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详细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必然性(从中英两国)。谢谢你
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受清朝统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还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种子逐渐成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素发展缓慢。
2政治:18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经走上了衰落之路。其官僚腐败,军备松懈,财政枯竭,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广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农民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1796年爆发的安百里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人数达数十万人,历时近十年。田丽起义爆发于1813年,波及豫、鲁、冀等省。
3军事:军队也很腐败,装备松懈。鸦片战争前,清朝有八旗22万,绿营66万。但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都是腐败的,军官不管营务,自己出钱吃喝一大堆。军人不经常练。至于沿海的海军,大多都是老弱无用,军舰大多都是用又细又旧的铁钉和元宝做的,一打就破。这样腐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1之前的世界:在清朝国力衰落的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发展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发展突飞猛进。当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美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
2西方殖民扩张:“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和东方国家早有野心。16年底,英国殖民势力开始入侵印度,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部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嘉礼率领的代表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商埠,割让舟山、广州附近岛屿,降低税率,被清政府拒绝。后来,英国军舰多次入侵中国东南沿海。除了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把殖民扩张延伸到东方,加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俄罗斯致力于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力量入侵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经过平等协商缔结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伦斯基条约》。这两项条约规定了两国之间的东部和中部边界。自18世纪中叶以来,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中国领土,先后吞并西哈萨克斯坦和北哈萨克斯坦。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疯狂殖民扩张,古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第二节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一,鸦片在中国的传播和禁烟
1.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与中外贸易
(一)闭关锁国政策:
A.内容:“闭关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限制外国人的经营活动、居留期限和地点、活动范围、中外交流等。,建立银行制度,垄断一切进出口贸易权,限制对外贸易。
b .表现:对贸易口岸、出口贸易种类和数量的限制。四关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大众银行体系:外资银行-大众银行-第十三银行:政府许可的垄断性商业机构;严格限制外商在中国的居留和流动。
C.目的:防止汉人反抗,根本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限制。“我在内廷多年,应该把汉人当作顽固派,不能一心一意。”(康熙)
D.理由:(1)防止郑成功等反清势力勾结汉人,威胁自己的统治;(2)应对西方殖民者的骚扰;⑶他保守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什么都有,根本不需要外国的东西,对外贸易可有可无。(4)经济上的自然性为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E.评价:当时世界已经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中国国内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经入侵中国。清政府顽固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不顺应时代潮流,反而背道而驰,对中国经济发展危害极大。它保护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国内资本主义的成长,阻碍中国人民学习西方和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也助长了清朝统治者顽固保守,力求维持现状而不求进步的反动思想。
