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和山水画的写生技巧

中国画和山水画的写生技巧

中国画从古至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都是老师根据专长来教的。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国画和山水画的绘画技巧。欢迎阅读浏览。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素描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国画的技法,比如山水的画法,经过前辈们的反复锤炼,已经成为非常完美的节目。复制久了,很容易被其完美的程序迷惑,无法自拔。通过写生,学习者可以在传统技法下,在风格化的山水和真实的山水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我们一方面用所学的手法表现真实的景观,另一方面用自然界中景观的‘千姿百态’来确认传统的景观方案,了解这些方案的由来。

2.素描的记录功能

作为一种记忆游历山川时感受的手段,速写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管古代有没有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一个不可能长久旅行的风景中的“异”是非常必要的。即使到了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记录工具,面对真实景观时获得的感受也会因为地点、气候变化带来的阴晴圆缺、云朵蒸飞而发生很大变化。这些速写往往更符合感觉,但一旦拍出来,往往太“真实”,缺乏感人的力量。

3.素描的微观功能

把临摹山水画和写生相比,临摹无异于向名师求教。只要认真研究,就会收获很大的收益。然而,我们从临摹中学到的是,吃了别人嚼过的馒头,“纸上得来的终究是浅”。如果不能将这些临摹的成果与真实的自然景观进行对比,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淖和古代的泥潭。在这里,直接面对活生生的自然景观,通过细致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些独特的经历,经过多次强化,反复去粗存精,会成为个人绘画风格确立的起点。

正是这一点,是现代山水画教学向传统山水画观念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画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抹杀”。过于强调临摹山水画的技法,尤其是画岩石的方法。结果要么是活的风景被程序写成了死的风景,要么是思维被真实的山水束缚,无从表达。

误区二:“不能吃外国的东西”。用西画素描的方法直接移植到中国画风景素描中,中国画素描相当于硬笔明暗素描或线条素描。直接后果就是,速写得心应手的时候,无论平时随便写还是认真创作,画出来的几乎都是一幅“速写”。这些画,如果从画面的视觉效果来看,可能不错,但不能称之为中国山水画。因为它的开放性和肤浅性,直接决定了它的低品格。

目前“写生”现象几乎遍布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不言而喻。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者教授,甚至是能够影响艺术发展方向的领袖人物,仍然热衷于这种“嫁接”。有些人完全无视东西方艺术的巨大差异,结果导致中国画体系千疮百孔,自断后路。下面我们提出一些符合传统风景写生观念的写生方法,以供讨论。

三、山水画教学的素描方法

山水画写生教学作为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列入教学计划。山水画是中国画三大门类中最直接接近自然的艺术。因此,在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常用方法,整体把握。

(一)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常用方法简述如下:

1.本地模式写作:适合初学者,

临摹不熟练,接触真实的风景写生不多。有必要将两者进行比较,并加以模仿和书写。这个时候,切忌贪多。

2.详细记录方法:比较完整的“真实”记录画面,适合初学的学者。这时候老师要强调的是感觉的真实而不是物体表面的“真实”。

3.记住区别:只写下特别的东西,适合在时间少或者特别有感觉的时候用。

4.简谱(速记),就是简单地记录一个印象,而不需要详细的描述,类似于黄先生的速记。

5.放大法:选取有感情的部分,放大,做更细致的表现,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6.作图法:根据对整个景物的感觉,简单地画出一个大概的印象,不求形,但求“意”。

7.意象重叠法:不要速记一山一水,而要注意全山全水乃至千山万水的重叠印象。这就是所谓的“走万里路,读万卷书”,胸中山峦叠谷,奇妙地创造自然。

8.反复狐臭法:此法是在此山此水间,流连忘返,反复观察狐臭,使山水意象完全烂熟于胸,让你坐而眠,念念不忘。石涛爱黄山,潘天寿先生画雁荡,黄先生爱看夜山,就是此法的三昧。

(2)除上述方法外,还有许多根据人类社会的写生方法,但他们的方案不是针对表面的山川真实,而是力求与山川和谐。神遇而迹?为最高境界。

整体把握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中国的山水画是宏观的,要在宏观把握中处理微观,注重整体的大感觉,防止局限于一草一木。

2.素描越熟练,越不应该直接画场景,而应该更多地投入到观察和理解大自然的奇妙。在这里,“观赏”很重要。通过“观”和“见”,你要努力达到忘物忘我的境界。

3.我们要特别注意特定条件下对自然景观的强烈感受,因为这样的感受往往是你独特的个人体验,并努力强化这种体验并表达出来,这是你与上帝相遇的开始,也就是你绘画风格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