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的春节习俗与大陆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不管有多少个节日,春节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新年快到了,我们总是忙着营造新年的心情和色彩。它是家人团聚,朋友和亲戚庆祝新年和粘贴“福”字的精神目的地...我们对未知的来年充满期待,希望好事越来越多,坏事越走越远。已经有很多介绍春节习俗的文章了。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宝岛台湾省的一些风俗。这些习俗不仅与大陆密不可分,而且略有不同。在台湾省,就像在中国大陆一样,春节,也称为中国新年,是人们最热闹的节日。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12月16日“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午节”)结束,历时1个月。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日期和习俗。每年月初一、十五或月初二、十六是台商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称为“造牙”。二月二是第一次造牙,叫“头牙”;12月16日的牙医是最后一个牙医,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老百姓春节活动的“第一声”。这一天台湾省普通人家会烧土地公钱祭拜堡垒之神(土地公),还会在门前搭起供五味碗的长凳,烧长袍、银纸祭拜基业主(祭拜房屋地基)。所有业务线也应该在今天宴请员工,以回报他们过去一年的辛勤工作。过去,如果老板来年不打算续签员工,在宴会上就用头指着他,暗示解雇。然而,这种习俗现在已经绝迹了。除了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尾牙宴,按照传统习俗,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尾牙”。主要食物是湿润的糕点和馒头。用湿润的饼皮湿润饼皮包裹豆芽、笋丝、豆角、蒜、干鸡蛋、虎苔、花生粉、番茄酱等配料。包里的食物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都是当地的美食。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活动,送别灶神等神。灶神俗称“灶王爷”,有的叫“四明真君”、“灶王爷”、“护院”。“厨王”等等。它的全称是“东方名厨点九灵,汪芫定福神王”,所以也有人称它为“九天东方名厨烟主”。在早期的台湾省,每个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火炉”。相传厨房里有一个灶神。每年1月4日,他被玉帝派来监视各家的言行。直到12月24日,他回天向玉帝汇报工作,汇报各家的功过。灶神里没有神。平日里,他只是在厨房门上贴一块厨神supermom。送灶的时候,把上帝之母脱下来焚化。另外,烧一匹用竹子绑着的纸马作为灶神回天的坐骑,准备一些黄豆和草作为灶神长途跋涉的干粮和草料。然后烧香,磕头,在灶炕上抓几把稻草灰,铺在灶前的地上,劝诫道:“天道好言,下世安。”然后点燃鞭炮,告别灶神升天。人们回到厨房,看看地上是否有灶神的临别赠言。送上灶台的供品多是汤圆、麦牙糖、猪血糕之类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封住灶神的嘴,少说坏话。青屯也是大扫除。送走上帝后,家家户户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省人认为,平时家中器皿有神灵掌管,圣案、神龛、香炉不准擅自移动。只有诸神回天之后,屋子才能彻底打扫干净。当然,大扫除就是去旧迎新。在台湾省,有一句谚语:“只有打扫房子才会致富”,也就是只有打扫房子才能发展。如果这年头有人死在家里,那就没法打扫了。据说灰尘会进入死者的眼睛。打扫完后要准备年度大典,一定要在28号之前。一年有“甜”“肥”“咸”“菜包”。台湾省有个年糕——郭颂,形象地概括了年糕的含义:“甜年糕,送钱,菜包金,吃零食配萝卜。”甜糯米是过年最重要的糯米。你必须做好头发才能变得富有。蔬菜包可以包金,因为里面有馅。萝卜果(菜头果)的意思是“好颜色-好兆头”,可以作为一种小吃。丧亲不能隆重过年,不能甜蜜。亲戚送的,大部分收件人用橘子当礼物。和大陆一样,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省一年一度习俗中最重要的一天,习俗也不少。除夕会先布置“堂头”,即在供奉“观音女神”和神像的大厅里,增加新的版画和对联。下午,举行了“年度辞职”仪式。