②中外贸易:中外贸易逆差,以英国为例。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中国对外贸易国中排名第一。在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超越的地位。18世纪100年,英国向中国交付的现金达到2亿多元。直到19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每年在合法贸易中仍要付出2亿至30万两白银以上。长期以来,英国商人用大量白银来弥补对华贸易逆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一直想扩大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市场。但问题是,从英国进口到中国的商品没有一件受到中国人的欢迎。羊毛制品是英国进口的第一张王牌,但东印度公司在1800年前向中国出售羊毛制品一直亏损。外国资产阶级也坦承了这一点:“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呢绒贸易,这个词必然是‘失败’”。东印度公司运往中国的第二批货物是金属制品,主要是铅、锡和铜,以及少量的金属制品,如刀具、钟表等。,但他们的销售是有限的,有时他们赔钱。唯一能保证盈利的是从印度运来的棉花,但数量不大,因为这与英国新兴棉纺织业的需求相冲突,无法彻底解决中英贸易逆差。
2.鸦片泛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腐蚀。
合计:18世纪上半叶,鸦片开始作为毒品输入中国。它最初是由葡萄牙和荷兰商人进口的。18的50年代以后,英国成为最大的鸦片商,19世纪开始泛滥。
①主要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获取高额利润,坚持鸦片走私贸易,竭力破坏中国的禁烟。
好处:鸦片贸易可以给鸦片贩子带来高额利润。b是英国获取巨额财政收入,出售商品掠夺原料的重要手段。
③中国因素:鸦片贩子之所以破坏中国的禁烟法,与中国的腐败有直接关系。
(4)后果:A)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受到了摧残。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澄清政府统治的危机。
3.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与虎门烟
(1)人民的声音
鸦片泛滥最大的受害者是民众,他们不满清政府的明禁暗放。受害最深的地区是广东,民众很早就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其中2月广州万人大会1838+12的示威活动影响较大。清政府保护侵略者、镇压人民的策略,是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表现。
(二)清政府内部禁派与被禁派的斗争(1836-1838)
⑴赤金派:赤金派代表清朝腐朽的大地主大官僚。他们与鸦片贸易有着密切而强大的关系。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在鸦片贸易中获得的丰厚经济利益,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发明和禁止秘密运气。首先,徐乃骥提出禁烟效果不好,于是换了其他方法:A把鸦片变成一般商品,B禁止官兵吸食,C允许在内地种植。他的论点旨在阻断白银外流以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困难,这符合外国鸦片商及其自身卷入的要求,而这种论点是反对中国人民的。
⑵禁派:禁止派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和官员。看到烟毒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给封建国家带来的危机,他们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角度,主张禁绝鸦片。罪的代表是黄觉子的信,他认为过去禁烟不力是因为官员无能。他认为应该采纳“重治烟毒,禁绝鸦片”的思想。
⑶道光:林则徐《给皇帝的最后一封书》中写明“若仍置之不理,数十年后,中原御敌之兵不多,无银可付”。道光的态度从犹豫转为强硬。
③禁烟斗争
(1)林则徐反对侵略的战略思想
A.动员人民与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林则徐在沿海地区发现,当地民众对入侵者十分反感,民心可得,但他在组织团训时不得不由一位开明绅士来组织。组织水兵强兵,就要“驱法”。
B.应该以理服人,以武力警告侵略者。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他认为禁烟是正义的,也认识到禁烟不能局限于讲道理的范围。“英国人欺软怕硬”,增加士兵和枪支数量,加强海防。
C.区别对待,以洋制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是以各国的利益为基础的,林则徐采取“服法者来,抗法者去。”口号。目的是分化瓦解侵略者以减轻压力,并提出“尽可能忏悔回头”的口号
D.等防等打,等工。根据双方实力对比,由于英国拥有各种武器,武力相对较弱,无法与英军打奇袭战。
总计;这些思想大部分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战略思想,大部分没有实施。
(2)英国的戒烟措施
A.包装烟草商,阻挠禁烟
B.违背这一承诺,烟草商在美国更加猖獗
C.故意制造纠纷,挑起战争。
2.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沿海官兵、人民)
1.穿鼻海战: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在虎门以南穿鼻洋的战斗。
清道光十九年林事件后,英国在华商务主管查理&;S226义律既抵制了森林案的自首,又阻止了英舰自愿作出保证。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于9月17日下令严办索林案,并下令英国商船三日不得在伶仃洋停留,要么随入关,要么回国。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丹马士格”号不听法纪,前来宣誓“绝不携带鸦片”,随即被引进黄埔进行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守法者来,抗法者走”的原则,保护其安全,并叫船主屈赏。这为合法的英国商人开创了一个先例。9月28日,另一艘英国商船“萨克森”号(船主铿锵)也奉命前来质押。义法恼羞成怒,即派史密斯号(又名沃拉音号)和华伦号两艘战船于午时前往川碧洋,拦截刚刚入关的撒克逊人。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要一探究竟,这时“史密斯”号先开炮攻击,麻烦结束了。关天培随后命令本舰士兵开火还击,并命令后方舰艇一起进攻。