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语言特色。

说起赵树理作品的特点,还得从头说起。那就是1982 10 10月22日。山西出版大学首届自考推介会,又称“希望畅想会”,在太原召开。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住在迪村的红房子旅馆。会议休息时,会务组组织与会代表参加礼品交换活动,即每位与会代表准备一份礼品,包装好,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方式将礼品移动。我得到的礼物恰好是大学校长杨总写的《赵树理生平与创作》。

当时我充满了学习的能量,而且是一个著名作者在特殊情况下署名的杰作。杨总老师在作品扉页上的寄语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朋友,当你拿到这本书时,希望你能向赵树理学习,走自学之路,为人民服务。”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读得很用心。尤其是《小黑人的婚姻》的语言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学语言不能脱离人民的语言。没有人民语言的源头,文学语言就会干涸、僵化、失去生命力。然而,人民的口语并不完全是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对大众语言特点的加工、提炼、吸收和发扬,选择一种适合文学创作的语言。《小黑婚》的语言特色是口语化、形象化、个性化的有机统一,装在每个不同的人物身上,放在不同的人物嘴里。当每个角色开口说话的时候,读者会感觉到栩栩如生的、各具特色的角色浮现在眼前。

口语:文学大师赵树理说:“写作时要注意口语,要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语言,还要从群众中学习语言。我个人在写作的时候,认为口头学到的语言比书本上学到的多。”他就是这么说这么做的。《小黑人的婚姻》体现了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特征。故事里没有任何的点缀,也没有作家的评论。语言简单、直白,非常简洁明快,时间、地点、人物关系非常明确。读他的作品,就像听农民讲鸡毛蒜皮的小事,讲解,引入胜利。

视觉化是赵树理小说的又一语言特色。文艺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作为构成艺术形象的语言,当然应该是生动的。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形象化突出表现在生动的表现手法、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艺术魅力。书中关于“三仙女”去区里告状的描述,是我在很多写作课上听到的最好的评价,也是给我内心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话。“街坊四邻的女人都来看,挤了半个院子。窃窃私语说,“看四十五!”“看看那些裤腿!”“看看这双鞋!“三仙姑半辈子没红过脸,这下撑不住了,脸上流着热汗。”在这一段描写中,村妇们议论“三仙女”的热闹场面和三仙女的尴尬羞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有更形象的语言来形容三仙女:“她虽然四十五岁了,却爱做老太太。她还需要在她的小鞋上刺绣,在她的裤腿上磨边,在顶门上剥下她的头发,用一块黑手帕盖住它。可惜官粉并没有抚平她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就像驴粪蛋蒙上了霜。”那是一个精致的描述。这里所有的语言都很生动,都来自农民口语的比喻,非常生动。

个性化:书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更是出神入化。在对诸葛亮的描述中,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农村阴阳师举手投足的职业习惯写在了纸上。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谈事就要谈阴阳,谈婚论嫁就要谈生肖和命相的性格,把“阴阳先生”这一独特的形象摆在读者面前。

赵树理认为,写作要和口语保持一致,但他并不认为照搬口语就够了,而是要精挑细选,锤炼。他说:“我是山西人,就得说山西话,而写书不一定用山西话。用的恰当就可以了。在作品中恰当地使用方言,使作品具有地方色彩,如果乱用就会造成混乱。”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语言得以体现。有大众语言生动、朴实、活泼的特点,没有这种滥用方言的情况。方言既口语化又文学化,像一池清澈的泉水,像一块闪闪发光的纯金。

70年后,我再次拿起《小黑的婚姻》,读起来还是那么亲切。愿那动人的语言在文坛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