祭坛上有五个祭品和各种年号来祭拜神灵,然后祭拜祖先,跪三下,叩九下,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今年保佑的感谢,并祈求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保佑。神桌前还有一种“春饭”,就是盛着米饭的小碗,上面有红纸做的花。佛前三碗,炉上一碗。这些花也叫“春花”或“稻春花”,这种米叫“过年米”。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表示吃不完,有剩。桌子上还有三堆橘子和一些红枣。红枣寓意年年好。橘子要到元宵节才能摘下来。有句话叫“去袁青(夜)拆橘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鞭炮来结束仪式。避债剧和讨债灯是避免债权人在新的一年上门讨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省的所有寺庙都会祭神并表演戏剧。凡是欠债过年还不上的,就跑到庙里的戏台上,躲在人群里看戏。按照习俗,债权人不能向他要债。如果催债人到了“避债戏”的阶段去要钱,会引起众怒,会被群众围攻,会令人生厌。这出戏将持续一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的第一天。债务人也会顺利度过新年。但债主也有应对的办法,就是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在家讨债,假装从大年三十晚上就没回过家,灯笼还在手上,不能算“过年讨债”。这种灯叫“讨债灯”。但除非有很深的怨念,债权人一般不会轻易动用“讨债灯”。除夕夜围着灶台,所有外出谋生的家人都会回老家团聚。如果回不去,他们会空出一个座位放那个人的衣服,以示团聚。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一年中最丰盛的菜肴。桌子下面放着一个熊熊燃烧的炉子,炉子旁放着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和富贵。围着炉子吃的东西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如果一定要吃“长岁菜”(用芥菜做的,寓意长寿)和“韭菜”(“韭菜”和“长”谐音,要一个一个地吃,从头到尾,不横着吃,不咬,才能“长命百岁”)。另外,要吃萝卜(也就是菜头)显气色好;吃“全鸡”就是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蛤蜊”意味着它们能生育。吃完蛤蜊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出蛤蜊和孙子。吃鱼丸、虾丸、肉丸,意为“三元和”(丸与元谐音,三元意为状元、会元、解元);把所有的菜都不要刀吃了,做的还是原来的样子。年夜饭后,老人会给年轻人“压岁钱”,然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有说有笑,彻夜不眠,这就是所谓的“守岁”。据说这样可以祈求父母长寿,所以也叫“长生夜”。“不睡”的闽南语是“不困”,“困”和“困”谐音,所以“守岁”也是在等待一个“不困不穷”的新年的到来。正月初一的礼仪也叫“新郑”,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称为“拜郑铮”、“贺郑铮”。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对妻子说:吃甜的会生下你的后代(一个儿子)。对于老年人来说,吃甜的会健康,吃120(活到12O)。对商人说:吃甜食会让你富有。对孩子说:给你吃甜食,大男人(快快长大)。对年轻的女士说:石天会嫁给你一个好丈夫。一般朋友都说:新年赚大钱。初一也是佛陀和弥勒诞生的日子,也是尼古姆转邪的日子。信徒们除了祭拜自己的神佛之外,还自带祭品到庙里烧金、烧香、供奉祭品进行礼拜。全家人穿着新衣服出门,这叫“郊游”或“春游”,走得越多,越省钱。按照民间传统,出行的方向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生年月和干支历书来找出吉时。初一迈出的第一步,一定是向着吉的。初一有很多禁忌。比如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肉,不做饭。年夜饭吃的食物必须是预先做好的,也就是所谓的“下一年的饭”。意思是去年的饭吃不完还剩下一些。初一要吃干饭,不要吃粥,不然今年出门会淋雨或者会被吓一跳。初一到初五不能扫地,不能铲肥。如果非要打扫,就把垃圾留在家里,不要拿到外面去扔,否则就像把家里的金银财宝扔出去一样,让家里一贫如洗。不骂人,不打架,不要债,不要伤害。如果受伤了,就是“痛过年”,极其不吉利。不要打碎或损坏瓷碗和瓷盘。如果不小心弄坏了,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分离”的第五天再扔到河里。说些安慰的话,比如“打碎瓷器,大把银子”,这样你就可以力挽狂澜了。