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是谁?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在离雅典不远的哈洛佩凯。根据第欧根尼的说法?拉提乌斯:生于77届奥运会第四年,卒于95届奥运会第一年,享年70岁。他的父亲,大二学生罗尼斯·科斯,是一名石匠,他的母亲费娜·里特是一名助产士。

继承父亲的事业在当时是希腊的一种习俗。因此,苏格拉底在青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塑。据说陈方在卫城上的美丽神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同时,他还阅读了荷马史诗和其他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

苏格拉底年轻时,与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交往密切。与此同时,他师从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杰拉·尤斯,了解了自然。他自学成才,靠传授知识谋生。三十多岁时,他转而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问题,成为一名不拿工资、不设图书馆的社会道德教师。很多富家子弟和穷人家的孩子经常聚集在他的周围,志愿做他的学生,向他请教,而苏格拉底经常说:“我只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和街道上与各行各业的人谈论各种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尤其是道德问题。因此,在40岁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才华,声名鹊起,成为雅典的著名人物。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苏格拉底几乎在长达27年的战争中度过了余生。他和当时还是年轻士兵的阿尔基比贾德一起当过重步兵,参加过三次战争。在波提达亚附近的一场战斗中,阿尔基·布阿迪斯身负重伤。苏格拉底奋力保护他,最终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在另一场战斗中,色诺芬身负重伤,动弹不得。也是因为他的抢救,他活了下来。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民主被斯巴达支持的“三十僭主”统治所取代。“三十暴君”的首领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提阿斯。有一次,克莱里季斯打电话给苏格拉底,让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叫利昂的富人,想杀了他,夺取他的财产。其他四人欣然从命,苏格拉底却不肯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仅敢于反抗克莱里季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莱里季斯打电话给他,禁止他再与青年接触,但他不屈不挠,不理他。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莱里季斯去世,民主派重新掌权。

当时不知名的悲剧作家列托斯和另外两人指责苏格拉底“不尊重国家所崇拜的神,宣传其他新神来腐化青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送上法庭。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根据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判决被告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与原告要求不同的刑罚,以便法庭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苏格拉底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是无辜的,认为自己的言行不是犯罪,而是对社会有益。他认为让他在卫城穹顶大厅终身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食才合理。在被他的朋友说服后,他才提议罚他30米纳。结果,他被判死刑。

根据雅典的宗教习俗,每年5月,雅典都会派出满载祭品的圣船“帕拉洛斯”前往泰洛的阿波罗神庙朝圣,往返时间为30天。在这一特定时期,不允许处决囚犯。苏格拉底的判决恰逢圣船出航,所以没有立即执行。

在他被监禁期间,他的朋友克里托等人曾贿赂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并敦促他逃跑。但是他坚持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在即将被执行死刑的那个晚上,他把妻子和亲戚送出牢房,和克莉托等人——侃侃——谈论灵魂不灭,然后平静地从狱卒手中接过毒药,一口吞下。于是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去世了。

据说苏格拉底很丑:他的脸很平,嘴唇很厚,有一个大狮子鼻子,他有一个大肚子,穿着破旧的外套,光着脚走来走去。和人说话时,头低着,像一头强壮的公牛;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能穿透一切,让人感受到一种超人的聪明和内在的精神美。

还有人说,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最能控制情欲和情欲的人,而且是一个能经受寒暑和各种艰苦劳动,非常习惯于节俭生活的人。虽然他的财富微薄,但他可以应付。

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研究自然,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道德伦理,让人们信仰宗教和神学。因为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的目的安排好的,没有人需要去了解和研究。研究自然是对上帝的干涉和不尊重。而研究者主要讨论什么样的道德伦理才符合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完全排斥手工业者和农民,认为他们卑微、不讲理、不懂美。他对美和艺术的看法很多,都是基于这种反民主的思想,但也透露出一些值得关注的观点。

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从自然科学的观点研究美,而他从社会科学的观点研究美。他的哲学宣扬神学,认为人类的所有部分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创造的,或者说上帝创造它们是为了有用的目的。断言一切美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我们把美的标准定义为有用,有用为美,有害为丑,认为人们越认识到什么是美,就越有道德,从而把美与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有用并不是绝对的。对这个有用的可能对那个有害。所以他认为美是有相对属性的。他说:“从防御的角度来看,盾是美丽的,而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来看,矛是美丽的。”同样的东西,一件事美,另一件事丑。美是有用的、相对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对于艺术的本质,他承认早年流传的“艺术模仿自然”的说法,肯定艺术活动的本质是模仿和复制。但他认为艺术复制的对象是精神和肉体都美的人。但肉体要服从精神,不仅要模仿外貌,也要模仿心灵。他反对“模仿”为“抄袭”,主张画家的肖像和雕塑家的塑像,不能只满足于外表的细节,而要表现“活人的形象”、“表现生活”,在活人的形象中表现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表现生活感。他强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这样才能达到生动传神的形象。人们认为,要创造这样的形象,我们应该有所选择和提炼,以形成一个美丽的整体。他说:“在塑造一个美好的形象时,因为不容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人,所以你从众多的人中选择,集中每个人最美的部分,从而塑造出一个整体美好的形象。”崇尚艺术高于现实,画出来的人,雕出来的雕像,比原来的真人更美。他关于塑造艺术形象的论述最早见于古希腊。

