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过年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封开县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回家团聚。一般来说,人们的节日活动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陆续进行的,他们会做大量的室内外打扫和准备年货。女人们忙着包年糕,蒸年糕,迎接新年。2000年时以糯米糊为主,有时也有糯米糊、甜糕和裹着蒸花生、芝麻的“沙酥”(米粘制品),还有炸糖圈、炸酱(北空心,南实)。解放后,煎饺、馄饨、汤丸依然流行。除夕之前,有送灶神的习俗。农历12月23日,灶王爷被送上天,除夕,灶王爷被任命为皇位。迎接灶王爷要准备三样祭品和酒礼。传说灶神要向玉帝报告这家主人的情况,所以人们都很尊敬灶神。每到初一、十五,他都要烧香祭拜,希望灶神在他上天堂的时候为他美言几句。除夕夜,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准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等祭品祭神。对于晚餐,家庭有丰富的桌子和饮料的“团圆饭”。在许多农村,习惯上全家人围着大厅里的火盆直到天亮,这被称为“守岁”。炉子用谷壳或柴火点燃,通宵燃放烟花,点燃“长明灯”,以示“长庆”之恩。很多地方也习惯保留“隔年饭”,以示“一年有余”。零点开始,燃放鞭炮“迎新年”。城市里的人们也走上街头散步,这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好运”和“好运”。烟花爆竹继续在城乡燃放。

大年初一早上,有的地方习惯吃甜汤丸和面条,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当年轻人和老年人第一次见面时,他们都行礼鞠躬,互祝好运。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和糖果。各家都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的招待客人。每个人都穿上了新衣服,中村中的街道上挤满了行人,喜气洋洋。大年初二,很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吃素食的人会在这一天有一场丰富的盛宴。从此,各地都习惯了互相走访,走亲访友,城乡呈现出一片喜庆的气氛。舞狮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过年。受礼者要准备好茶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有舞狮、武术表演、鞭炮、红包等。,看热闹的场面人头攒动。金善白马舞、五马巡舞、泗客采茶戏等传统民间节目在四个乡巡回演出,并在双木和邻近的广西苍梧县等地演出。农历七月初七是“人节”,人们一般不出门,也不走亲访友。许多地方都习惯在元宵节吃汤药,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县城的南丰、金庄王比元宵节高,比除夕、大年更热闹。渡头城西庙当日举行炮会,许多商户或居民合作准备金猪(即烤猪)拜菩萨,祈求神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住钻石,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祝福邻里居民繁荣昌盛,六畜兴旺,人民安康。枪场内外,人山人海,年复一年。

在占筮县的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家人生病时,习惯去寺庙求签,求福,祈求上帝的“保佑”。虽经医生治疗痊愈,但多被认为是神,其家属要献三次酒礼“回神”;有的人,遇大事小事,先求一个巫婆吉凶,称为“求花”“求m”;遇到干旱、虫害、疫病,就去庙里拜神灵,祈求“神明保始”,消灾除疾;有的人生病,就是去神灵那里跪拜取香灰,称为“神药”,或者请人用纸“画符”,烧灰取之。如果它不愈合,它被认为是上帝不诚实。解放前,由于县城偏远,群众文化低下,缺乏科学常识,大家都认为自己的人生是由“命”和“风水”决定的,所以迷信职业、算命、算命和“风水”,导致坟墓或房屋纠纷频发,甚至引发宗派争斗。

其他迷信禁忌的坏习惯还有:在“立春”和“惊蛰”的季节忌食大米。正月初二,兴化、罗东等地禁止儿童踏入大门门槛。新郎从岳父家接新娘时,进门时禁止踩门槛。否则他会喝淘米水(意为“笨牛”)或者放鞭炮道歉。兴化等地把新郎穿的鞋子剪掉。孕妇禁止理发,不准动床,不准破土,不准建筑,以免犯“胎神”。孕妇禁止参加别人的婚礼和葬礼。产妇忌水忌火,忌见父母,与家人同桌吃饭,分菜,衬衣裤子另洗,以免“月下之风”。异地死的只能停在村边,不准进屋。船民在航行时不应洗马鞍和洗头。吃饭的时候,他们不应该把筷子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勺子不应该倒置。以免搁浅或者遇到其他意外。眉毛在跳,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有些人想在眼皮上贴一小块红纸。第一次吃新米,忌吃汤或泡水饭,希望天气晴朗,不要糟蹋新谷。

