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历史

历史上最著名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之一是富兰克林·罗斯福。1921的夏天,他在一次游泳后感染了小儿麻痹症,最终导致下肢瘫痪。从65438年到0938年,罗斯福建立了国家脊髓灰质炎基金会,治疗脊髓灰质炎患者,促进疫苗的发展。在基金会的支持下,Jonas Salk博士花了近9年时间,于1953成功研制出首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继天花疫苗、白喉疫苗、流感疫苗之后疫苗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这种疫苗是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制成注射用疫苗。乔纳斯·索尔克还对自己、妻子和孩子进行了疫苗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他们没有患小儿麻痹症。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的有效率约为80%至90%。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疫苗成为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标准措施。

IPV疫苗效果不错,但还不够好,不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20世纪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艾伯特·萨宾也在国家脊髓灰质炎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了疫苗研究。与IPV不同的是,艾伯特·萨宾在猴肾细胞、Vero细胞和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代代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直到筛选出弱毒株。获得的疫苗被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这种疫苗获得了巨大成功,艾伯特·萨宾的研究团队获得了1965诺贝尔医学奖。

自20世纪50年代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以来,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脊髓灰质炎发病率逐年下降,人类看到了根除该病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根除脊髓灰质炎项目负责人大卫·海曼说:“在我们看来,在预定期限内消灭这种疾病是现实可行的。”然而,由于贫困和战争等诸多问题,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在一些地区经常受到干扰,甚至病毒死灰复燃。

2005年,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全球六个国家流行,其中包括与中国接壤的三个国家。而且,一些已经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也门等,相继传播输入性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造成部分地区脊髓灰质炎疫情。自2004年以来,这种进口事件在全世界18个无脊髓灰质炎国家中重复发生。一旦条件成熟,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仍可能卷土重来。

从2000年6月5日至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太平洋地区为无脊髓灰质炎地区,这标志着中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然而,在邻国仍有许多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中国一些地区的免疫规划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在中国,继2004年贵州省发生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流行事件后,2005年安徽省发现了VDPV。三个拥有野生毒株的邻国也对中国构成输入威胁,因此中国的无脊髓灰质炎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已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儿童免费接种。1953研制成功第一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这种疫苗是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然后制成注射用疫苗。这种疫苗是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制成注射用疫苗。1955年,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被引入美国并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研制成功。与IPV不同,艾伯特·萨宾在猴肾细胞、Vero细胞和人类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一代一代地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直到筛选出致病力较弱的毒株。获得的疫苗被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目前,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