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集体舞的起源和文化是什么?
在印度,无论是寺庙还是手工艺品店,一个很常见的偶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表演时,湿婆的舞蹈偶像往往被放在台前。这座跳舞的湿婆雕像不仅做工精美,而且寓意深刻。这座雕像站着跳舞。右手持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手拿着燃烧的火,象征着一切都可以毁灭;左手斜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踩一个魔鬼,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抬起左脚,象征他者,升无止境;周围的装饰是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的象征。这样一个舞蹈神的形象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肢体语言极其丰富,尤其是手语变幻莫测。据说舞者单手可以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以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头、颈、臂、腿、脚的协调性,其姿态更是数不胜数。这种千变万化的姿态,可以表现人的世俗欲望,各种动作,甚至天地等自然景物,昼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显露出来。
印度舞蹈也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手势、眼神、内心的想法、面部表情、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表现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肢体语言有八种“ras”,“ras”就是“味道”的意思。这八种Lars分别是:Slungar(爱情)、Haxie(幽默)、Gruleng(怜悯)、Lauder的怒成意志(英雄)、Payanag(恐怖)、Weipaz(蔑视)、Adepode(惊愕)和Suntech(宁静)。当然,这八种Lars也包含了各种变化。比如爱,包括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恋人的爱。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完美体现各种少女,需要非常刻苦的训练。
另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各方面都体现着神的光环。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一个永恒的赞美主题。所以,如果你对印度宗教,尤其是印度教传说有所了解,传统舞蹈也就不难理解了。
印度古典舞流派
巴拉塔·纳蒂扬
巴拉塔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赞美神灵和祭祀。它最初在印度教寺庙中表演,表演者是女性。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流传到了寺庙之外。
《婆罗多》舞蹈强调音调、节拍、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幻莫测,令人难忘。这种舞蹈一般是1个演员单独表演,舞台辅助五个人。这种舞蹈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段叫“Alarip”,是整个舞蹈的前奏,意为祈求整个舞蹈的成功,并配有歌词。第二段叫“Jatiswala”,意思是“语速和语气”。这时有了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剧情。第三段叫“Shadam”,意思是“诉说”。第四段叫“Varnam”,意思是“叙事”,是整个舞蹈的重点和高潮,也是最难的部分。第五段叫“Badme”,意思是“表演”。第六段叫“Tilam”,意思是“结束”。
瓦纳普拉斯塔姆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内容多取自两部史诗和过往书籍。这种体裁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演员的面部化妆,远远优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做成的。每次化妆都是专业化妆师化妆,演员要平躺在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所以一个演员一上台,从他的脸谱就能看出谁是男主角,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演出不受场地限制,只要有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在演出前听到震耳欲聋的鼓声,就会顺着声音,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通宵。
北印度舞
卡塔克舞是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流行舞蹈。它起源于一些民间艺人的表演,他们靠讲述两首史诗为生。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皇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非常注重舞步的变化。当一个演员跳舞时,他会在脚上戴上小铜铃。随着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钟有时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像马奔腾的千军万马;有时候只有一两声钟声响起,就像耳语一样。所以舞者要有极高的步法。
马尼普利舞
曼尼普尔舞是一种起源于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邦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是印度教湿婆神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人说这是奎师那和拉达相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人说,曼尼普尔邦的一个国王梦见了一种美丽的舞蹈,于是他教他的女儿学习这种舞蹈,然后这种舞蹈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今天的曼尼普尔舞主要发展成为一种抒情舞蹈,来表达奎师那和拉达之间的爱情故事。这种舞蹈欢快,音乐简单清新,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