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乡村风格
五月的乡村,绿意盎然,生命的希望欣欣向荣。艾叶的清香,小麦的杏黄,随处可见的草木之美,让我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张力和希望。
向日葵用热切的目光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鸟儿清脆婉转地歌唱,池里的鱼儿也醒了,它们时而探出水面,时而玩起新莲,花木上的露珠反射着黎明的色彩,羞涩地升起,散入空中,融入阳光的怀抱,空气湿润了。
小镇也在黎明醒来,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飘渺着永恒的乡愁,燕子在梁上呢喃,鸡犬在院子里欢闹...《早晨的交响曲》是永恒的乡音,是永远藏在心底的故乡之魂...
晨练的人们,三五成群,走在这条或曲折或笔直的乡间小路上,步入如梦似幻的花海,漫步在水池边,走进龙翔的向日葵园。这阳光就像种在心里的向日葵,开启了美好的一天。
又一次,在朋友的邀请下,我来到了这个正在振兴的家乡小镇。我们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向日葵花园里散步、嬉戏、拍照。然后沿着小路,穿过石桥,来到了山东历史文化名村——齐西。一条小河穿过村庄的南北。在村子的东边,有一个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的池塘。上面长满了芦苇和香蒲,芦苇鸟在鸣叫。在村子的西边,最近建了一个叫月亮湾的大池塘,周围还开了龙翔文化观光园。随处可见的花草映衬着蓝天绿水,仿佛走进了一片梦幻的花海。我们轻盈而淡然地走在青石路上,走过青砖绿瓦的村庄。我在心里沉思着,去年来的时候救下的小燕子是不是也来到了镇上,是不是儿孙满堂,漫长而宁静的村庄,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我们的生活从这里起航...
人类生活的历史就是土壤的进化史。一片瓦下,生命在这里诞生、起航。有生命的延续,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有一家人的平安生活,有一弯梁,有屋檐下的燕巢。我们的祖先过去是借土取金,用火中的水和泥做瓦,把瓦放在椽子上。瓦房为中国人提供了栖身之处。瓦,符合阴阳,符合五行,通过几千年守护几代人,陪伴我们走过生老病死,也庇护了北归的炎帝。感叹先人的智慧,从最初的草堂到高啄檐,既抵御了严寒,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之美,这瓦有情怀。
在一个旧的大车门里,坐着一位80岁的老太太,听着佛乐。她安详的脸和嘴像上弦的月亮,笑容满面。看到我们走近,她起身和我打招呼,并伸出手拉着我的手回答我的好奇和疑问。走进她的院子,大车门的地面是青石板铺成的,很旧,泛着石头的光芒。门外左右各有一座小石狮,从大轿门向内延伸出一条小巷子。巷子尽头,左右各有一户人家,是老人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家。两边各有一个大门,斜对面,错落有致。在院子的左边,有一棵比墙还高的玉兰树,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很奇怪,印象中的玉兰树大多是根据各地的温差在三四月份开花的。为什么夏天她家有紫色的花?老人热情地给我讲了一些广玉兰的常识。广玉兰又名广玉兰、广玉兰,一年四季开花,集中在春季。是名贵的香木,芽是中药广玉兰,可以缓解鼻塞,治疗鼻炎。这棵古树,长满了绿叶,枝叶茂密,花苞丛生,在院子里显得格外高贵祥和。老人把我们送出她家,说:“有空再来。”热情地注视着我们...