但是现在这些封建礼数正在逐渐弱化。台湾中部省份至今仍流行“游祭桥神”的习俗。就是过年开车出门的人会准备很多方钱和地公钱,每经过一座桥或者隧道,都会在桥头或者隧道口留一些,祈祷一年到头行车安全。过去,人们要准备香和金纸,在桥头烧香烧金祭祀桥神,以感谢和祈求桥神保佑安全通行。有的地方只烧香,用丝线扎金纸,放在桥头,俗称“压金”,意思是把桥换成新的辉煌。现在在苗栗、台中、新化、南投等县;虽然现在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但是司机并不停车,遇到桥就把金纸扔掉。一点尊重都没有,而且每叠金纸都挺大的,经常在桥上造成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人士的重视。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台湾省至今仍保留着闽南的传统信仰,认为正月十五是天官皇帝的生日。天官帝是三皇之一。三皇指的是商朝为死者祈福的皇帝魏紫,元朝中期为犯罪的皇帝清虚,元朝下部为救水的皇帝东阳。所以正月十五也叫无节。还有一些名字,比如“元宵节”、“元节”、“小过年”。台湾省庆祝元宵节也有很多习俗和礼仪,和春节一样隆重。比如吃元宵、逛元宵灯会、迎灯会、猜灯谜、拜三界、迎谭旋大师。元宵节用灯笼、龙狮、烟花和龙灯来装饰。有些地方还举办南音音乐会演唱、诗歌比赛、花卉比赛。通宵熬夜,唱歌跳舞;大大小小的寺庙里香火缭绕,锣鼓喧天,让春节活动达到了新的高潮。台湾省的元宵节将持续三天。从正月十三开始,就叫“元宵节”,也叫“小三夜灯会”。第一天,它将是“照明”,第三天,它将是“谢灯”。盐水蜂炮台南盐水镇的盐水蜂炮可以算是台湾省最有特色的元宵庆典了。台南流行的一句话是“元宵节盐水,观蜂鞭炮。”据说盐水蜂炮起源于驱除瘟疫和邪灵。当郑成功登陆台南时,日益繁荣的盐水镇遭受了瘟疫。缺医少药的镇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沂水人民最崇敬的神关君身上。镇民选择农历正月十三(关圣帝生日)迎接关大师驱邪,设计了蜂巢状的“蜂炮”助威,以此吓跑瘟神。一连三天,瘟疫确实被镇压了。人民感谢上帝的思考和祈求和平,所以他们在每年的元宵节燃放蜂炮。到现在已经180多年了,这既是延水镇的习俗,也是延水镇的特色。元宵节在盐水镇很难看到灯笼。然而在庙前的店铺里,却摆放着多个蜂炮架,上面挂满了炮头向外的天炮,迎接元宵节的到来。午饭后不久,庆祝活动就开始了。首先,市民们抬着三十多尊神像,在关军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游行。走过镇上的街道后,人们休息一会儿,吃晚饭。下午6点,载着神宇的车队再次出发。这时,人、神、炮一起狂欢。沈玉所到之处,大师焚香拜关帝君,然后点燃“嗡炮城”。一瞬间,它们的巢,蜂炮,飞来飞去,四面迸裂,只看到到处都是火花,只听到蜂炮的呼啸声,咻,咻...伴随着人群的疯狂呼喊:“蜜蜂!蜜蜂来了!”眼睛、脚底、身体、后背、头部、全身仿佛被蜂炮紧紧包裹,无处可逃。整个盐水镇的火树金银花,都沸腾起来了。在这样的蜂炮的猛攻下,看蜂的人必须全副武装——摩托车安全帽、羊毛头罩、潜水镜、口罩、耳塞,整个头部包裹得严严实实。还必须穿皮夹克、牛仔裤、布鞋、手套,不能让自己一丝不挂。扛着神圣土地的大人物要勇敢敏捷。按照习俗,哪里鞭炮响,哪里蜂炮猛,就要往那里冲,冒险闹事,一路冲向“蜂”,忽进忽退,走走停停,惊心动魄。在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铺里,他们建的“蜂炮城”就像城门一样,十几万发,还有天炮,甚至还有一对对的蜜蜂、睡莲、火狮、天马、地鼠、空中美人,五颜六色。需要十几个人,三四天才能建成。当沈煜的队伍经过这些店铺时,一声哨响,他们把这个“蜂炮城”带到了伽蓝寺广场献给关。礼拜结束后,店主点燃导火线,刹那间,蜜蜂和带着火花、声音、光和颜色的大炮在伽蓝商店周围开火了。充满硝烟的蜜蜂和大炮的炮火震耳欲聋。每个人都有狂欢的感觉,都充满了乐趣。简直就是蜂炮嘉年华。然而,在这一天,盐水镇的消防车不得不不时在街上巡逻。有趣的是,盐水人放了18O年的蜂炮,却一直没有火。所以盐水人认为这是神灵的保佑,所以称蜂炮为“和平炮”。经过一夜的努力,大部分人的“武装”已经千疮百孔,面具也被熏黑。用手指抠鼻子也是黑的。预计元宵节这一夜会燃放近千万元的鞭炮,但咸水人并不心疼。他们坚信“越来越多”。今年放了一千万,明年再翻一倍。他们的信念是“鞭炮响得越久,就越繁荣。”我介绍了这么多台湾省春节的民俗,最后以一首台湾省的新年歌来结束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机会去宝岛台湾省看看,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第一天早,第二天巧,第三天巧,第四天满,第五天隔,第六天肥,第七天77元,第八天满,第九天公,第十天菜满,第十天差不多,第十二天屎满,第十三天芥菜满,第十四天光棚,第十五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