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人的生活

连衣裙

南平传统服饰习俗。民国初期,普罗大众穿的是大胸短袖,士绅士人穿的是长袍马褂作为礼服。女人穿长及膝盖的长袍和裤子,搭配大裙子和蕾丝。1920年代以后,知识界的男性多穿中山装,女性穿旗袍。男生穿三口袋学生装,女生穿蓝色或白色上衣和黑色裙子。20世纪30年代,初中生穿着黄色童子军服装。建国后,男人穿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女人穿列宁装。“文革”期间,男女学生和干部都穿草绿色的军装。80年代服装多样化,男士流行西装、夹克、牛仔裤,女士则穿各种风格的连衣裙。学生对制服感兴趣。

鞋子和帽子

南平市穿鞋帽的传统习俗。清末民初,男人穿双鼻鞋帽,下雨天穿布木屐,瓜皮帽或纱帽,士绅、知识分子戴帽子。到了40年代,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靴和各种胶底运动鞋取代,皮鞋开始在知识分子中流行。上世纪50年代,学生和干部大多戴着灰色或草绿色的帽子,穿着解放鞋。80年代,男人流行鸭舌帽和运动鞋,女人流行各种高跟鞋。90年代的鞋帽,融合了欧美的精髓,款式成千上万。

发型

南平传统发型。清代,男方天门剃光,脑后留长辫子;女孩留短辫子,女人扎发髻。民国时期,政府下令剪辫子。男人把头发剪成平的或分开的,而女人把头发剪成齐肩长。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时尚女性烫发。建国后,70年代很少有人烫发。上世纪80年代,年轻男性留长发、梳小髻是时尚,女性烫港式发型是时尚。

宝石

南平市的传统习俗。民国时期,女性流行戴耳环、戒指、发夹、手镯。从50年代到70年代,很少有人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戴耳环、戒指和项链越来越流行,城镇的新娘和新郎必须戴戒指。

规定饮食

南平市的传统饮食习俗。一日三餐,主食是米饭,旧时代以红薯为辅,今天以面食为辅。农忙时上午下午各加一份点心。家家户户都有咸菜的习惯。一般三菜1汤。水果有芝麻酱、米果、珍珠果、黄苏打饼、银杏、年糕、千层饼、曲曲果等。20世纪50年代,面包和饺子从北方传入。利用各种节日来补充身体。调整中草药还有头痛吃猪脑、疲劳吃猪脚、心脏病吃猪心、肺病吃猪肺、肚子不舒服吃孕妇吃猪肚的习俗。80后讲究“早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的健身吃法。

房屋建筑

南平传统建房习俗。旧时请风水先生选好地址,特别注意“上梁”。在山上为“梁木”选择一个吉日,用红纸将梁的两端包好,梁的中间铺上红地毯,鸣枪抬回去,称为“梁颖”。上梁前,要把小红袋里的麻、豆、麦、钱等“七宝”挂在梁上,中间贴“八卦”,两头挂粽子、红酒、小米、钱。抬梁时,阴阳师或“活鲁班”吹响锣声,念出“梁上好运,财运亨通”四个字,然后撒上他的粽子、包子、爆米花、花生、糖果,围观的人抢食,热闹非凡,寓意“新花开”、“鸿运当头”。当晚宰杀猪羊,设宴款待木匠、石匠及亲友,称之为“吃酒”。

房间

南平市传统民居习俗。旧时一般是土木结构的单层瓦房,一厅几间,左右对称,飘在屋檐外,屋檐下竖立木凳、石凳,供户外休息。选择朝南坐,避开风吹日晒。如果大门朝向通途,则应在屋顶竖立“泰山石敢当”标志,以避风。有钱人的房子都是砖木结构,土墙,两边山墙封顶,可以用砖雕刻,有的还画有柱子,富丽堂皇,雍容华贵。三维结构多为提梁、吊桶式。建国后,农村向砖木结构、4纵(5纵)方向发展,城镇向砖木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向发展。1厅的1室或2厅的3-4室有卫生间。

和欣居

迁居南平市的传统习俗。新房竣工后,选个好日子搬新房。一家人,老的少的,都要同时离开老家。当他们离开他们的老家时,他们要点上香,放鞭炮,这被称为“谢菊”。到了新房,要点上火把或灯笼、灯笼,把火接在新房上,祈求人丁兴旺。当你进入新房时,你也应该点燃蜡烛和鞭炮,并举行宴会招待客人。