不远处,夏天的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地坐在村里的树林里,或围着桌子喝茶;或者逗着怀里的孩子;或者在阴凉处忙你的工作。看到有外人来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我们,有的热情地告诉我们七夕古村落历史博物馆怎么走,热情淳朴的村民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故乡。在一片森林的边缘,我们看到了七溪村历史博物馆。这一带是整个古建筑群,多为明清民居建筑,反映了这个村落在历史上的繁荣。它曾在历史风暴中被摧毁,后被修复改造,包括金石胡同、剪纸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院外,各种古树掩映着一个又一个院落。这些建筑朝向正确,标高统一,分布均匀,排列整齐。大多在屋檐、山角处有精美的砖雕,古朴敦厚,典型的渭北民居风格,不同于江南水乡的轻巧灵便。赖特大师说得好:“建筑与环境密不可分,就像它从地里长出来一样。”
出了村历史博物馆,我们还走进了树林。我和朋友请了六个高中生,选了一个圆形的石桌,围着桌子随意的坐在石凳上,聊着今昔,品尝着我带来的白咖啡和豆腐干点心,满满的惬意。午餐选择了村史馆和树林附近的乡村餐厅,品尝了久违的家乡菜和黄溪菜包子的地方特色。黄溪菜,又称“龙须菜”,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野菜。可以凉拌,可以炒菜,可以塞包子。味道鲜美,黄溪菜的味道是游子的故乡记忆。
晚饭后,我邀请我的三个同学去拜访了北白塔村的剪纸艺术家陈和郭疃村的农民书法家赵先生。老人眼神坚定自信,一把剪刀一把画笔,传承了民族文化,表达了美与善,提升了当地水土的生活品质。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艺术,是该镇的民间特色。这里的剪纸全国闻名,王羲之的剪纸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里开设了剪纸课,还聘请了传统艺人进入课堂,传承这项古老的工艺。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赵先生在履行了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后,在五十多岁时重拾人生梦想,开始练习书法。经过20多年的自学、学徒和拜访著名艺术家,他的梦想实现了。现在他继续写作,用笔展示过去的岁月,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夕阳情怀,感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蕴含着他的人生,和他的梦想:“庭院里的草霜后更绿,人生要为篱菊服务。”字尝如人生,字与心画。临行前,我得到了一幅大图和许多文字,满满的收获和喜悦。像陈和赵这样热爱这片土地的人还有很多。
在朋友所在的龙洞村,我们观看了这个村子世代农民使用的各种农具,感受了农民和土地的风风雨雨,享受了田园的乐趣。这个小镇的村庄相隔不远,乡村公路相连。在保留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新时代的田园风格。和谐是给人的,要有田园风味!
道教是自然之镇,人与自然相濡以沫。这个年轻时奋力挣脱的村庄,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回过头来看,突然觉得这是灵魂回归的地方,是一种淡淡的,极致的专注。原来,我生活过的村庄是我的生命之源,支撑我的那棵树是常青的。一个“村”有太多的诗意,诗意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义!仿佛是沉思,是鸟语虫鸣,是桃花源,是牧童指着杏花村的花束。生活可以没有诗,但不能没有诗。如果只是时间的过客,那就毫无意义。只有在万物轮回中懂得爱、敬畏和慈悲...和思考,人生的时间会变得有意义...
小镇东西两侧有一条不知名的河流,长满了植被。当地人称之为地河和丰产河,蜿蜒穿过镇上的村落,《南行漫记》像一条龙在盐沼湿地里蜿蜒盘旋。每年到了汛期,盐沼地区的村寨沟渠池塘都会被填平,打不到淡水井。这条河曾经是小城镇和村庄的淡水资源,几千年来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现在每个家庭都用自来水。镇北海岸海岸线长8.4公里,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商周时期,这里是重要的产盐区,辖下各村盐沼众多,湾塘众多,素有“江北白塘镇”之称。现在是中国“溴盐”之乡。
这里人杰地灵,文人墨客辈出,清代著名的“四君子”,传奇的武进士齐恩铭、杰出的早期同盟会成员陈干、著名相声演员牛牛等都诞生在这里。该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人们就沐浴在这一方水土的馈赠之中,丰衣足食,所以才有了这个富有人文之光的名字——龙池,据说起于宋代。在简单的工作生活中,也有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这个。相传,Hiderigami曾经是一场灾难,而且是在千里之外。龙王娘娘怀孕的时候,倒向了秀烈上,她生气了。她走的时候留下一滩水,故名“龙池”。传说增添了这个城镇的神话色彩。
夏天,河水安静了,芦苇开始发芽,柳树成荫,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青蛙随着自己的音乐跳跃着,农民在河两岸的田里忙碌着,牧羊人守着他的羊群,偶尔有捉鱼捉虾的人踩着木筏在水面上。秋天的河岸最美,芦苇飞舞,蟋蟀鸣叫,金灿灿的请柬,农机隆隆,丰收的田野灌醉了农民,溢满了河水。冬天,是一片白色的王国,白雪皑皑的天空,芦苇直立,沐浴着冬日的情歌。春天,所有的植被都被解冻的河水唤醒,披上春装,生机勃勃。布谷鸟催促农民播种播种。这条河,这个池塘,这个树林,曾经是我们童年的摇篮,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被埋没在电子玩具里,穿梭在无数的培训班里。我们的童年是在乡下,在泥土里,有着很深的根...我们的子子孙孙还爱这种土吗?热爱这个生活的故乡?
