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揭阳有什么礼仪?
农历正月初一,民间习俗称之为“过年”。朝一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一大早,人们走亲访友,这被称为“新年快乐”。一般人拜年都要带“大吉”(即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大吉”),而采访的主持人也要带“大吉”回敬,以示* * *吉祥,并互道“新年快乐”、“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以示吉祥祝愿。在新年这一天,根据揭阳的传统,大多数人都吃早餐,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尊重和真诚。春节期间,城市和农村都组织娱乐活动,如舞狮、猜谜、游标尺和潮州锣鼓。此外,成年人还会给老人和孩子“压岁钱”。
人类赢得了节日
正月初七是人的日子,就是人赢节。出自金一郎问答习俗董洵《正月初一是鸡,初二是狗,初三是猪...而第七天是人”。那一天,人们把七种蔬菜一起煮成汤,说吃七种蔬菜会导致繁荣。这种习俗今天仍然流行。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揭阳民俗今要祭祖。在一些村庄,还有“丁酒”的习俗(注,当年生男孩的家庭要在这一天为邻居举行宴会。县城通常有灯笼、烟花、舞狮等习俗。在普宁等乡村,也有宵夜“见新娘造四句”的习俗。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初(一般是4月5日)。清明节前后,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时候。
端午节
俗称五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江而死。那一天,大多数家庭都吃粽子。揭阳至今仍有“提龙需水”、“洗龙需浴”的习俗。据说端午节时,河里的水是“龙须水”,吃了或洗了可以辟邪。此外,一些地方还举行“赛龙舟”活动。
走出花园
在揭阳潮语区,年满15岁的男女,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出园”仪式,以示长大成人。类似于现代的“成人节”。出园时,爷爷家给孙子行了一个“游园礼”。一般有红公鸡、紫椴、醪糟等。给邻居多准备点布或者肉和蛋。Xi一家举行了一个“拜公婆和母亲”的仪式。在那一天,孩子们要吃甜丸子蛋和甜猪肝,这意味着他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叫“鬼节”。潮属各地都有祭祖活动。节日前后的一两天,各种善堂善寺也有“石鼓”救济活动。
中秋节
在农历八月十五,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享受水果和月亮。这个地区的民间中秋产品肯定有三种:月饼、芋头、柚子。相传元初,统治者强制每个汉族家庭都要有一个元兵。元军战士不满他们的压迫,于是借月饼传书,约定每家在中秋之夜的某个时间杀死他们的“范元”,一夜成功。当时汉族人称元兵为“鞑子”,所以中秋节剥芋头叫“剥鬼皮”,剥柚子吃肉叫“吃鬼肉”。还有“拜月”、荡秋千、烧瓦塔等活动。海外华人也喜欢在中秋节拜访亲戚,与家人团聚。
重阳节
九是阳的数字,所以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是每天爬山的习俗。许多荣成市民登上黄岐山和墨子游玩。鱼粥遍地吃,有些地方还有吃杂烩粥的习俗。在这一天,孩子们会放更多的纸风筝,民歌中说:“九月九日,鸟儿(风筝)漫天飞舞。”
冬季至日
农历的冬季至日是冬季的节日,俗称“小年”。在旧习俗中,冬天的节日要祭拜神灵和祖先,祭品中必须包括汤圆,以示团圆美满。民间有句话叫“吃个圆冬节,就老一岁。”把汤圆贴在器皿、房柱和牛上祈求丰收也很有用。
第二,婚姻
揭阳旧婚俗要经过问名、纳吉、得奖、邀约会、招亲、迎亲戚等六道程序,称为“六礼”。在一些地方,有一个习俗,女儿在结婚前夕睡在草席上。相传,这种习俗起源于前一年一个后妈对他们前辈留下的女儿的虐待和羞辱,让她这样睡觉。没想到这个女儿富了,孩子也发迹了,从此人们纷纷效仿。此外,还有“油叔”“做四句”等习俗。“跳友叔”是指女儿结婚那天,哥哥会带着五样礼物到男方家,称为“跳友叔”。它在新郎家最受欢迎,通常在首席宴会座位上。“造四句”是指各种婚礼仪式。女方家要雇一个像剧中对象的老婆婆,唱四句“问候”来主持仪式。四句话约定俗成,自编,大多押韵,幽默风趣。还有一种揭城习俗,在其他地区很少见。如果一个男人或女人即将结婚,他们必须在100天内结婚,以防家里(一般指他们的长辈)有葬礼,否则要过三年才能举行婚礼仪式是可行的。
这些旧习俗在一些地方保留了下来,但在大多数地区,婚礼都是新的、简单的,甚至集体婚礼、旅游婚礼等时尚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第三,龙舟比赛
