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道士祖山
道教石天、五斗米道创始人张天师晚年出现在青城山,并在那里出现。从此,青城山成了石天道的祖庭,全国各地的石天都来青城山祭祖庭。
张道陵与石天道祖善
据《三国志·张鲁传》等史书记载,张道陵原名张玲,生活在四川,在与青城山一脉的何铭山学道。他根据《太平经》撰写道教书籍,自称由太上老君口述,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以老子为龙头,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因此,张玲被后来的佛陀称为石天,并改名为张道陵。后来,张道陵从何铭山到青城山显灵,在青城山出现。因此,青城山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有“仙城”之称。它与龙虎山、武当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石天洞,又名长岛寺,因张道陵曾在此讲经而得名。传说当时青城山有妖害民,吞了六头牲畜。张道陵大怒,斩之以杀民。在石天洞穴的左侧,三块岛石岌岌可危。据说张天师在妖魔化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巨石从空中飞来。张玲知道邪恶在作祟,用劈剑将巨石分成三部分,形成了“三岛石”的奇观,也被称为试剑石和减魔石。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张玲“自运河亭啼,骑于(指今第三混元峰会),练之法,涤林泽,败万里,拔鬼城。”(唐杜光庭《秀青城山景功德》)。清光绪九年(1883),第六十一代石天孙仁奇来此祭祖时,亲笔在石碑上题写“降妖”二字。
四川青城山石天洞张道陵雕像
放下妖魔,张天师也用一笔朝妖魔们扔去,笔朝笔的方向一指,山石洞开,命妖王不可再害人。从此“人在阳明,鬼在暗处。”朱碧抚山,墨成沟。这是石天洞后山古龙桥对面的一条深20多英尺、宽50多英尺的“抛笔沟”。
石天洞前有一棵古银杏树,高约50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它是张天师种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李善姬《银杏歌》赞曰:“玲珑高于白云溪,绿铺孤鹤;身姿如凤舞云中,气似蛟龙栖岩谷。”
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宗教活动、历史传说、饮食习俗,无不渗透着道教文化精神,被誉为活的“道教博物馆”。
东晋葛洪《抱朴子·金梓丹篇》说:“青城山、峨眉山,皆是真神在其山之人,其地可能有神仙。”唐代徐泰亨称青城山为“仙都妙地,福地昌盛之地,出张天师之地”(《青城山张任墓碑》)。《后汉书·柳岩传》说:“凌在蜀中做客时,在山学道,作书法,以感民及受其影响者,制米五斗,故称米贼。灵川子恒,恒川鲁兹。”张玲的后代继承了“石天”的称号,称之为“石天家族”。继张玲之后,青城山出现了石天道正一派、上清派、卫青派、全真道龙门派等道教流派。
建福宫鬼城山
苻坚宫建于唐代,位于青城山脚下,又称丈量观。据说青城山是主仙,五岳的公公是宁峰寺。
宋鹏在《真君堂五岳》中说:“赤城若天穴,龙殿宁先生治之。先生尝为陶官,与世隔绝,或走火入魔,随烟上下。黄帝以风行礼,赏以龙骑经武功,故封为五岳之父。”现* * *两院三厅,清代重修,尚有明清福公主梳妆台、托心阁、乳泉阁。近年来,新建了一座名为“青城山”的彩色牌楼。
南宋惜春二年(1175),驻成都使臣范成大请求皇帝赐名“惠庆苻坚宫”,寓意“帝王昌盛,神仙筑幸福”的古语,简称苻坚宫。范成大《武陆川》云:“三十里至青城山,门名宝仙九房洞。夜宿观张任观,张任峰下,观至岩腹台。”
苻坚宫雨亭,又名“鬼城山”,相传为战国时期鬼谷子隐居之地。鬼谷子,又名岷山真人,居蜀之首。他的学生苏秦、张仪被认为是“百家争鸣”中军事家的杰出代表。杜甫来此一游,偶得此美句:“张家祠堂大气,缘云有意住最高峰。”精致古雅的圆云阁由此而得名。
范长生与长生殿
在苻坚宫的东侧,书案峰危在旦夕。相传诸葛亮游览青城时,曾发现一块奇怪难辨的碑文《蚕丛蜀中碑》(简称蚕丛碑),蜀中名士所不知。诸葛亮再访青城山时,拜访了洞中隐士范长生,一见如故。范长生吟诵碑文,诸葛称其为圣人,劝其出山。范长生仍逍遥法外,诸葛亮称他为“逍遥公”。另一方面,刘备因未能请范长生出山,封他为“逍遥公”。西晋惠帝时期,流民首领、领导起义,称“精于天文,有神为民之术”(《晋书·刘莉实录》),慷慨相助被困起义军,使其军力大振。李特的儿子李雄攻占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刘莉载记》也说:“雄县侯范长胜居穴,求道修志,欲为君臣”,“长胜固,劝雄县尊。李雄为帝位,国号“大成”,加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
长生殿位于青城山入口处,即范长生旧址。宋代《地中吉生》中,范长生说“刘主时止于青城山,以修炼为事,先师若不能承受,则封逍遥公,有长命之术,以其宅为寿观”。南宋时,范成大曾在《吴传录》中叙述他游览长生殿的经历:“一驻军,下山五里,归为公公观念。在二里,我有了早期的长寿观,范长生获得了开悟。孙太谷在殿外两壁上画了龙和虎二王,用毛笔的手势和一团气,遮住了孙的笔。在寺庙的墙上,有一个孙画的龙的一瞥。据说孙想画龙而不知其真。有个老公曾经说过:你想知道真正的龙吗?忽改忽改,孙迪看了看,画了画,看了半天,就是这幅画也。宣和旧墙入京,离任道士敬笔,举于新墙。”今有阿清黄云谷所作诗碑,名曰“光绪六年谷雨仙观起,人听他人弹琴”。诗中有云:“山深则眠,入帘则花香。起床面上,万惠溪朝阳。道士玩山,让我什么都忘了。范贤玉可为,千年将* * *。”1968年,长寿概念不幸火了。遗体存放在青城制药厂。
