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治道2.2:诗三百首
原文
子曰: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说明
(一)解读《诗三百首,一言以蔽之》。
诗三百首,后世称之为《诗经》。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收集的诗歌有365,438+065,438+0首,其中有6首是盛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所以也可以说是305首。300是一个整数。
总之,一个字就是一个句子。总之,古有异调,有话可说;有说过一句话把它堵上;曾说过一句话打破它;有文字掩饰,但总之是概括和概括的意思。
这一节的意思是,虽然有三百首之多,却可以用一首诗来概括。这首诗是《天真的思考》。
(二)对“天真思维”的解读
《素问》是《诗经·松露传》中的一首诗。《快》是一首关于马的诗,共分四章,分别有“思无界”、“思无时”、“思无悲”、“思无恶”等句子。这里的“想”是句首的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孔子“思无邪”的“思”应该也是如此。有些学者把“思考”理解为“思维”的“思考”,是一种误解。
那么,“无辜”是什么意思呢?传统注释多将“天真”解释为“扶正”,意思是诗歌要扶正人。最早的注解来自言和的《论语》,“思无邪,归正”。
黄侃书说“治之道,只以为无罪,无罪必正”。兴兵书:“诗为体,颂功德,止偏心防恶,大体归正”。意思是诗,劝善或止恶,是为了使人正。
朱《四书注》说:“每一首诗中,善能激发人的善良,恶能惩罚人,创造人的志气,其用不过是使人得到情感的完整。”意思是诗可以劝善止恶,作用是矫正人性。
《论语》的现代译本大多基于上述传统注释来解释这一章。如杨伯钧《论语注》译:“诗经三百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纯思想’。”
(3)但“恶”不一定意味着迂回、邪恶,“无辜”也不一定意味着归正或迂回。
阿清在《论语集注》中写道:“古之邪为虚,虚为虚。无恶即无虚。孔子写的诗有三百首,无论是孝子、忠臣、怨男还是忧女,都是出于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毫不矫饰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所谓的“诗言志”,这三百首诗都是一样的,所以说都是一句话。”
李泽厚《论语一读》赞同郑浩的解释“思是语气助词,无意识形态解释,恶不恶解释”,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诗经》有诗三百首,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假。”意思是不虚伪,但都是真情实感。
这样,“思想无邪”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诗能劝善止恶,使人正心;第二,诗歌不是虚伪的,而是真情实感的作品。
钱穆《论语新解》在解释“思想无邪”时列举了上述两种解释,但仍认为后一种解释更为恰当。
(4)以上两种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很难证明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没有人能确切知道孔子说这话的意思。但通过分析《论语》文本结构的脉络,可以大致推断出本章的理解及其编撰意图。
第十六章强调人要“患于他人之无知”,即担心你不知道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
《治国》第一章接着强调“以德治国”,即人民是以造福人民为目的的政治家,而这又以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为前提,即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想,才能准确造福人民群众。
那么,你怎么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想要什么?
