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亡的真正原因
一是关羽因刘备被杀而死;
第二,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
第三,关羽死于自己“正义而骄傲”的人格(陈守愚),被杀。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各结其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为其事迹做了总结”,无论感情还是仁义,刘备在襄樊战役中都不允许“缓兵之计”,更何况是三国之战的用人之时。对于刘备来说,关羽的死显然弊大于利,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关羽在麦城的失利还伴随着极大的失地风险。这与刘备爱民爱物,是礼贤下士,是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的形象相去甚远。即使与相关史料的记载,也颇为不符。
其次看关羽是否死于诸葛亮的过错的分析。无论是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还是在《三国志》中,诸葛亮无疑都是智者智慧的体现。他虽然一生谨小慎微,但也做出了许多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岩在《史记》中写道,关羽是被武魏联盟的绞杀打败的,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可能是自己家族的一员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对自己的事迹做了总结”,刘备绝不会“慢下来”只是袖手旁观。当时诸葛亮并未掌管军政大权,但他知道关羽攻占襄樊的条件并不成熟,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天下已变”的战略决策,以两路探曹魏:但《三国志》正文和《斐济笔记》中并无诸葛亮劝谏的记载。所以得出结论,诸葛亮对关羽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原因会在下面详述。
第三,关羽的死是他自己的性格和环境造成的,这是不成立的。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领袖,关羽的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果从魏、蜀、吴的地理分布图来看,荆州位于三国的中部边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荆州北临汉、绵,利南海,东接吴辉,西接巴蜀。这个军事用途的国家是兵家必争之地。根据诸葛亮交付给荆州军团的战略命令:“北拒曹操,东拒孙权”。世界不变,我不动,世界变,我随机动。这是刘集团留在荆州的最好办法。但关羽多少有点鄙视武将诸葛亮的策划。所以《三国志》作者陈寿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关羽的“刚愎自用”,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来的理论家大都从这个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千面。
其实“只是骄傲”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关羽个人的缺点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必然之战的胜负,不是关羽一个人玩的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斗争,是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作为一种战时行为,它不仅与指挥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关,还受到条令、组织纪律、制度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让一个人任意主观行事。
因此,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关羽之死不是单一原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原因是:
第一,关羽的死是战局发展的结果。
据记载,襄樊之战始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止于65438年二月。前期关羽屡战屡胜,不仅淹没了禁七军,甚至让曹操想迁都。最后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是大人物,孙权不会要,决定联合孙权抗羽,从而扭转局面;再加上当时关羽的部下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导致关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最后关羽只好去麦城不败。同年65438+二月被俘,65438+十月被杀。说刘备或诸葛亮想用刀杀人,显然很牵强。试想一下,当时关羽打了很多胜仗,关羽胜利的消息都传到了蜀国。距离关羽兵败麦城,被俘被杀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使发现关羽之师败退,也很难保证出兵救援的时间(唐代诗人李白曾说:“道难通,难于上青天。”可见四川的交通极其不便,直到民国初年才有所改善。况且刘备这时候不会允许任何人袖手旁观。
所以,笔者私下认为,有些后人指责诸葛亮用刀杀关羽有点过分,顶多是身败名裂。从战局突变来看,诸葛亮出兵增援荆州似乎为时已晚。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经常运筹帷幄。他不可能对当时战役的发展没有各种各样的战略计划,他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应变措施来保全安全。如果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得力助手帮助关羽,情况很可能会完全不同。当然也要考虑到,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诸葛亮一开始未必能“预测”到关羽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可能“计算”到梦露会偷袭荆州,让关羽输得这么惨。关羽出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但是最后关头荆州失守,败局已定,无可挽回。那你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你可以一个人背这个黑锅)。
其次,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的死主要是因为战局的影响,但我们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权力和利益之争。
第一,刘备和关羽的关系其实并不亲密。《三国演义》说刘备听到关羽去世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晕倒在地”,这完全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载刘备在关羽死后为其哭泣。相反,庞统死后,“先主哀叹,我言却泣”。法正死后,“为他哭泣的人累了好几天”,实际上哭了好几天。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刘备没有哭。似乎刘备和关羽的关系虽然从未被怀疑过,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另外,关羽死后,说他为国捐躯,也是有道理的。刘备应该为他加封,赐谥号,但是史料查不出刘备加封关羽的记载。关羽的谥号苗壮侯由已故皇帝刘禅加封。相反,法正死后,刘备立即封他为永侯。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和关羽是“同床共枕,情同手足”,为什么关羽死后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确实是相当令人费解和难以置信的。
第二,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与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众所周知,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而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自己制定的,是诸葛亮的整体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非常坚决。虽然这是诸葛亮的大政方针,但关羽似乎并不赞成孙与刘结盟。《三国演义》里有个故事,孙权曾经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去找关羽求婚,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后,可以* * *对付曹操。不料,诸葛瑾的提议碰了碰鼻子上的灰尘,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我的虎女会嫁儿子吗?”
