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重要性
你说了很多次,员工还是不知所措。
你以为自己是对的,对方却莫名其妙的生气。
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可能是你缺乏一种叫做共情的能力。
换位思考,就是你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能力,起源于大脑。
有一个故事你可能听过。
街上,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乞讨。
他旁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诗人路过,问老人收获了什么。老人说:“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忍无可忍,悄悄拿起笔,在牌子上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我却什么也看不见”。
晚上,诗人又路过,问情况。
老人说:“是的,先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下午给我钱的人多了很多。”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因为感同身受。
诗人从老年人的角度看到了老年人的需求。
站在路人的角度,把老人的需求翻译给了路人。
开头的“我什么都看不见”是指老人以自己的视角描述看不见的事实。
修改后的“春天来了,却什么也看不见”。
从路人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老人,在五彩缤纷的春天里双目失明。
看到老人的需求,路人都愿意帮忙。
那么,什么是共情呢?
就是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他需要什么,而不是我能给什么。
比如很多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他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孩子并不是“忘恩负义”。
因为父母想的是我能给你什么,而不是你想要什么。
有一句话特别好,“爱的表达比爱本身更重要。”
给对方他需要的东西,远比给对方你认为对的,好的东西重要。
前提是你有同理心。
几种情况:
早上9点,你走进办公室。
没多久,一个员工来跟你汇报。
你看了方案生气了。
你真的不能理解员工是做什么的。你认为你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下午3点,你有一个电话会议。
项目负责人说:我想这个项目还需要一个月...
对方还没说完,你就接过话来:我知道这个项目一个月够了,下个月必须完成。至于怎么做,就看你的了...
对方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你甚至不打算理解他。
晚上6点,你接到妻子的电话,她抱怨公司发生的事情。
于是,你开始和她讲道理。
你说了很多,但你妻子根本不听。
回想这一天发生的事情,你觉得简直太可怕了。
那么,有没有一种能力可以让你避免这些糟糕的情况呢?
员工向你汇报工作,你说:“你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看能不能做得更好。”
工作人员愉快地接受了你的建议,并很快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
下午3点,电话会议,你耐心听项目负责人汇报。
你发现从他的角度来看,他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
最后通过沟通,你找到了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晚上6点,面对老婆的抱怨,你耐心听她诉说。
然后说,我理解你的情绪。如果是我,我会生气。
因为,你知道,当一个人情绪消极的时候,他不想听任何大话,也不需要具体的建议。
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和识别她的情绪。
而这需要你有很强的同理心。
你看,“从可怕”到“一切顺利”同一件事,因为表达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是让人觉得春风还是敬而远之,就看你有没有同理心,能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很多能力需要很强的同理心。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人员,你会如何销售你的产品?
你会向人们展示产品并告诉他们产品有多好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笔交易很有可能不会达成。
所以,你需要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的需求是什么。
最近很流行“向后兼容”这个词。
意思是,如果你遇到一个人,和他聊天会让你觉得自己像个春风人。
很可能他的见识和涵养都在你之上,处于向后兼容。
有没有发现“向后兼容”背后其实有很强的同理心?
因为他在跟你说话的时候,不仅仅是专注于怎么说,更是专注于帮你听。
他站在你的角度,遵循你“听”到“说”的逻辑。
所以你会觉得遇到了知音。
例如:
也要看你有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也就是你有共情的能力吗?
既然共情是一种能力,那怎么培养呢?
有几种方法。
你邀请一个新朋友来家里玩,但是你找不到路。你该怎么办?
他打电话给你求助:我该怎么开车?
这个时候你会说什么?
如果你说,你先开到一个卖包子的小店,然后左转。
这才是没有“同理心”的指路方式。
因为从他的角度来说,找一家包子铺和找你家一样难。
那你该怎么办?
你可以先问问他在哪里,能看到什么。
然后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从记忆中匹配位置。告诉他从现在的位置开500米,在第一个路口左转。
这个时候,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问题。
狼人杀游戏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
玩家通过抽签获得身份:狼人、先知、骑士、平民、猎人等。
游戏分为两大阵营:狼人阵营和好人阵营。不要暴露自己的身份,通过描述猜测对方的身份。
在猜测身份环境中,你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身份去思考。
所以,狼人杀也是一个训练共情的游戏。
一般玩狼人杀的时候,分析准确,整体表现突出的人,共情能力强。
因为他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带着同理心做出判断。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你会发现共情的训练并不容易,但有迹可循。
你只需要耐心听,重复总结。在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试着重复他的一些话的最后几个字来回应对方:他忘了…出乎意料的没记住…真的很让人生气…等等。
第一步之后,你可以重新组织语言,反复总结对方的表情:我猜我听到的是……你现在的感受是……等等。通过重复,对方会觉得你开始理解他了;
然后,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你感到痛苦…你很生气…你很担心…等等。
这个时候,对方会觉得你进入了对方的内心,理解了对方的情绪;
最后,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你对他问题的理解和对他情绪的感受。
至此,你们完成了一次对彼此的良好沟通。
也许,你已经不需要给建议了。
如果你提出建议,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对方的接受度也会高很多。
训练“同理心”后,你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把“可怕”变成“不坏”。
说到感同身受,你一定会想到一个看起来像双胞胎兄弟的词:同情心。
但这是两个不同的词。共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源于大脑;同情是一种本能,发自内心。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
感同身受是诗人路过老人,看到他的需求。
同情心是诗人看到了老年人的需求,决定帮助他们。
同理心是一种能力,同情心是一种选择。
希望你能培养强烈的同理心,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如鱼得水。
我也有恻隐之心,永远有善意。
& lt& lt& lt刘润微信官方账号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