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氏公司的全球扩张

玛氏现在是一家跨国公司,在全球47个国家设有分公司,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玛氏的全球野心可以追溯到1920s,当时福里斯特·玛氏没能说服父亲去加拿大做生意。今天,玛氏在世界各地生产无数种产品,以满足不同国家的不同偏好和需求。

在向国外市场介绍产品时,玛氏喜欢先于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前苏联对外开放之初,玛氏率先进入其市场,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以便在建厂前积累基本的消费群体。事实上,玛氏在建立国外基地时,他们会先派一名高级经理去那里“侦察”,评估广告潜力并雇人。通常经理在新基地工作时间不长,只是在当地介绍了一下美国的企业文化就走了。在实际操作中,美国总公司并不派人到当地进行监督。理论上,国外的部门应该有和火星一样的美国企业文化,但实际上,国外的企业文化和美国有些不同。

玛氏的企业文化似乎从福里斯特·玛氏时代就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国外的据点和美国本土的企业文化有些不同。海外部门由同级主管负责,外籍经理可以推广自己的本土文化,但基本管理原则大同小异。海外部门并不特别强调自己是美国公司,也雇佣了很多当地人。事实上,玛氏公司法国部的表现就像一家真正的法国公司。另外,除了玛氏一家有时会到世界各地的海外部门考察外,通常没有来自美国总公司的主管。除了这些检查,海外部门包括创新和运营都由当地经理全权负责。火星兄弟的这种管理风格使得外国企业文化得以成长。后来可以发现玛氏国外部门的企业文化与美国不同,甚至发展出自己的文化。

经过翻译,玛氏五大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国家,海外员工也遵守这些原则。海外部门也保持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体现玛氏的管理风格。管理理念变化不大,因为无论在哪里,都采用任务导向的文化。其实国外的分公司就连装修都和总公司很像。如今,玛氏的海外部门遍布欧洲、前苏联、中国、波兰和澳大利亚。

玛氏的全球化从其产品在全球的受欢迎程度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第一家登陆俄罗斯的糖果制造商,它确实有它的优势,因为“士力架”这个词现在已经被收入了俄罗斯的字典。相比之下,其美国竞争对手好时在俄罗斯连个影子都看不到。玛氏的国际营销策略也非常成功。他们的广告策略,无论在哪里,都有很高的相似度,都是用同一个主题来推广产品。一个特殊的例子是他们使用M & amp;Ms中的“代言人scandy”在全世界都有广告。M & ampMs的电视广告在世界各地都大同小异,“说糖”用当地语言说。为了迎合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我们在不同地区建立了网站,并使用当地语言。

玛氏还通过在全球活动中做广告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士力架是1994和1998世界杯指定的糖果。据推测,M&花了500万美元让士力架和M & ampMs成为1984奥运会指定小吃。他们还赞助了1988和1992的奥运会。这样的广告策略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的品牌,并帮助他们进入新的市场。此外,玛氏还在合作厂商的网站上做广告,如华纳家庭视频和Flipside,即使网站上什么也没卖出去,也能提高产品的曝光率。此外,M&曾经举办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网络广告活动来推出M & ampMs巧克力的一种新颜色,即m & amp;Ms网站点击量增长145%。

因为玛氏在不同国家采取一致的品牌策略,达到了突袭全球版图的目的。在此之前,玛氏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销售,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士力架在英国被称为“马拉松”。这种做法不利于全球广告宣传。我们赞助1984奥运会的时候就开始统一品牌了。从那以后,全世界的名字和包装都一样了,广告也一样了。玛氏甚至发起了一项活动,“教”消费者糖果名称的正确发音。这些都是全球营销战略的一部分,都是为了提高全球知名度。

另一种扩展世界的方法是将在一个国家成功销售的糖果引入另一个市场。然而,这一招并不总是奏效。比如有一系列亚洲食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很受欢迎,但在美国却卖得不好。火星公司的经理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产品“不应该”在另一个国家推出,而不是为什么它“应该”在另一个国家推出。这是因为公司的基本信念是“传递最好的经验”。简单来说,在一个国家行得通的,在另一个国家同样可行。今天,玛氏有一些相当受欢迎的品牌,大多数销往世界各地。

因为有那么多畅销的全球品牌,玛氏当然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这些品牌是真正的全球品牌,是由“一群国际精英领导的真正国际化的公司”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