延续一万年?”认为“民祸”和社会现实丑恶的形成原因是统治者不善于用人,让“五鬼”、“四猛”之类的坏人掌权。他本想“发财”“称王”来扭转乾坤,但他人才匮乏,野心勃勃,只能在风来的时候慷慨自叹。

生活的艰辛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不亚于科研的失败。父亲去世后,他需要管理家里的一切开支,但他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更谈不上养家糊口的手段。家庭生活来源,除了每个月从大学拿回六斗米,只能吃父亲留下的遗产。

尝尽社会生活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对社会生活的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思考,用自己的诗歌与不合理的社会作斗争。

1296 ~ 1371年)

子明安(名耳),又名赵睿,称颜端,称乃安。

籍贯:江苏兴化。原籍泰州海陵县,居苏州长门外石家巷,后迁居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生于元末明初,小说《水浒传》作者。

生活:

关于施耐庵生平事迹的材料很少,收集到的一些记载也颇为矛盾。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江苏省兴化、大丰、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如施氏族谱、施族谱等。此外,《兴化县志续》补13载有65,438+0篇施耐庵传记,补14载有65,440篇明初王道生撰写的施耐庵墓志铭。

根据对这些材料的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之一的史志的后代。晚唐时石芝的后裔,以苏州为家。他的父亲叫袁德,母亲是卞氏(卞氏的后代也迁到了江苏省大丰市)。

施耐庵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孝顺勇敢。

19岁为秀才,28岁为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为秀才。

他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不愿意与达官贵人见面,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张士诚起兵反元时,施耐庵参与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后,在他的庇护下参与策划,并与其部将边关系密切。后来的施耐庵、卢渊、刘良、陈济等。大失所望,纷纷离开,因为张贪图享乐和缺乏建议。在与陆、刘离别时,他作了套曲《新水别秋江》,以表达自己慷慨的哀思。不久,张士诚驾崩,国破家亡。石游遍天下,漫游山东、河南等地。他与交好,曾受郓城县教,后随老师住在江阴徐氏家族早期。后来他又回到自己的老白小马身边,无法隐居,觉得时局在走下坡路。他以写《水浒传》为寄托,和弟子罗贯中一起写了《三国演义》和《三穗平遥传》。他也擅长诗歌,但流传甚少。除套曲《秋江送别》外,还有其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如顾体诗、刘良诗等。施耐庵躲在淮安躲避明朝征兵,病死,就地安葬,享年75岁。施耐庵死后几十年,孙文煜家业兴旺,其祖乃安葬于白苴西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石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为撰写墓志铭。

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茹《百川录》载:“忠义水浒100卷。钱塘本。罗贯中编辑。”嘉靖四十五年,郎英在《七稿》中说:“此书为《施耐庵钱塘书》。万历年间,胡应麟在《邵氏山房笔集》中指出:“武林中史某编的《水浒》特别流行。“今天,人们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弟子罗贯中合著或罗贯中续作。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名瞻,字,名,名,号秦普。祖籍辽宁辽阳(据说是河北富庶),祖上原是汉人,后来是满洲正白旗的“包衣人”(“包衣”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家奴)。

曹雪芹的始祖曹严阵,原是明朝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六年后攻打辽阳时参军。曹入关后在明晋战争和叛乱战争中保持中立,先后在山西周知、冀州、浙江延发道等地任职。曹家的崛起真正始于曹严阵。

曹的儿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的妻子,成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xi出任江宁织造,历时***21年,最终死于江宁织造。曹死后,康熙任命他的儿子为苏州织造,后来又继任江宁织造和淮水盐检。曹寅和康熙从小就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的时候,曹寅正在班都。后来,曹寅选择为康熙举行葬礼,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全盛时期,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为公主。康熙六次南征,有五次以曹氏江宁织造部为行宫,后四次是在任职期间,可见曹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地位以及与康熙帝的密切关系。曹寅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擅长诗文,也是著名的藏书家。曾主持《全唐诗》和《裴云纹赋》的刊刻。这种家族传统对曹雪芹的文采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曹寅死后,康熙命其子曹勇继承江宁织造。曹庆上任三年就去世了。康熙曾任命曹寅弟弟曹权的儿子曹福收养曹寅,继任织造,曹家祖担任江宁织造四代长达60余年。