由英国侵略者挑起的一场海战在刺鼻的大洋上爆发了。关天培亲自站在水师船的桅杆前,拔出腰刀监督战斗,厉声喊道:“敢退者斩之。”英国一艘船的炮弹飞过桅杆时,剥落了一块桅杆木头,擦伤了关天培的手,皮破了,红了。关天培,绝望之余,仍持刀而立,取银锭先放案上。凡一枪命中敌舰者,立即奖励两锭银子。这艘船上搭载的三门青铜加农炮威力最大。关天培命令士兵几次瞄准“史密斯”号,打断了它的船头(粤语叫头鼻),船头几十个人滚进海里。海军师竞标左颖的游击队麦张婷,指挥官带领部队用双枪攻击“史密斯”号的后方建筑。英国士兵也随着枪炮落入海中,偶尔击中左右舱口。“沃伦”号害怕得不敢前进,没有受伤。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激战(12中午到下午2点),风帆“史密斯”号落在一面斜旗下逃走,“沃伦”号也随之逃走。清海军三艘战船被撞进水中,15名士兵死亡,数十人受伤。这次战争,清军突然遭到袭击,英军武器占优,损失很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勇敢地战斗了。林则徐在10月16日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关天培英勇督战,将士奋勇作战。“收到部队后,附近渔船捞出了21顶外国帽子,其中两顶被认出是外国官员戴的,并给了他们外国的鞋子等物件。现在还无法统计随波逐流的人。”道光看完《朱批》后说:“难能可贵。”
2.内阁会议: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集、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工商资产阶级和鸦片贸易集团立即闹得沸沸扬扬。他们已经写信给英国政府,主张立即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发动侵华战争,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鸦片战争前1837至1838期间,英国处于第二次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转嫁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加紧对外扩张。1839 10 6月1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并决定武装入侵中国。
6月1840,乔治&;S226安法率领由16艘军舰、4艘武装汽船、28艘运输船、4000多名士兵(后增至15000人)、540门大炮组成的“东方远征军”,先后从印度、开普敦抵达中国和广东,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第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40.6-1841.1“穿鼻公约”
①过程:从1841年6月下旬英国封锁珠江口,到1年10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历时约7个月。这一阶段,英军实施了以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等为主要内容的侵略计划,以迫使清政府就范。中国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普遍持消极抵抗态度。由于道光采取的“监禁”政策,林则徐、邓廷珍等抵抗派受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岐山和李逸布逐渐获得与英国谈判的权力,义法向岐山提出所谓“戴草约”,割让土地,丧失权力。
②特点:英国侵略军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中英均有胜负。
③描述:中国禁烟失败,鸦片战争的指挥权落入投降派手中。
2.第二阶段:1841.1.27-1841.5 . 27广州和约。
①过程:第二阶段战争从1841 65438+10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5月27日《广州和约》缔结,历时4个月。在这个阶段,清政府虽然宣战,但并没有真正的抗战决心。被道光派往广州掌管军事的义山、杨芳等官僚,无能到在对英作战中崩溃,最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广大人民群众对义山与英军媾和极为愤怒,奋起反抗英军,爆发了三元里抗英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②特点:A清政府由原来的组织抵抗转变为妥协投降,和平战争不确定。道光没有决心与英国士兵战斗到底。乙义山的方针是“保民不如保匪”。
3.第三阶段:1841 . 5 . 28-1842 . 8 . 29南京条约。
①过程:战争第三阶段,历时一年,始于1841年英军再次进攻厦门,止于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这一阶段,英军重点进攻江浙一带,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彻底就范。清政府虽调集重兵前往浙江,但前线战败后,一心求和,最后被迫在南京订立城下同盟。
(2)进攻路线:厦门——————————镇海———宁波————南京。
中国台湾省
③特点:英军主攻江浙及长江下游,皇帝由优柔寡断转为投降。
总之,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走的是妥协投降的路线,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抵抗侵略,人民是反侵略斗争胜利的主力军。
4.鸦片战争中英国战胜中国及其失败的原因
1.战争决策目标的差异
(1)英国:英国在决战前对决策目标非常明确,而中国缺乏明确的决策目标。从商品贸易的战略目标出发,英国一直在做武力入侵中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准备——以英国军舰为基础联合印军,作战路线由南向北,大约在4月。
(2)中国:从战争开始到最后战败,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没有明确的战争目标。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使得中华民族对外界一无所知。道光把战争的爆发归因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但他没有意识到鸦片贸易是英国打开中国大门、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一种手段。清政府虽然也对英军表现出抵抗,但目标还是不明确,打到哪里算哪里。林则徐虽做了抵抗准备,但仅限于广东沿海地区。一开始,没有人意识到英国的真正目的。道光只是想赶走敌人,先快赢,后快输。
