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个道观出家比较好?
龙虎山“有99座山峰和泸溪河在水中”,包括160多个景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是道教正教的发源地,有著名的道观大上清宫,张道陵的后人张天师世代居住于此。武当山是一座颇具特色的道教名山,这里山峦叠嶂,峰谷险要,洞穴幽静。“五里一庵十里宫,四壁青翠玲珑”,雄伟的道教建筑若隐若现于山脚的山谷中,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近日,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武当山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世界罕见。
限于篇幅,这里就简单介绍一部分。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五岳中的东岳。道教称其为第二洞天,其神名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泰山主峰玉皇峰上建有玉皇庙。其他道教景点包括毕夏寺、斗姆宫、王牧池和岱庙,岱庙的主殿天柱殿以其巨大的壁画“泰山神也游图”而闻名。另一个长春观,据说是丘处机的女弟子钱寿珍修行佛法的地方。
衡山,五岳,即南岳,位于湖南省衡山县西部。道教称为第三洞天,其神名为南岳寺赵天盛迪。道教遗迹传说较多,如晋代道士拜女的魏寺黄,徐灵甫修行的上清宫,唐代道士司马的降真观(原名白云寺),五代聂士道的寺院等。
华山,五岳之西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部。道教称其为第四洞天,其神名为西岳金天顺盛迪。道教遗迹据说是谭子孝、马丹阳、刘海蝉和丘处机修行的四仙庙。著名道士陈抟也隐居于此山。此外,还有三个国家道观,即玉泉源,主持学院和岳震宫。
恒山,五岳之北山,位于浑源。道教称为第五洞天,其神名为北岳安源圣帝。相传,茅山派创始人茅颖曾在此修行,唐代道士张果也曾在此修行。
嵩山,又名“高松”,是五岳的中山路,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部。道教称之为第六洞。其神名为中天崇圣帝。黄盖峰山下的中岳庙是五岳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相传晋代道士包亮曾在此石室得到古代“三皇”。著名道士寇和潘曾在此修行。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部,被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山上有很多道教景点,上清宫是祭神的地方。此外,还有南唐宝典时期建立的"正一"、"别名表演"概念,宋、贾年间建立的"真应"概念,元代建立的"甘源"、"庆禧"、"玉清"、"崇玄"、"先天"、"加持圣人"、"梵玺"等概念。相传为张玲所作的《碧螺洞》又名《仙岩》。至今仍有单晶、丹灶、飞胜台等遗址。离山不远的上清镇。这里有石天历代居住和生活的“石天故居”。
青城山,又名赵公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道教称为第五洞。相传天师张道陵曾在此讲学五米豆道,故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寺庙众多,至今仍有多达38处遗迹。现存主要寺庙有苻坚宫、石天洞、朝阳洞、祠堂、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此外,还有道教遗迹,如金代道士范长生的仙风、投笔槽、试剑石、石天池、银杏树、唐玄宗手书碑、唐代雕刻的黄三石像、白云溪、杜光庭幽处、读书台、唐学长丹飞、五代石天等。青城山的“贡茶”、“东田奶酒”、“银杏炖鸡”、“泡菜”等道教美食也很有名,被称为“四绝”。
茅山,原名地飞山,又名冈山、聚曲山、积善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道教被称为第八洞、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洞,是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在道教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相传西汉景帝第四年(公元前153年),茅颖和他的兄弟毛谷、毛仲从陕西咸阳来到这里成仙,遂改名为“三毛山”。后来,许多著名的道士,如葛玄、葛洪、杨仪、、陆、、孙有岳、陶弘景等。,都在此山修行,皇帝也因能取经茅山而建“三宫五观”。曾有这样的描述:“秦汉神仙的象征是梁唐宰相。”抗日战争时期,茅山曾是新四军开辟的抗日根据地。大部分后宫景观都被日军烧毁,只剩下九千福宫和傅园万宁宫。现在寺庙已经修复,“镇山四宝”(玉玺、桂芝、哈颜、镇心符)都是宋代珍品,文化价值很高。