雍正上台后,从曹福的叔叔徐莉开始,抄他的家。然后被送到黑龙江最荒凉最苦的地方,被冻死饿死。雍正五年,曹福因“袭扰驿站”被捕,并因“行为不端,在编织中大量亏空”、“私自移动家中财物,企图隐瞒”而被革职。曹福进了监狱,被“枷”住了,于是曹操搬到了北京。据史料记载,曹家班曾在北京“蒜市口十七间半”住过。

曹雪芹一说自己是曹勇的遗腹子,一说自己是曹福的儿子。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或雍正二年(1724)。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当他的家族被抄后搬回北京时,他还很年轻。根据他的出生,他不再是13岁。曹家回京后的具体情况文献记载很少,但曹家自财物被劫掠后急剧衰败却是事实。乾隆初年,曹家似乎又遭受了一次更大的灾难,从此彻底溃败。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氏家族的兴衰过程。在13岁之前,他在南京生活了一段“富衣”、“富糖”的时期。13岁迁居北京后,据红学考证,他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宗教学工作,当时认识了敦敏敦诚兄弟。乾隆大约在十五年前迁到北京西郊的黄叶村(现曹雪芹纪念馆),住在“茅草椽子”里,“粥酒常赊全家”。他很穷,没有医疗保健,他年幼的儿子死了,生活更加悲惨。他从贵族的顶端跌落到社会的底层,饱受世态炎凉。生活中的艰辛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反而让他嗜酒如命,表现出对现实不屈的态度。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他的名著《红楼梦》,它是在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小说第一回,曹雪芹说:“曹雪芹为弘宣丧十年,五增五减。”真的是“字字珠玑似血,十年功夫非比寻常。”可惜他死了,因为小儿子死了,变得多愁善感,贫病交加而死。曹雪芹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3)除夕。另一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4)除夕,另一说死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沈嘉初。曹雪芹去世后,只剩下《琴剑上墙》和《新娘坠落》,几个朋友匆匆埋葬了这位大作家。

曹雪芹未完成的《红楼梦》手稿题为《石头记》,定稿只有八十遍。80年代以后的一些手稿,还没整理出来就“丢失”了。这八十章开始在少数朋友中流传了三十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惟元、高鹗首次用活字印刷出版,翻了120倍,书名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的。

以《红楼梦》为线索,以鲍与戴的爱情为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为一部结构完整、故事完整的文学巨著,并在此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续集中有些章节和段落写得精彩生动,比如黛玉之死。但就整体的思想和艺术而言,与原著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有些人物失去了个性,有些情节明显偏离了原著精神,比如贾府的复活,桂兰齐放的描写。

曹雪芹是“胖,头宽,色黑”。他傲慢,愤世嫉俗,无拘无束。嗜酒,有才,健谈。曹雪芹是诗人。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朋友敦诚曾称赞他说:“爱你的诗妙不可言,追到长谷破篱扇。”他又说:“知你诗大胆如铁,堪与道营作寒光。”但他的敦诚《琵琶行》诗中只有两行:“白富士陵应甚喜,必教蛮鬼装腔作势。”

