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学期五个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以下是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1。

1,教材整理。

(1)逻辑分析:

方程是方程中一种特殊的对象。传统教材都采用归属概念加差分的方法,按照“方程+含未知数→方程”的线索讲授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描述生活中的相等关系时产生的,而在北师大的教材体系中,学生对方程和不等式有一定的理解,但并没有给学生“方程”的概念。采用渐进渗透法培养代数思维。比如:()+8 = 14,90-() > 65。所以在北师大的教材里,方程和方程的内涵没有太多的比较,立足点直接基于方程,比较高。

(2)语言信息和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第一个场景让学生借助天平理解方程;第二个场景完成从数量关系到平等关系的转变;第三个场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多种等价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建立了方程的概念。

(2)寻找简单情况下的等价关系,会用方程表示。

(3)体验从生活场景到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的情况下寻找等价关系,用方程表达。抓住“包括未知”和“方程”这两个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从数量关系到等价关系的转化。

二、学习情境分析:

学生最初的认知体验是用算术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更贴近日常生活。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知发展是不连续的,通过计算公式寻找答案的习惯性思维很难借助等式关系转向新的思维模式。计算公式时主要分析数量关系,知识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方法中,知识与未知,求与不求被辩证地对待,使这个矛盾的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个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以下设计:

(一)引用“经典”激发兴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是大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到对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新知识,建立概念。

1,借助平衡,启发思考。

我把教材的情境做成动态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天平两端没有物品时,天平的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把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不放在另一端,或者两端放的东西质量不相等时,天平的两臂就不平衡了,也就是说两边的物体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大于右,或者右大于左。当我们调整,天平的两臂再次平衡时,意味着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即左=右。让学生在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验方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情况中的数据也是批量处理的。首先给出左边的鱼食和小重量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然后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方程式。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使用算术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同时也成功地进行了从数字表示到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种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天平,理解方程。

第二张主题图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短信“四个月饼的质量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些信息变成平等的关系。四个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达的?用数量关系“每个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表示四个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四个月饼的质量,所以是相等的。从而完成从数量关系到等价关系,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转变,改变学生四年的惯性思维模式。

3.换个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张图隐含了多种等价关系,这也是引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根据学生理解的深度,学生可以适当实现方程的“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并让他们自由探索,根据不同的理解找到不同的等价关系,列出具有不同等价关系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在情境中发现基本的相等关系: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列出方程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发现其他平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探索知识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儿童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被调动起来,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价关系,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和抽象方程的意义。通过三个例题的简明数学表达式,让各组合作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未知数”和“方程”是方程概念的两个最重要的内涵。并让学生通过“练习”直接求出方程。

(3)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要为生活服务,然后我让学生根据直观的图像做方程。这些题目都来源于生活现实,按照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发展的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习强调学生按照“量的关系—等量关系—方程”的过程,学会用方程表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书:

等式

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两瓶水的量=一壶水的量。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2。首先,谈谈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第二,谈谈教材

“节日礼物”是基于学生从三个方向观察三维图形的学习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对象的具体活动中,如观察、想象、分析、推理等,判断被观察对象画面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本节包括从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从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发展空间概念,还能提高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态势图,想象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范围变化。

(2)流程和方法:

①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测、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的不同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其运动智能和空间想象智能;

③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展示自我,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2)通过合作与交流,形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观察者在不同观察位置从高到低观察到的物体对应的范围在他的视觉中得到判断。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被观察物体在其视觉中的对应范围?

重点难点突破:

仔细的观察和大胆的猜测是判断被观察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范围的突破口。

第三,宣讲法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通过认真观察、合理猜测、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课前引入故事,在课堂上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境等。,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氛围。

2.操作方法

利用学生本身,让他们动起来、说起来、动脑、说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热爱学习,享受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自主体验和探索。

3.观察讨论法

通过独立观察、猜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范围变化,培养他们的空间概念。

4.练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一切能力都要在实践中锻炼。因此,在自主体验、探索、学习新知识后,需要通过一些分层次、生活化、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第四,谈谈教学过程

教学是通过两种活动来完成的。

活动1: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帮助他们真正发现、领悟、理解和解决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很多同学觉得书上的主题图很难理解,我就让同学们自己体验一下。同学们,老师要测测你们的视力。请你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你的桌子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下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③站立观察。看完后,让学生分组交流。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图片有什么区别?没错。当你从低到高看一个物体时,由于位置不同,你看到的物体图片的范围也不同。

这时候我把《节日礼物》这本书的主题图改成了一个练习,把题目《节日礼物》展示出来。我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让学生思考:贝贝这只狗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到桌子上,观察到了什么变化?观察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时候学生可以在个人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事物的变化,并在观看时快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黑板由低到高展开)那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能举个例子吗?谁能说说?可以前后说说。你说的很好。通过谈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活动二:观察物体由远及近的区别。

在设计由远及近观察物体的教学时,学生在课前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校内景物,对由远及近观察物体和由近及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们说说,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观察物体由近及远,发现了什么变化。是的,站得远,可以看到很广的范围;站得近,可以看到很小的范围,但是很清晰。(黑板由远及近变窄)。然后我就直接练了,没有多做解释。课件展示了小明沿着小路走向守林人小屋的动态画面。在途中标出A点和B点,然后出示两张图片和问题:仔细看下面两张图片,哪张是在A点看到的,哪张是在B点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然后在群里说说你的想法,进一步巩固了由远及近观看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从教室的后、中、讲台上分组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对象的区别。从而验证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实际应用和扩展:

1,基础练习。

2.扩大实践。

3、延寿,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57页的图(课件展示)。学生先观察,然后画出小明站在书上A、B位置时看到的树的范围。你能完成它吗?好了,我们开始吧。

(这时候学生分组作业。当学生有困难时,我会给予适当的巡逻指导。)

通过分层次、生活化、多样化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在为人处事的思想上受到教育。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并记忆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过程和方法。

理解平均值的含义,掌握如何求一组数据平均值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学生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导入,新知探索。

1.与上海一年的气温变化相比,哪里的气温变化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来比较两地气温变化的幅度吗?