诸葛亮和关羽个人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到,但在《三国志》中有记载。比如诸葛亮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很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与孔明独处,如鱼与水。”关羽和张飞只是陷入了沉默。沉默不代表矛盾消除了,只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他们暂时压下了怨气。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和关羽势不两立。荆襄自古地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一个睿智的军事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为什么只派关羽的第一师,而不派更多的大员辅佐他?是疏忽还是另有阴谋?这个问题在后世引起了很多讨论。笔者认为,虽然不能说一定是权力和利益斗争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有这样的联系。
鲁迅说《三国演义》看起来诸葛亮睿智近妖,我很赞同。诸葛亮出山时,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甚至低于其他很多大臣。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忍不住想尽办法跻身一人之下的万人之列。所以他借机攻击,贬低或者纵容关羽的做法,他是有所为的。
关于关羽在麦城的失利,诸葛亮说是关羽自己的错,自己没有责任。我认为不是,所以我们不妨从战术策略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战术角度来看,关羽的战败是因为他执行了诸葛亮进攻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进攻樊城,又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关羽单枪匹马对抗孙操联军,最终导致关羽全军覆没。从战略上看,关羽入侵襄樊,在时机和条件上都违背了诸葛亮早年“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诸葛亮作为一个智者,为什么会做出一个不是智者的决定,值得研究和反思。
第三,关羽之死是其性格特征导致其悲剧人生的主观内因。
众所周知关羽性格不好,还有些自大。他和刘备关系不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一起镇守荆州,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监视关羽),更不用说他和别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糟糕的人际关系还表现在他和很多人的关系极其紧张。定军山之战,黄忠斩了曹操麾下大将夏,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女王,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地位平等。刘备派人追封关羽时,关羽破口大骂。君子如何与老将黄忠交往?最后使者说了很多好话,关羽才勉强接受了刘备的封爵。
关羽和刘封也有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与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很不好。关羽与部下大将尚勇、孟达太守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得罪了刘备身边的几乎所有人,到时候就没人救他了。
《三国志》中有一段话:“飞毛腿爱尊君子而不顾小人,羽善卒而骄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尊重士大夫,却不懂得爱护士兵;而关羽对士兵很好,但和文人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员,都是人才。他们关系僵了怎么会有好果子?
第四,关羽之死是他自满的悲剧结局。
中国历代都有很多人爱造神,关羽是造神运动中最成功的例子。全盛时期,恐怕没人知道关帝庙有多少是为关羽修建的。其实关羽的功过是非,他的优缺点,他的功过,他的荣辱,他的荣辱,他的受敬与受批判,他对蜀国的贡献,他对蜀国不可挽回的损失等等。,都很值得一分为二的对待,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
只是三国时期,关羽的吹捧队伍中,第一大吹捧者是曹操,三日小宴,五日大宴,让他几乎一无所知。我渐渐对自己的估计失去了实事求是的感觉,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个骑马的弓箭手,却真的成了汉寿的亭长;第二有名的艺术家诸葛亮,竟然让在华容道等着被擒的曹操不追,这是他的一个右倾错误,这不能不使他更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第三个著名的艺术家孙权不得不托人去荆州做媒,想娶关云长的女儿做媳妇。结果关老爷连面都没露。他大叫“虎女配狗”,把媒人赶走了。孙权被拒之门外,遭到拒绝。这一来,关云长越发趾高气扬,哪把吴栋看在眼里。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关羽是作秀,看丞相是多么谦恭,多么旷达,多么渴求人才,多么热情感人。说白了就是为了吸引人心,扩大影响力。其真正的意义只是通过作秀来宣传自己。诸葛亮称赞关羽是为了谋求内部安定团结。在实施他的政策的过程中,他不会被这个傲慢的刘玄德兄弟所打扰,反而会为自己带来方便。孙权夸关羽的目的更简单,就是为了麻痹对手,夺回荆州。所以世界上所有的演员都是别有用心的。这个世界上,不仅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纯粹为了艺术而奉承、讨好别人的人。
独骑千里,过关斩将,是关云长一生中最得意的一笔。同时,他的自负和骄傲也埋下了日后在麦城战败和死亡的种子。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刚正不阿”,这是对他人品的准确评价。诚实、耿直、刚毅、勇敢无疑是好的品质,但如果不能刚柔并济,以自己为荣,那就太可怕了。
实事求是地说,傲慢,无论是伟人还是草根,几乎无一幸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福在灾前,利在灾前”是一种辩证的因果关系,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因此,毛泽东主席一再告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实从关羽之死可以看出,骄傲不仅使人落后,甚至可能丢掉性命。这显然是最好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