曹雪芹也是画家,喜欢画突兀陡峭的石头。敦敏《秦园画石》曰:“傲如君界奇,更犬牙交错。醉酒如笔一扫而空。胸中写下一片惊雷。”可见他在画石头的时候,是把胸压在了冤屈上。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在于小说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曹雪芹的《红楼梦》举世闻名,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废艺斋集》是记录中国技术的作品,所以只在热爱技艺的人中间流传。在这本书里,曹雪芹打破了中国文人“努力工作的人被君子所不齿”的旧观念,详细记录了金石学、放风筝、编织、印染、烹饪、园林设计等八大工艺,以使残疾人能够保持健康,弥补先天和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在蜀都热心地教残疾人系风筝,并帮他用这个行业养家糊口。他在《南方放风筝记》和《北方放风筝记》的序言中说:现在是除夕,我总是冒着雪。我满载着鸭、酒和新鲜的蔬菜,高兴得对太阳说:“我本不想放三五只风筝,却得到了沉重的报酬;收入* * *独享……”这既体现了曹雪芹与叔父的情谊,也体现了曹雪芹扶弱济困的高尚情怀。

曹雪芹小传(周·)

雍正二年(陈佳1724),四月二十六日生。

雍正三年(宜四1725),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生日,所以以芒种为标志。

雍正六年(武神1728),其父曹福被判犯有盗窃罪,回京。住在蒜市口。

乾隆元年(陈冰1736),各种“罪钱”被赦免,家庭恢复小康。十三岁(书中,我会在元宵节去看妈妈,一直到除夕。宝玉也是十三岁。事情发生在2008年4月26日,那天正好是穗籽节(书中的花会)。

乾隆二年(丁四1737),正月,康熙城陷。陈是县王银喜的生母(书中的“老王妃”已去世)。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阴娃太子长子弘熙谋立朝廷,背后捅乾隆一刀,未果。秦雪的家庭又被拖垮了,它又被偷了,于是这个家庭破裂了。雪芹穷且漂泊。他以前是内务部的笔杆子。

乾隆十九年(徐佳1754)《赤岩斋重评石》终本初抄(未完成)。

乾隆二十年(义海1755),石头的故事还在继续。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第七十五回前脂肪批记载:“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清。缺中秋诗,一俟雪琴。”是为了当时稿子的进度。由智延斋和Tamenosuke写的。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好友敦诚为纪念曹雪芹写了一首诗。回头看看右翼宗教学的夜话,我劝不要做一个有钱的吃货,“不如在黄叶村写一本书”。此时,雪琴已去西山,离开了敦惠伯府梁家(西城石湖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他的朋友敦敏自然写下了从夏村到桂味的诗,并咏唱了许多关于雪芹的诗。

乾隆二十四年(集贸1759),现保存集贸版和《石头记》手稿,“阎志”批语日期开始。

乾隆二十五年(陈赓1760),有《陈赓版》和《石头记》四次被严斋阅评。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回金陵后回京。每次朋友的诗里说“秦淮旧梦犹在”“官苦闷,梦回故里”,都暗示着《红楼梦》的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仁武1762),敦敏写了《带刀酒歌》,记录雪琴深秋来访时的饮酒情况。胖批评:《午后重阳》有“求书甚急”之说。重阳之后不再批语。有故事的时候。

乾隆二十八年(贵妃1763),春末二月,敦敏诗邀雪琴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祝寿)。还没有。秋天,我爱长痘的儿子,悲伤成了病。胖批评:“...书还没写完,秦就哭死了;我为雪琴哭泣,但我的眼泪仍在等待耗尽……”被记载为“壬午年夜”之死,经考证,知为“年夜”之误。四十岁就去世了。

乾隆二十九年(沈嘉1764),敦诚写了一首诗:“晓凤昨日刷题词”“四十年太薄”,都是历史佐证。

在清代,只有少数人知道曹雪芹是谁,一般人一无所知,甚至无法断言是否有此人。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第一次把曹雪芹作为一个严肃的文学课题,对他的真实存在和家世进行考证。此后,关于曹雪芹本人的系统深入的论述就很少了。在《曹雪芹新传》(山东画报出版社)中,周先生对曹雪芹本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从曹雪芹的“圆心”出发,不断把半径延伸到他的整个家庭和他所处时代的整个背景,从而丰富了曹雪芹的思想、人格和艺术追求。全书由两条主要线索组成,一条是曹氏持家史,一条是秦雪心学史,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又相对独立。在两条线索的牵引下,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