揭阳赛龙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水乡的揭阳,被纵横交错的溪流环绕着。榕江、练江、龙江水深长,江面宽阔,风平浪静,是划龙舟的好地方。赛龙舟已经延续了几代人。
揭阳龙船,规格统一,是潮汕各市县中最长最大的:船长32米,宽1.5米,25对桨,1个舵。揭阳龙舟,造型优美,气魄宏大,长颈,龙首高,雄伟帅气。每年端午节前,龙舟落水时会举行仪式,然后进行训练,称为“划桨试验”。
龙舟比赛有四种形式:表演赛、友谊赛、输赢赛和冠军赛。曾任清末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时,曾在榕江南河设宴招待并邀请潮阳、普宁、揭阳等地的龙舟队比赛。结果揭阳红棉船夺冠,丁日昌授予“钦差丁尚”红丝绒锦旗。1980“龙舟赛”被国家体委定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揭阳龙舟赛较为活跃。
第四,唱歌跳舞
歌舞是一种融合了舞蹈、南拳套路和戏曲表演的民间广场舞。演出气势磅礴,气氛浓厚。根据传说,歌舞始于明朝,以水浒传中的英雄在梁山伯元宵节大闹一场的故事为基础。舞蹈队分为前棚和后棚。前棚一般36人,大的108人。每人持一对彩色木棒,用于配合锣鼓呐喊,交替挥动双棒敲打,边走边舞,一步一个脚印地叫,队列变化或“长蛇进击”,或“二龙出海”,“四虎共驱”或“二龙共进”。后棚人数不等,但不超过72人,扮成各种杂耍演员与前棚一起表演。
揭阳歌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普宁、揭东一带,其中以普宁歌舞最为著名,被誉为“歌舞之乡”。6月1956,普宁鹦哥队赴京参加“中国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大会”,6月1991,普宁燎原镇泥沟鹦哥队应邀参加深圳荔枝节演出,9月应邀赴广州参加首届世界女足比赛抽签仪式文艺晚会演出。
动词 (verb的缩写)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用潮汕方言演唱。明嘉靖年间,揭阳潮剧有《丽景记》、《苏六娘》等地方独有剧目。
潮剧分布在粤东、闽南、台湾省、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潮人聚居的国家。唱法是两种体系的融合,即曲牌和板式变体的结合,它保留了一个合唱团、两个人或三个人唱同一首歌以及借助瞿伟的形式。乐音分三六、三六、五和反衬,伴奏音乐吸收民间锣鼓、庙会音乐、民间小调等。乐器有唢呐、笛子、二弦、胡弦、扬琴,锣鼓有大锣、小锣、苏锣。早期角色生、丹、丑、异、粘、终、净,发展为十丑、七丹、五命、三净,其中丑、丹表演最具特色。
晚清时期,揭阳有很多潮剧团,以台词齐全、阵容严谨、表演精湛著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揭西县棉湖桥花园的“老玉堂春”,揭东县瞿溪村的“老玉堂春巷”,玉湖江夏的“老源郑”。现在潮剧很多名人都是暴露的艺人。
新中国成立后,潮剧艺术和表演活动迅速发展。揭阳潮剧团《丁日昌》等剧目赴京参加演出并获奖。市内多个潮剧团还多次赴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既坚定了海外侨胞的乡愁,又促进了海内外文化交流。
六、纸皮影戏
纸皮影戏,俗称猴戏,是将皮革或纸板刻成各种图形,通过光线投射在棚窗的纸幕上的一种戏剧形式。到了清末,由原来的皮革或纸飞机雕塑改为木偶立体雕塑,木偶在背上和手上穿上铁丝,进行操纵和表演。低影被改成了木偶,但潮人习惯称之为纸皮影戏。
皮影戏也是一种地方戏,包括正字戏和阴超戏。清末以后,揭阳纸皮影戏非常流行,大受欢迎,纸皮影戏多达数百种。
纸皮影戏演出时,舞台上只有五七个人,涵盖了命、旦、净、丑等角色的唱腔和鼓点。所以流行“鼓用手打,锣用脚打,歌用嘴唱,头壳打深浪”的说法。
七、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起源于明代中后期,历史悠久,最具地方特色。
潮汕工夫茶,重在品鉴,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水、冲泡方法、口感的茶经:选茶,潮人最喜欢乌龙茶。选水,山泉为上,河水为中,井水为下。炭火,潮人喜欢用“扭条”木炭,无烟,有炭味,以炭烧水,使火均匀。茶具12,茶壶、茶杯、茶壶、洗茶、茶托等。
泡茶前将茶壶、茶杯用开水烫一下,称为“火锅热杯”。灌茶时,注意底部小粒,顶部大粒。还有讲“高冲”、“低灌”、“关公巡城”、“韩信带兵”。担任日本口福协会会长的日籍华人陈东大教授在《谈饮茶》一书中说:“日本的炒茶方法来自潮汕工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