玩猜手指游戏

对称的笔画,出拳,棋子。南平斗酒戏的传统习俗。一般两个人对战,顺序开始。每个人喊出1-10的数字,并相应地伸出手指。谁喊的数字符合双方手指的总和,谁就赢,对方喝一杯酒。3或6杯酒是一个回合。如果你六拳全部输了,你将获得1杯酒的“奖励”。主办人在酒席朋友全桌按顺序轮流猜拳,叫“玩通关”一个第三者介入支持输的一方,叫“打卡”。有些人不愿意喊,通过固定两个指数之和的单双号来谈水平,这就是所谓的“哑巴拳”。以食指和中指为剪刀形标志,马蹄为布形标志,拳头为石头形标志,称为“石头剪刀布拳”。握紧拳头,让对手猜大厅里还有没有别的东西,这叫“猜有没有拳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一字猜”。还有“快拳”和“慢拳”。拳1到10的喊话次数如下:一、一心敬,一子敬,一子升;第二,两个兄弟好,两个新,两个漂亮,两个好;第三是三马,桃园三连冠,三颗星高照;四季红,四季发,四季快乐,四季平安;五是五金魁,五金魁,五子邓柯,五福临门,六是六合顺和六合来;七是七巧,七巧七;八是八仙浮动,八八发;九是九岁,快来,九乘九;十张是全家福,满屋,都来了,十张是满的。用不同的吉祥词,恭喜,攻守词来搭配,没完没了,叫不出名字的都是失败者。

乘渡船

南平市传统习俗的变迁。如果船在另一边,在渡口给个“我”,渡口会回答。艏柱和艉舵要默契配合,互相打招呼,看手势。长途划船,渡过险滩后放鞭炮一次以示庆祝,乘船或在船上做客,吃饭时不要把筷子放在空碗上,把饭勺朝下朝天倒,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从事

南平市的传统婚俗。也叫“做决定”,男人要做丸子(意为团圆),准备六碗菜(意为六合六顺),招待媒人和亲友。把订婚首饰、男女双方附上的“乾坤书”、柳巷干果装在特制的“红桶”里,通过寻人的方式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还为媒人和亲友准备了六种酒席。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间的订婚仪式有“大订婚”和“小订婚”两种。“大定”是指男女双方举行早餐宴会,女方准备午宴。青年男女订婚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送“见面礼”,订婚礼物仍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但已废除了提红桶的习俗。“小丁”不邀宾客,青年男女见面互送纪念品,商量结婚事宜。

发送并粘贴

也被称为雇用和发送“日单”,或“送钱”。南平市的传统婚俗。男方准备早餐时,邀请亲朋好友,把写有结婚日期和嫁妆的红贴纸送给媒人,送到女方家。订婚费越重,男方越体面。如果女方不收或者少收礼物,被认为是“自贬身份”,以后去男方家也不会被“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被废除。20世纪60年代,彩礼风潮再起。农村有“六六”流转(彩礼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鸡蛋360个),彩礼的钱和货要合为六,还有缝纫机、礼品机、手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需要彩电、冰箱、洗衣机、黄金首饰。

去接新娘(坐轿子)来参加婚礼

南平市的传统婚俗。结婚前三天,男方会送女方一件披风,一个发髻等等。结婚前一天,男方家会给女方家送一坛“临别酒”。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娘家会用这个坛子给女儿送酒。国庆节,男方雇轿子鼓乐,提着大灯笼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并随身携带新娘的嫁妆。中午,女方家举行“母亲宴”送新娘。到了下午,新娘要去头发,打扮一番,穿上新绣花鞋和长袍,挽成一个发髻,告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亲和哥哥用轿子抬着。有的想“哭着嫁出去”,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了轿子还要换一双土鞋,意思是不抢走父母的“风水”。新娘的弟弟坐在轿子里被称为“做叔叔的”为她送行。一路鼓点敲打,鞭炮声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轿子等旧习俗已被废除。新娘由新郎迎接,并有几个女朋友陪同。其中一个人撑着伞或乘坐装饰好的婚车去男方家。