北京的气温变化很大,用两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温差来计算比较。

2.表1给出了一户人家20__ _下半年的电话费。请帮这户计算一下:平均每月电话费是多少?

表1 20 _ _

月789101112电话费(人民币)75元。59667.87667867667

(75.80+45+76.30+65.9+55.90+45.90)÷6 = 60.80(元)。

第二,举例说明。

10数字每3秒呈现一次,调皮的孩子记住数字5次。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记住数字的个数54759。

(1)调皮能记住几个数字?

淘气的人平均一次记住六个数字。

(2)如何每次平均记住六个数字?

平均每次要记住的数字个数是:(5+4+7+5+9) ÷ 5 = 6(个)。

(3)淘气从来不记六个数!这是怎么回事?

“六”是“连”几次。平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代表。

说说你这辈子在哪见过平均数?

我们同学的平均身高和这个月的平均气温。

第四,实际应用。

小明期中考试,语文、数学、科学三科平均分91,语文89分,英语91分。小明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

解:总分91× 3 = 273(分)。

所以我数学得了273-89-91 = 93(分)。

小明在期中考试中数学考了93分。

第五,锻炼巩固。

1.以下是科技馆一周售票统计。

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门票售价分别为700,640,910,990,1300每张。....

(1)预估前五天每天的平均售票量。

必须大于640小于1300。

900左右。

(2)周六售出1700张,周日售出1460张。与五天内的平均售票量相比,本周的平均售票量有怎样的变化?

本周平均售票数:(700+640+910+990+1300+1700+1460)÷7 = 1100(张)。

本周售出的平均数量大于五天的平均数量。

2.又到了小雄冷饮店买冰糕的时候了。小雄打开了本月前三周卖冰糕的记录,第一周7例,第二周8例,第三周9例。那么小雄这周应该买多少冰糕呢?

一般买货比较安全,每周都在增加,第四周可以加一箱。那你这周就可以拿到10箱冰糕了。

第六,课后拓展。

1.在一分投球比赛中。思齐前后的四次出手次数分别是7次、7次、6次和8次。什么数字可以用来代表异想天开的出手次数?

异想天开的镜头数量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

2.下表是某地一周的气温记录。请计算本周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平均值。

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平均最低气温/c 81112121311最高气温/c65438。

3.一个农机站有960公斤柴油。用了六天,还剩240斤。按照这个用量,剩下的柴油可以用多少天?

解:根据问题,6天平均柴油消耗量为(960-240) ÷ 6 = 120 (kg)。

按日消耗量120kg计算,还是可以用的:240 ÷ 120 = 2(天)。

答:按照这个用量,剩余的柴油可以用2天。

七。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图表和平均值的计算原理,加深了对平均值的理解,并着重讲解了在计算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学期4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巧:通过平衡游戏,发现等式两边加(或减)相同的数,等式依然成立。

2.过程和方法:我们可以用发现的等式性质来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细心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平衡游戏,发现等式两边加(或减)相同的数,等式依然成立。

学习障碍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我们可以求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第一,知识复习。

填空题:_ _ _ _ _ _ _ _包含_ _ _ _,叫做方程。

判断:是以下等式:

1.x=10()

2.32+x()

3.16+4=20 ( )

第二,自学指导。

仔细看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你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先在群里互相聊聊。(教材左侧主题图)

提示:

(1)余额目前是什么状态?_ _ _ _ _ _ _,表示两块板的质量_ _ _ _ _ _。

(2)从左至右观察每组中的两张图片,天平的左右两个盘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余额有变化吗?现在你能描述一下平衡的规则吗?方程式呢?

2.现在我们来观察另一组。和上面的有区别吗?(教材右侧的主题图。)

对比上面那组平衡图的规律,你能说出来这组图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描述方程的定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举例说明这条规则。

第三,实际应用。

用刚学过的方法求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中,未知的X属于这个加法公式的哪里?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出这个方程的不同解法吗?试试看。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 = 1223+x = 45。

第四,课堂总结。

总结一下,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1.会解一些方程。

2.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第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方程两边有相同的数(或_ _ _ _ _ _ _ _),方程_ _ _ _ _ _ _ _ _。

2.解方程:X-12.3 = 3.8。

3.结合身边的例子,编一个题,列出方程,求解。

第六,作业。

教科书P69,问题2和5。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5一、说到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让学生探索十进制乘法的一般算法,即把十进制乘法转换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法展开的倍数把乘积缩小相同的倍数。让学生认识到两个乘数* * *有几个小数,乘积有几个小数。

学生分析:

在这节课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书面乘法的计算基础,所以在这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很可能会使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就需要老师适当的指导。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根据包装的相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在实践中体验十进制乘法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学习竖式计算十进制乘法,培养估算意识。分数乘法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学习和求知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4)教学重点:

学习十进制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初步估算。

(5)教学难点:

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第二,教学方法。

1,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想创设一个打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尝试自己体验估算和笔算的探究过程。

2.引导提问方式紧密联系课堂和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所以在课开始的时候,我会启发学生自己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将来要走上社会上的所有岗位。要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逐步渗透数学联系实际生活的学习意识。同时,将课堂教学向社会延伸,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第三,说和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中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因此,在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方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也就是说,新课时的引入鼓励学生质疑、动手操作的探索、总结的思考、综合实践的活动。

第四,说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构建模型,探索发现方法,练习巩固,复习总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