书桌、祠堂和玉清宫
读书台设在半山腰的祠堂里,叫杜光庭读书室。
杜光庭(850-933),晚唐五代道士、文学家。他喜欢读书,努力工作,值得表扬,于是在浙江天台山出家。中和元年(881),随赴蜀避乱,王建、王彦任户部侍郎,封蔡国公,发传真。晚年,他在青城山居住了30多年,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广季承》、《道灵说》、《游子传》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将石天道教传统与上清道教相结合,为道教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宋有诗说:“山中尚有读书台,风扫青天,画开。渡边一树乐师还在冰壶,紫罗兰何时来?”历史记载这里原来有杜光庭的墓,现在没有了。
祠堂在宋代以前叫东天官,宋代改称清都官。唐天宝七年(748),道士薛昌举在洞观炼丹,后饮张露酒,失血而死。世人称他为仙女。世界上还有一个沐浴丹井的遗迹。到了宋代,王拙用诗歌表达了他的沧桑:“天上没有人,山中的仙景荒凉。不过,我以前在丹砂井里洗澡,现在想想,我还有牙齿和脸颊。”现存寺庙,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之父。冯玉祥在附近建了文圣阁。
玉清宫位于张任峰北坡,原天真观遗址,始建于1938。据说和药王孙思邈有关。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生和道士,被后人尊为“药王”。道教称他为“药王,孙真人”。据说孙思邈晚年住在青城山,在那里他完成了许多作品。玉清宫祭奠了吕祖、秋祖、宁丰公公、姚王孙。
皇帝的宠爱
青城山历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从黄帝封“五岳”到明末清朝斧王驻军,许多帝王都在此留下轶事遗迹。
青城山也被称为张任。相传轩辕黄帝为了打败蚩尤,统一神州大地,曾周游五岳寻找一位奇人,向青城山一位名叫宁风的仙女求“飞龙”之道,于是封宁为“五岳之父”,掌管五岳。这座山上还有一些遗迹,如游览宁桥、温温亭和玄黄台。后人在三清殿后建黄帝庙,记载其事,祭祀黄帝。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对联意境深远,书法优美:“四百万亿子子孙孙,飞遍天下;问龙在做什么,是五千年文化,保卫中国。”冯玉祥将军还在1943写了一篇悼词,刻在殿前的轩辕黄帝碑上:“轩辕黄帝,人民的伟大始祖,为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热爱各民族,礼乐制度,有文有武,教导子孙,万古流芳。”
青城山对联(苻坚宫后堂对联)中有一句:“可怜沈林杜宇,几度唤回皇上魂魄。”也就是于隐居青城山的故事。
清朝咸丰年间,在金华宫旧址发掘出一个重达千余公斤的铸铁鼎。鼎外壁祥云环绕,八龙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据考证,这是唐睿宗的两个女儿公主和金仙公主烧香修行用的飞龙鼎。太极元年(712),两位公主逃入道门。他们曾隐居在青城山金华宫(旧址在祠堂内),二十多年后,他们脱颖而出,升天了。
唐玄宗虽然在青城山一直运气不好,但是和青城山关系很大。飞到青城山脚下寺庙的僧人,于公元689年占领了长岛寺(今石洞),试图将道教的山洞变成佛教圣地。虚弱的道士只好到处抱怨。这个官司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打了30多年,信佛教不信道教,没有结果。开元十二年(724),道教信徒唐玄宗下诏“归还道观,庙在山外”。六年后,青城山道士将此“护身符”刻成石头,立于宫中。这是三皇殿玄宗的圣旨碑。青城山原名青城山。唐玄宗在圣旨中把“清”改为“清”,但从此叫青城山,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五代史·前蜀世家》记载,前蜀皇帝王彦“尝与皇太后、贵妃游青城山,宫人衣上皆绘云影,状如仙子。颜自创《甘州曲》描写其形,上下山谷,常自唱其曲,使宫人与之相安。”慈禧太后和原是成都徐家的两个女儿。她们长得漂亮,擅长诗词,被王艳的父亲王建娜收为二妃子。王彦是大徐飞的儿子。小徐飞被王建枝称为花蕊夫人,是因为“花间不足以显得花轻”。王建还带领皇后、两个徐飞等数十人游览青城山,住在家族观,月后一去不返。大臣李廷宣、小徐飞先后邀请王建辉掌管朝政,唯独皇后不同意。第二天,张关关被雷劈中,皇后死在雷中。大惊失色的王建回到成都不久就死了。
王彦即位后,不理朝政,却在青城山修建了很多建筑。上清宫是当时的建筑。华锐夫人多次劝王彦。尽管如此,华锐夫人也对青城山情有独钟,时常吟咏青城山河之美:“崔屹江亭近玉井,梦魂犹在青城”“我恨风景,却把金玉赶龟城”。
相传,明朝末年,清斧王在青城山驻军。为了恢复大明山,他经常带兵出山打仗。他的妃子正在张父的脚边梳妆,等待清福王归来。没想到,庆符王战死沙场,宸妃也自杀了,离开了宸妃的梳妆台。台上有句古诗:“山花千愁,镜妆高。”迷离蝶散金粉,转峨眉似玉钩。香草台边绿,溪水无声。美女对孤独了解多少?没有坟墓那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