婚礼

南平市的传统婚俗。旧时轿子到男方家,新郎要站在阳台上,以示“男尊女卑”。同时,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火盆里撒盐发出巨响,是“鸿运当头”的标志。新娘下了轿子,送给男孩一串桂圆干,以示“圆满幸福,儿孙满堂”。司仪带领新人进入大厅,向鼓声致敬。即一个拜天地,一个拜高唐,三对夫妻互拜。然后拜长辈和公婆,每个被拜的人都要送礼。然后婚宴开始,乐队奏乐唱酒,小哥带头进厅,新郎走到酒席前敬酒。新娘在母亲的带领下向亲戚敬酒(有些人在宴会后敬茶)。按照辈分顺序,长辈要送礼,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她的小弟弟红包。仪式结束后,将新娘送入洞房,举杯畅饮,然后设宴。在某些情况下,每上一道菜,新娘都要换一套礼服向客人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被废除。

(指亲友)在新婚之夜戏弄新婚夫妇

当一对夫妇进入洞房时,所有年龄的亲戚朋友都可以去洞房逗新婚夫妇开心。请新娘和新郎表演。俗话说“新娘三天不大”“越闹越开心”,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因为粗鲁的戏谑而分手的。睡觉前,请长辈背诵吉祥话,在床上扔钱和五颜六色的水果,俗称“扔床”,以求早日生下“你的儿子”。那晚洞房的灯是亮着的。如果有人偷了新娘的绣花鞋和衣服,新郎第二天就得把酒赎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扔床偷鞋的习俗已被废除。

(指新婚妻子)和新婚丈夫一起去娘家

南平市的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坐轿子回父母家看望公公婆婆。回去的时候,女的在前面,男的在后面。回来的时候,男的在前面,女的在后面。公公家请留宿吃中餐,男方请留宿吃晚饭。新娘的亲戚朋友会给新郎一份见面礼。三天后,新妻子开始下厨房做家务。满月婚礼,娘家送女红家电。那年除夕前,我给公公婆婆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新娘子。亲戚们不接受新娘和新郎的糖果。

(指男人)嫁到娘家住

又称“招贤纳士”、“招亲”。南平市的传统婚俗。男人“嫁”到女方家,多半是因为女方家缺劳力,或者没有儿子延续,丈夫就是儿子,家算还是香火延续。婚后男方不需要任何经济支出。大部分家具和酒席都是女方安排的,男方只是补贴女方一定的钱。收养前,双方父母应订立收养合同,双方各一份。长子随母姓,如果只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姓共用。如果二奶去女方家,武夷山一带叫“上门”。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婚后怀孕,叫“喜”,娘家要送猪肚和鸡蛋给女儿吃。分娩前给婴儿穿衣服、鞋帽,俗称“生”。分娩后,女婿必须在三天内将鸡蛋和酒送到娘家报喜,酒的壶嘴呈圆形,表示生男孩;花插是生女孩的意思。公婆带着鸡、兔子、鸡蛋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去看望女儿和孙子。公婆把女婿送的蛋奶酒送给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坐月子的第三天做“三生日”,也叫“三生日”、“三朝”,纪念孩子的第一个生日。请说出你的长辈。

在婴儿一个月大的时候庆祝他的出生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一到周月,就是“满月”,满月的头要剃光,还要办满月宴,邀请送礼的亲友。席间,袋子里的婴儿见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称赞他,祝他健康聪明。一顿饭结束。

一岁了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一周岁生日,近亲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摆放文房四宝、算盘、宝剑等。屏幕上,抱着宝宝坐在屏幕上,让它触摸屏幕上的东西,俗称“抓周”。婴儿第一次接触的东西预示着他未来的抱负。比如碰笔碰书预示文章好,碰算盘预示生意好,以此来逗逗宝宝,增添乐趣,把握星期,来桌盛宴,分手。

