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改革计划?
探索高中和大学。
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纲要规定: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方式,创新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高中、大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逐步淘汰
学校的行政级别。
主要问题是:政府管学校管得太多太细;社会监督和学校自律机制不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没有落实到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化倾向严重。
纲要规定:逐步取消实际行政级别和行政管理方式。
全面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完善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和任用方式。
保证金投入
教育支出
占GDP的4%。
主要问题: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
纲要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12年达到4%。
尝试在高校设立总会计师岗位,提高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考试招生制度
逐步实施
高校分类招生考试
主要问题:一是考终身;单纯依靠高考成绩,选拔标准单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使用同一张试卷;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不利于素质教育;各省录取竞争机会不公平;高校选拔自主权不够。
纲要规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元选择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
完善中学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合理配置招生名额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和方式。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
完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注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完善国考科目题库,完善统一命题和省级命题方式,确保国考的科学性、指导性和规范性。探索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
逐步实施高校分类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组织。探索实施高水平高考。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改进招生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选拔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本科招生以统考为主,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择优录取。技能突出且符合学校培养要求者,根据面试或测试成绩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且表现良好者,推荐录取;符合条件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和地区求职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有突出贡献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特殊程序,破格录取。
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的方式、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程序。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
私立高等教育机构
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问题是:公立学校缺乏办学活力;民办学校法律属性不明确,相关扶持政策难以落实;政府服务不到位,引导不足。
纲要规定,具备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审批。
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和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和完善国民教育基本标准。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机构,定期发布监测和评估报告。加强教育督导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师资队伍建设
在中小学设置
全职和高级教师职位
主要问题是: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
纲要规定,国家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评价的首要内容。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实施中小学教师每五年脱产培训。
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专家解读
近期教育改革的几种可能举措
今天上午,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向社会公布后,本报联合搜狐教育频道第一时间邀请教育专家对纲要进行点评,对纲要近期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动作提出看法。参与评议的专家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志宏;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峰;王金堂,北京CPPCC特邀委员,原北京一中校长。
高考英语预计领先一年多。
规划纲要提出了人们最关心的高考改革的具体改革方向,力度很大。改变“一考定终身”和“多元录取机制”是改革的重点。这些目标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已经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对于大纲中提出的“一年多考”,专家认为英语科目最为成熟,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可能就像现在考托福和雅思一样,一年会有很多考试机会,考生在招生的时候可以用最好的成绩。”
高校自主确定录取原则
专家认为,“探索招考相对分离”的实践目的是落实高考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多次选择、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招生提供条件。招考分离后,可以更加明确各自的职责。考试机构专门提供考试服务和学生成绩信息,不参与统一招生过程。高校招生时,可以自行制定录取原则。比如他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甚至参考托福成绩等社会测试。而政府负责监管,形成了这样一个各司其职的体系。
当然,这是一个理想,但未来的工作将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多元录取”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一步。
以下五种方式可以上大学。
早在规划纲要调研期间,专家就提出要对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分类考试。一流大学除了全国统一高考,可以增加联考,对拔尖创新人才有特殊政策,逐步放开高等教育普及的高职院校,实行不高考“招生”。
其实在规划纲要中,已经给出了实施分类入学考试,建立多元化录取机制的方案。
纲要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规划纲要还列举了五种上大学的途径:统考是高校本科招生的基本途径,与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择优录取;技能突出且符合学校培养要求者,根据面试或测试成绩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且表现良好者,推荐录取;符合条件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和地区求职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有突出贡献或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特殊程序,破格录取。
工资改革促进中小学教师流动
安徽、辽宁、四川、浙江、北京等全国各地都在教育均衡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教师流动就是其中之一。今年9月,北京将正式开始实施全市教师轮岗。但是,岗位轮换需要制度支持。过去,对薄弱学校的短期和粗略的支持收效甚微。教师的轮岗时间要长,要和教师的晋升、晋升、各种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落实和有效。
之前的结构性工资拉大了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的差距。高收入的学校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师带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这类学校的升学率肯定比其他学校高,久而久之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
专家认为,教师流动不仅仅是流动,不解决结构性工资是不可能流动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北京一所示范学校做副校长,一个月收入8000多。如果去普通学校,即使升半级,也不到3000块钱。两者差距近4倍,无法吸引人才流动。工资问题的解决,其实是教师和校长流动的关键。
因此,在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予以倾斜。“这些规定为教师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
薄弱的初中也会有家长争着去。
规划纲要在提出教师与校长“交流”的同时,也提出要兼顾优质生源。专家认为,这是真正的“猛药”。
优质生源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之间的差距。一个学校无论有多少好老师,如果没有优质生源,也不一定能达到高升学率。这个规划纲要提出,把高中的名额“合理分配”给初中,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是“立竿见影”。目前,北京市示范高中每年的“优招”计划有一部分分配给远郊区县的初中。
只要把示范校的名额平均分配给其他学校,所有的家长和学生都难免会考虑自己是“鸡头”还是“凤尾”:如果薄弱学校有一批名额,尖子生有多少也能进好高中,肯定有人愿意去薄弱学校,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家都往几个名校里挤的情况。其实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只是没有下定决心把它做大。这次把“均衡生源”写进大纲,可能是一剂很快见效的良方。
大学管理将实现教授研究。
近年来,高校的行政管理被认为是影响高校发展和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因素之一。规划纲要还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专家认为,要解决行政化问题,仅仅取消行政岗位是不够的。第一,推进政校分开,政府要有一个管学校的规矩,要“明确各级办学的条件和责任”。这个纲要已经落实到位。此外,还要“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规划纲要还列举了一些自主权,如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学校计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和行政机构,自主决定内部收入分配等。
纲要还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完善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
也有专家指出,大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巨型组织,巨型组织的管理应该是专业化、职业化的,这实际上需要很高的行政管理水平。正因为如此,巨型大学不能简单地按照教授的方式办学。教授应该学习,而不是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