2.双方力量的优势
(1)在武器装备上,中国军队处于劣势,在人数上,中国多于英国军队。
(2)道光年间中国有80多万正规军,还有项勇和应永。英军在华总兵力为654.38+万,最初派往中国的总兵力为4000人。后来派出的援军最多,大概是654.38+0.5万。但中英两国在每一场战役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在实际作战中,英军在关键战役中占据优势。
(3)清军懈怠。比如浙江沿海堡垒里只有林会从炮位上被开炮,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战争时期由文官或者皇帝的亲戚带领的。战争中,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优势也可以转化为劣势,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战部队。如果中国的军队上下团结一致,赢得战争也不是不可能。
3.英国胜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优点:国力强大,经济实力雄厚,加强了英军的战斗力。(2)船坚炮利;缺点:(1)国内很难调动更多的军队作战,后勤补给困难。2对于中国的地形、地貌,在中国打仗,英国人从来不熟悉中国。越深入内陆,英国军舰就越没用。(3)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它不仅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也遭到英国人民的反对。
②中国:有利条件:①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具有很强的战争潜力。(2)清军在数量上大大超过英军,兵力充足,得到及时补充。(3)在家门口作战,无论是物资补给还是兵力调动都是驾轻就熟,尤其是战争从沿海深入内地后,中国的有利因素可以发挥出来。(4)中国正在进行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的反抗很强烈。清朝只要号召人民抗日,就一定会给英军带来灾难。
动词 (verb的缩写)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缔结与战后中国的社会变迁。
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1842 8月29日,老公民、伊尔布、普定查签署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1)内容:《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
中国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3)补偿款21万元。
(4)英国商人“应就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和费用,并应公平地谈判规则”。
(5)取消“公费旅游”制度。
⑵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22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编造了“五口附贴条款”,即虎门条约。通过《虎门条约》,英国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特权:
(1)领事裁判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章程和法律须经英国人同意,并送交管事遵守”,中国政府无权处理。
(2)单方面最惠国待遇。条约规定,中国今后授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也允许英国人分享”。
(3)居住权和租地权。条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能上港租地建房。后来,外国侵略者利用这一特权在贸易港口建立租界。
(2)附件:另外,虎门条约附有海关税则。其中规定的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低得多,还规定凡未列入此税则的进出口货物“值一百五”。
《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对英国获得的侵略利益十分眼红,纷纷效仿,浑水摸鱼,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③王霞条约1844 7月3日,中国和美国签署了王霞条约。在这个条约中,美国不仅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获得的特权,还增加了以下重要的侵略权益:(1)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根据条约,美国人与中国或其他国家的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政府不得过问。(二)进一步强化协定关税权利。(3)美国军舰可以在中国各个港口“视察贸易”。(4)美国可以建立教堂、医院等。在条约港口。
④《黄埔条约》:1844 10 10月24日,中法两国签署《黄埔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法国也获得了中英、中美条约规定的一切特权,同时获得了在各个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
⑤与俄国的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俄国加紧了以掠夺中国东北和西北边疆领土为中心的侵略扩张活动。1851年8月6日,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宪章》签订,俄国攫取了在新疆设立领事、领事裁判权、贸易免税、建立贸易圈等各种政治经济侵略特权。
比利时、瑞典、挪威和其他西方国家也紧随其后,要求承包“援助案例”。根据所谓的“平等对待”原则,清政府是允许的。与此同时,葡萄牙也乘机篡夺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欧美资产阶级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锁链。
从此,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推动下,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