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山实现1000字。
“梦文化”是石柱山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石柱山被世人誉为“中国梦乡”。石柱山祈梦习俗最晚形成于明代,最早形成于宋代。由于历史上很多名人都说石柱山的神仙给梦灵验,所以从明末开始,就有很多善男信女来到石柱山祈求神仙给梦。
《明史·叶》年轻时曾去石柱山祈福圆梦。有一年清明节,叶去石柱山抽签,对“富贵无心思,名利不可得”的签法大为不悦。后来他请了一个老和尚来取消签证。老和尚告诉他这是一个好兆头,并解释说:“财富没有思想的意图。‘思’字不是缺‘心’字不是缺‘相’字吗?”功名利禄不能成事,“百日维新”这个词听起来不像“成”。这不就预示着戊戌变法那一年公子就要在官位上了吗?”在老和尚的帮助下,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努力学习,终于当上了宰相。叶高祥成功后重游石柱山时,在《牛蹄洞》中写下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嶙峋石竹插青天,病时胜友。罗京蜿蜒于云外洞,松门斜接涧边桥。苍崖寒仙坛静,碧海蓝天远。自名山过梦,今玉带羞。"
此外,长乐状元马多、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晚清皇帝陈、海军将领撒振兵等名人都与石竹山的祈梦结缘。陈年轻时曾在石柱山祈愿圆梦。日后回到故乡,便去石竹山九仙道观许愿,并写了一副对联:“虽痴可谈梦,可诚而知前。”1986年,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在石竹山写下《石竹仙山,白日做梦》。
石竹山的“梦文化”是由祈梦、追春、信九仙构成的。一年一度的民间自发的“春节”活动,让梦文化渗透着深刻的内涵,广泛影响着八闽大地和海外华人。所谓“春”,就是迎接春神和春王。石竹山,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超强的时空地磁感应,成为“梦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地”,长期被冠以“春日之地”的美名。“接春”的人在每年立春当天或提前一天去石柱山“等春”。夜幕降临,活动开始,数万人在少男少女的灯光指引下,提着红桶跟随。此时,香烟升腾,烛光映天,“春运”队伍犹如龙蛇共舞,好看极了,形成了一道非常壮观的文化景观。在“接春”活动中,“追春”、“烧柴迎春”、“装春金桶”、“桂太岁道场”等内容颇有深意。
2008年,福清市政府举办首届“石竹山梦幻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乡亲参与“迎春”活动,场面壮观。“海峡两岸道教梦幻之旅暨福清石竹山第二届中国梦文化节”由台湾省基隆市和福清市联合主办,被国台办列为对台重点策划交流项目。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影响最深的梦想文化盛会。目前,包括“春节”活动在内的“石竹山梦文化”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