沿河观光,我仿佛走进了《诗经》中描写的田园风情。植被之美,民俗之美,民情之美,礼仪之美,道德之美,历史之美,都能在这里找到。烟雾茫茫,野鸭水鸟在茂密的野芦苇中嬉戏。浓浓的乡村野味,朴实的情感文章,是远古时代留下的最美的笑容。走在斯里兰卡仿佛是诗经里的采薇女。“过去,我不在了,杨柳依依;今天我想,下雨了。”看蒲苇,鸟语花香...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一只野鸡,一只鸽子,一只黄鸟,一朵白露,一阵微风,下着雨雪,一个安静的姑娘,一个水中的伊人……”,而《诗经》用最干净的中文短句表达了最优雅的乡村。这里的喜怒哀乐纯净干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人的精神。
在现在文明的冲击下,有多少村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渐渐消失,有多少人的故乡在沦陷,找不到童年的记忆,失去了生活的根。但是我很高兴我的村庄变得越来越清晰和完善。它仍然有生动的生活和美妙的四季。
我一直都是窃喜和骄傲的。在我出生长大的小县城,有一个古老的文化小镇,名叫“龙池”,又名“龙翔”,沐浴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受到人与自然的滋养。龙是我们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是千百年来的信仰。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崇拜和敬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繁荣发展、吉祥如意。人们也将中国文化称为“龙文化”,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和中国对外形象的独特标志。小镇的发展传承了龙文化。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喜欢听到这个小镇被中央电视台授予“中国最美小镇”的称号。
现代文明吞噬着古朴,小镇也经历了烟熏火燎,被经济大潮裹挟,机房众多,污水肆意。小镇的眼睛在欲望之谷中消沉、挣扎、觉醒、复活,重拾传统文化,重在治理,重在恢复区域生态,涅槃小镇的眼睛越来越清澈明亮。礼乐教育,天人合一,是人间天堂。回归自然,与人、自身、万物和谐相处,成为小镇政府惠民的目标。“观光不仅仅是看自然风光,更是看人文之光,人情往来,民俗风情。”旅游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吸引钱,而是为了吸引人,让更多的礼乐教育在小镇的人们身上得到体现,让小镇有更多的人文之光,让红色革命精神传递给四面八方的人们,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对自然的珍爱!愿小镇的眼睛永远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美丽!愿更多远离乡村的年轻人归来,振兴乡村,让乡村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古村成为新农村。
一次次走进这个小镇,我陶醉于一次次生长在土壤里的美,那种纯粹的乡野气息,那种纯粹的人性之美;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起王维的田园诗;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碧绿如水...这个古老的庭院,淳朴的民风,灿烂的艳阳花,芬芳的玉兰花,执着的老人,重生的燕子...多彩的恋爱,你我怀童心。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专注一件事一件事,感受其中的乐趣,走在精神回归的路上——田园,本真,万物的极致!我喜欢“莫春,春装成就,状元五六,童子六七,浴于演绎,舞于风中,吟归故里”的美好境界。
这里有过辉煌和沧桑的历史。鲁东八路军游击队第七支队在此成立,昌邑第一届人民政府在此成立。它经历了许多洞,不可磨灭的红色岁月,有人民信仰的孙子庙,传统剪纸,书法和绘画,地方戏曲...这是童年的岁月...这里是精神的故乡,生命的家园...
回首往事,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梦花海里有一群热爱家园的人,为小镇的后代种下一片片绿荫...
“河水清澈,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就像它一样,肥沃的土地很美,农耕在进行,鸡犬相闻,毛黄,其乐融融”...
梦回故乡,灵魂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