寿庆

南平市传统的生日庆祝习俗。延平每年从宝宝满月开始庆祝生日。最简单的煮两个鸡蛋,1碗面,以示“平安”。松溪地区每一个生日都是“10”,即10、20岁、30岁的生日称为“做生日”,但40岁时因为怕“4”而约定不做,在这个地方说“死”。武夷山地区有女孩结婚前20岁过生日的习惯。一般50岁庆祝生日,每过十岁生日。50岁时称为“五秩荣庆”,60岁时称为“周年”,70岁时称为“古曦周年”,80岁时称为“八秩周年”,90岁时称为“九秩周年”。用鲜花庆祝,可以设置一个生日大厅,大厅挂红色的窗帘,红色窗帘围起来的桌子上摆寿星、桃子和面条;在大庆过生日的人,他们的儿子、儿媳、孙子、女婿都会跪三次,给他们磕头祝寿。生日请柬一般不发,亲朋好友互相告知,前来庆祝生日。

宴会礼仪

南平传统节日习俗。各种宴席、菜肴一般为12碗,称为“12件”。浦城地区的燕湾是端上来的第一碗,称为“燕湾第一碗”。属于庆功宴,阎万会在桌上放鞭炮表示祝贺。鸡上桌,然后整条鱼上桌,表示盛宴结束,称为“鸡飞鱼走”。如果餐桌上没有吃完整条鱼,客人就会离开。以蘑菇或甜菜结束也是有用的。蘑菇如伞,示“伞”为告别,甜菜示“甜蜜蜜,友谊长”。敬酒,先从贵客开始,然后依次(丧宴主人不敬酒),有猜拳的习俗(酒序)。座位:圆桌10-12人,方桌8人。大厅中间,桌子是首席,贵客长辈是首席(如果酒开始或结束,要请主人当首席),其余都是自由的。

长弓岩

武夷山传统宴饮习俗。时间是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晚上。旧时武夷山民间谚语说,“三百长工学二百课(教)”。长工每年要为雇主工作300天以上,一般雇佣到元宵节后的当年2月25日。这一天,长工们要结账回家。作为款待的姿态,主人晚上为长工举行了宴会。请长工坐在桌子上,主人会陪着向长工敬酒。长工值得拥有。长工要接受这个酒席,说明主人次年再来邀约,肯定会接受;如果永久工人明年不想再在这里被雇用,这个宴会应该被拒绝。

润岳凡

南平的一个老习俗。在农历闰月这一年,长辈们会邀请自己的女儿和其他近亲在闰月吃一顿午饭,这被称为“闰月餐”,也称为“饭后”。吃完午饭要回家,不能在娘家过夜,说“吃了午饭就有钱了;过了一会儿,篮子是一个木头(罐头)。“如果女儿远或因其他事情不能来,就给她吃米饭(约1斤)和鸡蛋(4,5)代替闰月餐。这种习俗今天已经废除了。

左后头

南平市的传统习俗。在旧社会,一个女儿被婆家虐待,造成伤害,女方家的父母兄弟就把族长、亲戚朋友、社会名流都请到男方家,提出各种训斥,直到男方承认错误,真心悔过,甚至女婿也跪下来赔罪,请他摆酒席。也有女儿被虐待跑回家躲起来,父母转到男方家教训男方;如果女儿委屈了死者,就会多来问各种问题,直到男方倾家荡产去组织死者的葬礼,也就是俗称的“做背人”。建国后,此类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分割家庭财产,分居

也称“分柜”。南平市的古老传统习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并邀请母亲和叔叔、舅舅和长辈、当地有名望的人或乡政府成员监督公证。财产以协商或抽签方式解决,父母各留一份遗产赡养(或兄弟轮流赡养)。父母要给每个独生子女准备一个新电饭锅,大儿子会得到原来的厨房电饭锅,俗称“长子不离锅”。分居协议,俗称“分居”,要有父母和公证员签字。建国后,农村沿袭旧俗,城市居民或干部的儿子分居,财产分配由家庭协商解决。20世纪80年代,民事分居逐渐废除旧习俗,根据婚姻法和继承法行事。

族长继承

明清时期,民间传统规定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祖产。如果没有子女,就应该收养兄弟的儿子做继子(或者收养不同姓氏的孩子),以便继承宗法制度和家业。没有继子女的,以及义(女)养义父母的,也有财产权,但不认为是父系氏族,不列入族谱。民国时期,民法虽规定女性有继承权,但并未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颁布《继承法》,经过法定程序的直系子女、配偶、养子女(女)均有继承权,一切继承纠纷依法裁决,废除了旧的宗法继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