枣山,位于江西省清江县,被道教称为三十六福地。相传三国时,道士葛玄曾在此建沃云寺,炼九转丹。唐宋时期有65,438+0,500多座宫殿,至今仍在宋徽宗政和元年(65,438+065,438+065,438+0)修建的明水石拱桥。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被誉为“岭南第一山”。道教称之为第七洞,第三十四福地。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晚年在此山写了一部炼丹术。相传白鹤关为葛洪东寺,黄龙洞(孤青观)为其西寺,脆皮老关旧址为其北寺。徐冲古景是国家重点宫殿景观。罗浮山也是东江的抗日根据地。
终南山,古称太乙、中南、周南,是秦岭主峰之一,位于陕西省Xi南部。相传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北方五祖刘海蝉等都曾出家。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神山、仙室、太岳山,位于湖北省浚县南部。整座山遍布道观,素有“五里一寺十里宫”之称。以八公二观为主体的建筑,建筑面积约654.38+0.6万平方米。相传赵真武皇帝在此山修行42年,后其道一飞冲天。东汉的尹长生,晋代的,唐代的,五代宋初的陈抟,明代的张三丰都曾在此修行。明朝极盛,寺庙三百多座,太和殿、紫霄宫是全国重点道观。
崂山,又名监狱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靠近黄海。传说秦始皇曾登上这座山。唐代道士王静、李霞在此炼丹。唐玄宗年间,改山名为唐山。元代的丘处机、明代的张三丰都曾在此修行,留下痕迹。崂山道观众多,号称九宫八庙七十二庙。它的太清宫是中国重要的道观。
巍山,又名巍宝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部。道教史籍记载,五斗米道曾流传到巍山。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20多座寺庙,其中以清显微镜、豆捞亭、何沛塔和长春洞寺最大,主要供奉老君、豆捞、吕洞宾和张三丰。巡山寺,山主拜土地神西马罗。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以西30里,相传是黄帝问广的地方。秦汉时期,道士在此修行。自明朝万历年间,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当时全山共有42座大庙,封号为八台九宫十二院。除宫观外,道教遗迹还有三交洞、王耀洞、宣和洞、广成洞、须弥仙洞、奇真寺等。崆峒山一直是全真道龙门派道士修真的地方,开山真人苗青阳按龙门派是第十代,一直传到第三十代。崆峒山虽然是道教胜地,但山上也有佛寺和和尚。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部,被誉为“东南一绝”,道教称为十六洞。据《异仙录》记载,帝皇二年,有仙降于此山,曰:“吾乃吴懿君,录诸仙,收于此。”传说汉朝的张盖坐地王峰。魏代有65,438+02人,如王子谦、张占等,隐居山林。晋唐时期有三位仙女:徐希、詹真人和孔。宋代有道士,元代有李,元代有金志扬,明代有蔡双发。唐朝天宝时期(742-756);建有枣天宝道观,南唐时名“会仙寺”,宋代改名崇有寺。历史上武夷山的道观有九十九观。目前只有武夷宫和当元洞保留了旧貌。
千山,原名华山、积翠山,又名杭多莲花山。它是长白山的一个分支,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的东南部。自古有“无峰无岩无庙无古”之称。隋唐以来,逐渐成为道教胜地。关公寺始于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素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禅林”之称。现存道观有:无量殿、五龙殿、普安殿、太和殿、慈恩寺、鎏金殿。其中,无极观是中国重点道观。道教圣地没有一楼两洞三塔三台。
中和峰中和寺
中和寺因位于苍山中和峰而得名。这座寺庙建在半山腰。曾被清康熙皇帝题写为“滇云拱桥”。它是大理著名的道观之一。
中和殿始建于唐代(公元738 ~ 902年)南诏国。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 ~ 1566)重修。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 ~ 1861)再次被灭。仅存的凌霄堂和聚贤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中和殿重建的建筑。近年来,太后殿、南北灵官阁、观海长廊等相继重建。
凌霄殿,也被称为玉皇阁,是一个朝东的五开间建筑。大殿中间供奉玉帝,两边供奉观音菩萨。黄愚馆前的聚贤楼,又称翠西楼,是一座四面有檐的两层建筑。庙前石龛内有一面笑和尚(即布袋和尚,自称弥勒佛,当时俗称大肚罗汉),后墙嵌有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九月九日《御笔山碑铭》碑文,中和殿称为神宫。碑文详细描述了康熙皇帝在中和山上题写“云南云拱极”的过程。可惜“云南云拱极”石碑在解放前就被毁了。
农历正月初九,道教祭祀玉帝过圣诞节的“松花节”,是中和殿最热闹的庙会。附近几个县市的山民络绎不绝,持续了10多天,中和殿成为大理有名的信众众多的道观之一。
自己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