《论语》正文中给出的答案就是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在诗中去找,因为诗不是虚伪的,都是真情实感的作品,就是反映人性的所在,反映人的心声。正如钱穆所说,“诗人的气质一如既往的明亮,所以从诗中学习会使人感到不愉快”。
这与学习相呼应。第十五章,孔子对子贡说:“施也,始能以诗言!”诉说过去,知道谁来”,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把握人心,了解人的喜怒哀乐,人性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诉说过去,知道谁来”,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因此,把“无恶不作”理解为“不虚伪”是恰当的,也就是说“诗歌不是虚伪的,而是真情实感的作品”
口译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首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假。
附:历代笔记精选
汉学注释
吉杰引用包石的话说,“掩盖还是合适的。天真地想,就对了。”
黄侃书:本章引用诗歌证明政治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诗就是今天的毛诗。三百人诗量很大,有350首,就是全部了。总之,思维是无辜的。掩盖它。
六义诗虽有三百首之多,却只用一个无邪字作为三百首诗的理由。就好像政治上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最终都会以德告终。治国之道是只考虑清白。无辜是对的。魏云:不要想正义,而要想清白。如果你清楚,你就不会去想邪恶。邪去则正。
星冰书:治本章之道,除恶务尽,向右转。因此,有必要用语言来表达这首诗。盖者,犹当也。古人把一个字叫做一个字。虽然有300首之多,但引用一句也是合理的。天真思考的人是《诗》中的一个词,《松露传篇》也是这样写的。“诗”为体,颂功德,止怪癖防邪气,一般归正,所以一句话也算是。
宋研究札记
注:在每一首诗中,善能激发人的善良,恶能惩罚和造就人的野心,其用途只是使人获得正确的感情。但如果他的话稍有隐晦,各由一件事引起,是否完全针对就不清楚了。
所以大师说诗三百首,但这个词足以涵盖其意,显示其深意。
“天真地思考的人是真诚的,”程子说。
范说:“读书人必须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如果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他就可以遵守诺言,如果他遵守诺言,他就可以做到最好。”。礼三百,曲礼三千,也可以概括为‘无不敬’。"
他谈论别人并解释他们。
郑的说法:诗中“无辜”二字,与后三章“不定”、“无涯”、“无辜”的意思相差不远,并非恶。
《集序》云:“公牧马之兴,因其志远。ののの:〉〉〉〉〉〉〉〉〉〉〉〉〉〉〉〉㋅12其对“色远”一词的解释说:“人若诚而深虑,则无所作为而失败。和本文每一句的意思差不多。
我不知道怎么把“无辜”这句话理解为邪恶。心中无恶,与牧马盛世不符,与“无”之句无异。知古意不是这样的。在古代,邪是许。《北风》诗中“其虚其邪”这句话,汉族人常引用为“其虚其虚”,是古代通用的“邪”、“虚”之词。
收录于《北风篇》中的“恶”音“徐”,在这篇文章中说:“且下句“”是一样的声音。管子弟子曰:“志无虚邪。”是两个字两个音的组合,古代用的。正如诗中所云,“虚是虚。口译员如惠世东、臧世林等。都是这本书的诗,意思是“虚”字,“虚”就是虚的意思。
既然北风中的“邪”字清晰,那么《会文》中的“思无邪”二字就可以不用费神说什么就能解决了。前两章说“人生无涯”,后两章却不敢说“无恶不作”,离“恶”字的意义还很远。今天,有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我们也可以说,“仍然没有必要感到无辜”。如果不需要觉得无聊,就不会有别的心。如果献身牧马,马安会不会不兴旺?
古代说百里溪稻牛和牛肥;谨慎的是,强势的也是马;也就是它的证据。“自以为清白”这一条的原意很明确,所以这一章不用费神说什么就能解决。孔子写的诗有三百首,无论是孝子、忠臣、怨男、哀女,都是出于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毫不矫饰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所谓的“诗言志”,三百首诗中也是如此,所以一言以蔽之。
但是,诗人的气质是永恒的,所以读者容易接受趣味的效果。如果说夫诗的得失,是关乎知人论世,而非本章初衷。浓缩的笔记只不验恶如空徐,又无奈写淫诗,只好绕道其词,说“善者觉善,恶者惩创易志。”
后人也觉得很难通过迂回的音符,于是孔子把一些淫秽的诗删掉了,被后人用来凑成300字。也有不猥琐的猥琐诗,只是诗人对男女爱情的虚情假意。所以这个词不清楚,争议还没有解决。
根据程树德对《论语》的注释,包中只注了“还权”,而黄书说这一章给出一首诗证明“以德治国”,行书说治国之道是去恶还权。
它只是一个政治声明,它的含义变窄了,也不一致了。但仍有300首淫秽诗,要说“思想无罪”是相当难自圆其说的。本章偷换“盖”字,要从笔端解读。康舒写了《诛》,左传写了《昭十四年,诛邢侯》,孔传和杜传都教“破”。
“想”这个词是口头表达,不是思想,所以要从项上说。“恶”字解释为“许”,说的好,准确。这三者结合起来,本章的意义就没有了意义。正如王闿运在《论语·校训》中所说,“诗赞马,马恶而正?”“如果你了解这个人,你会想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