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爷爷奶奶是怎么过年的?
送灯指的是送辛苦了的灶神,他老人家要回天庭与家人团聚。看来今年过年连神仙也不能免俗。挑鱼刺是指做鱼丸。作为一个千湖之省,我的家乡鱼很多,人也嗜鱼。平时,鱼丸是婚丧嫁娶时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在除夕的团圆饭桌上,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年年有“鱼”!可惜现在什么都机械化了,原来的农家鱼丸都成了稀罕物。打鼓是指二十五岁以后各种乐器都可以拿出来。实际上,这主要是指农村艺人过去利用人们对新年好运的渴望,挨家挨户地演奏和唱歌来牟利。现在赚钱的方式多了,追求利润的人少了,但是更多的人是自娱自乐或者是娱乐他人。二十六、二十八是屠宰动物的日子,但要避免说“宰”,要说“福”,才能讨个好欢心。除了脏痕,就是一般的大扫除。27号主要是打扫厨房,因为厨房每天都要生火做饭。打扫的太早,烟雾弥漫,春节前就脏了。最后一句是,到了二十九,家家户户的年货都准备好了,一家人团团圆圆,等着辞旧迎新。
除夕夜,这一天的热闹就不用细说了。有意思的是,按照习俗,嫁出去的女儿可以回家吃团圆饭但不能留在家里安度晚年,所以老家的团圆饭都是中午吃(吃之前要祭祀祖先)这样女儿吃完饭就可以回公婆家,女婿侄子们却可以光明正大的留下来!真的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来的水!
在旧俗里,大年初一三不能煮生米生水。除夕下午,家庭主妇忙着做饭,男人负责烧水。我最不同意这种习俗。人过年只能吃剩饭,太让人失望了。
大年初一的春节叫“出地方”。过去,男人们会带礼物去长辈家尊敬长辈,或者去邻居家叙叙旧,结交新朋友。现在流行去村干部或者更有权势的人家发表时髦言论,公关。不知道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家庭主妇主要去庙里烧香抽签,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安、财源广进,而年轻人则成群结队地一起载歌载舞,展现活力与激情。大年初一的生活原则是东西不能拿出来,连垃圾都只能堆在角落里,不能扫出家门,以免把一年的财运都冲走。
初二是给“老”人拜年的。第一年去世的人,会大摆宴席,散亲戚朋友,叫“香”。
初三是拜年的日子。一般拜年的顺序是按照亲戚朋友的远近来安排的。基本上是先丈母娘家,再外婆家,再姨妈表姐家,不过一般要在初六前完成。如果去的太晚,会让人有被冷落的感觉,往往会影响两家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个亲戚一直没来拜年,那就说明他要和你分手了!
记忆中最刺激的是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到了第八天,各村各村的舞龙队、舞狮队、荷花队、贻贝队等业余文艺团体开始化妆,穿上黑粉色。习惯了背对黄土背对天的男女老少,可以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间,在家乡人面前露露脸了。这边,庄稼人和大男孩举着龙灯,牵着狮子在村子里走来走去,仿佛有无穷的精力。所到之处腾跃跳跃,上蹿下跳,前滚后翻,玩十八般武艺,七十二般变化。另一边,大姑娘小媳妇们也不甘示弱,荷花舰队左右摇晃,采菱俏佳人轻飘飘,花儿颤抖;贻贝队一开一合,挑衅的船娘冲上前,然后突然驱赶周围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很有趣,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真的很耀眼。可惜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出去工作了,这些乐趣已经越来越压抑了。
“过了正月初一,大家都找点事做”,过了元宵节就结束了。于是,“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大街小巷的田间地头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