菩萨打黑除恶之行,是为寺庙、社坛做点事,说是让菩萨、偶像出现,为百姓“消灾”,保风调雨顺。县城里有寺庙和社坛的地方,一直到民国都有打香的习俗。一般是三五年酿造一次。搭竹棚,立“山武士”,设坛,择良辰吉日,请多道士闹三天三夜(至少一昼夜)。斋戒、念经、设“水陆道场”、挂嫁接单后,邀请懂气功的人,以爬刀山、跳火(炭)、“打沙”、“点河”等魔术表演舞蹈。它的开支一部分从它的寺庙和社坛所占用的山林地的收入(或炮费)中解决,一部分从各个村落的祖先那里筹集。菩萨郊游多在秋收末、初冬、寺庙生日前后举行。时间三五年,一次都不等。有一个筹备机构。菩萨出巡前,给神像涂了油,庙里的陈设也修好了。旅游路线,八音锣鼓乐队,罗伞彩旗,醒狮队,装饰“圣物”的村落,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民国时期县里有些地方抢菩萨一趟,一般持续一天。如果有很多地方要去,需要两到三天。当旅游期到来时,成员们会聚在一起吃大餐。第一天是入桌日,第二天是生日日,第三天是结桌日。菩萨出行的村子里的“芦笙”是当地村民组织的,其“芦笙”用金猪、鸡、猪肉、海苔干、果晶、糕点、油柑、香烛等装饰。菩萨被抬到“如来”前停下来,就是人们跪拜、敬酒、烧香、放火药炮或鞭炮等等。解放前,开建县渡头城西寺菩萨冬季出行。因为寺庙在贺江西岸,去县城南丰,菩萨不坐船过河,人要赶着过。入水前大家喝一碗酒暖暖身子,上岸后有火取暖,不管天气多冷都要照常进行。城西寺菩萨郊游,为县城民俗所喜爱。因有庞大的八音鼓队、罗伞彩旗队、舞龙队、舞狮队、浮色队,气氛热烈,所到之处吸引千人围观。解放后,菩萨出行活动消失,大部分寺庙和神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拆毁焚烧。1980年代后,许多寺庙和雕像重新建立,但没有菩萨旅行。

庙会宝辉县的寺庙和神社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少数重建于民国时期。知名寺庙有:凤川附城的北帝庙、东帝庙、华光庙、关帝庙,玉老河口洛古港的花轮庙,莲都清水的唐生庙,杏花斑山下的圣妃宫,其他地区的蓬莱宫、刘星宫、镇东宫、成本府、广寒宫、青山宫;城隍庙、北帝庙、关帝庙、华光庙、齐圣庙、盘古庙、龙牧庙、宝月宫、天后宫、太尉宫、新抚社、桂田社、城西庙、渡头李安堂庙、西岸金庄庙、池里灵圣寺、田玲庙、大峪口龙门庙都是平的。每个寺庙神社都有自己的生日,它的生日就是庙会时期。庙会活动各庙不一样,有的一年一次,有的2-3年或4-5年一次。炮节是民众在唾期在各寺庙举行的传统群众活动,四乡民众云集。大炮将配备第一炮、第二炮、第三炮和第四炮,每门炮的获胜者负责庙会,包括动员和组织群众集资,祈求神灵保佑一切。拍摄期间,最后一个组织者(或个人)首先由八音鼓乐队、醒狮队、彩旗伞队护送枪屏(称为菩萨的象征和化身)到拍摄现场,称为“还枪”。在枪场内用竹木材料搭起一个高台,安装一个直径六七厘米的钢炮管,在枪口上套一个“枪环”(直径五六厘米,周围用红线或红绸带围起来)。为了拿到枪,各村都组织了一批青壮年提前上阵。射击开始,枪响落下,好不热闹。枪的获胜者将成为枪头和下一次枪会的组织者,还将获得枪会奖金。

中秋节,封开人俗称“八月十五”或“月光节”。根据周朝《礼记》中“天子春拜日月,秋拜日月”的说法,因为秋二字从“粮”和“火”两方面暗示了农作物的成熟。多亏了月亮,才有了好收成。流传到民间,就有了庆祝中秋节的文化习俗,如观花灯、做糕点水果、宰杀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俗话说“冬未满,年未满,八月十五满”,可见中秋饮食的重要性。旧时封开地区的中秋气氛特别浓厚。在凤川古城老街,早在节前十几天,茶楼里的面包师们就开始了节前的准备:门前作画,挂红绿,做精美的糕点,挂宫灯,跑灯笼等等。

在本县衙内,举办“唐玄宗游月宫”,沿东山河游“八仙过海”;在北山山顶搞“闹天宫”,在龚雪举办“丢西姆·拜月的故事”;在潘桂芳搞“吴刚伐木”;《贺江两岸唱山歌》;凤川滩上搞“放花灯”等各种大型民俗活动,一派喜庆景象。

家家户户还举行“祭月”仪式。有屋顶的在屋顶上,没屋顶的在自家门前。妇女们主持祭祀仪式。家人为月亮祈福烧香,孩子们唱着:“月光,月亮女神,开门结婚吧……”或者玩各种游戏。除了月饼,拜月的贡品还包括密封栗子、沙田柚、杨桃和柿子,还有吸蜗牛让眼睛更亮。另外还有“追月”,所谓“追月”,就是八月十五之后,热闹还没完,“十五的月亮十六圈”,八月在十六夜又要叫追月了。当晚,邀请亲朋好友到室内雅致的地方赏月,凤川街的一些商户也举办了“追月”茶会招待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