然而,当他谈到创作灵感时,却充满了神秘感。他视灵感为天赋,鄙视理性。他认为“诗人不是靠理性,而是靠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像那些占卜师或占卜者一样说了一大堆好话,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的文艺思想继承了柏拉图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格拉底是个吟游诗人。他四处游荡,拜访“智者”,平和地交谈,为一切众生弹奏智慧之歌。苏格拉底是一位先知,他祝福并激励了世界,善意地指出了人们对生活的误解和无知;苏格拉底是一位先知。他代表上帝、智慧和生命的纯粹本质。他把神谕带到世界上,并传播到地球上。

在苏格拉底受审的判决书中,他写道:“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奇怪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说坏的就是好的,拿来教别人。”看,窥探天上地下的东西!多么令人钦佩和着迷的苏格拉底啊!这是审判书,清楚地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荣耀。

当他70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把他的妻子和家人送走,去和一些朋友侃侃谈话。狱卒端进来一杯毒药,他不再说话,拿起杯子一饮而尽。说完,他躺了下来,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吃了邻居家的鸡,还没付钱给他,请你帮他还。说完,他平静地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他安详地离开了,留给历史的是沉重的叹息,留给崇拜者的是无限的悲伤,留给人类罪恶的烙印。

历史是一个不断犯错的小人,只有当他总是错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苏格拉底临死前宣布:“我会向你们预言杀害我的凶手;在我死后,有一个比你强加给我的更重的惩罚在等待着你。.....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通过杀人来阻止别人谴责你的罪恶生活,那你就错了;这是一次不可能且不光彩的逃脱。"

苏格拉底的预言成真,从此哲学和智慧再也没有超越苏格拉底时代塑造的高度;孔子、老子、苏格拉底成为智慧巅峰的永久象征。虽然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出现了人类的思想斗士,试图拯救人类的灵魂,但每一次都是徒劳的,他们只能为祖先的智慧做一些注脚,这足以写一本书来表彰他们的成就。没有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只用最自然的对话,平和、安详、从容地向人们传达智慧的真谛。人活在愚昧无知中,被情欲和暴力蒙蔽了双眼,陷入无尽的轮回,直到现在。

苏格拉底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把纯粹探索智慧作为人生唯一目的的人。

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开始在不付钱也不建立博物馆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理论告诉人们,从此一直以教授知识为生。他在市场、运动场、街道和其他公共场所与各行各业的人谈论各种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等等。富人和穷人家的孩子都聚集在他周围,向他学习,并对他进行清教徒式的教育。他只会说,从来不写书。如果他能看到自己的弟子柏拉图因为把文字编成了一本书而成为创造哲学的伟人,他可能会微微一笑。

他有一个随时随地站下来,无缘无故陷入沉思的习惯。一天早上,苏格拉底在思考一件他无法解决的事情;他不想让它过去,所以他从清晨就一直想着中午——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想着;中午,人们注意到他来了。人们来来往往,据说苏格拉底从黎明就站在这里思考事情。最后,晚饭后,天黑了,几个爱奥尼亚人出于好奇,搬来被褥,露天而睡,为的是观察苏格拉底,看他会不会站一夜。他站在这里,直到第二天早上;黎明时,他向太阳祈祷,然后走开了。

在他心里,除了智慧,什么都不重要。

他不是弱者,他有毅力。无论多冷,他都穿着普通的薄外套,经常不穿鞋,不讲究吃。当他还是一名重步兵的时候,他比其他任何士兵都更能忍受饥饿和寒冷,不止一次地营救其他士兵。

他很少喝酒,但一喝酒,就比谁都能喝;没人见过他喝醉。在爱情中,即使在最强烈的诱惑下,他也始终是“柏拉图式的”。他是一个完美的俄耳甫斯圣人;在天上的灵魂与地上的肉体的对立中,他实现了灵魂对肉体的完全控制。

当我们现在谈到苏格拉底时,我们说:“第一,苏格拉底愿意为捍卫言论和思想自由而死,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言论和思想自由而死的智者,他是人格神;第二,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和论证方法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的源头。他是哲学智慧之神。"

事实上是这样吗?

苏格拉底只是冷静地传播智慧和神谕。他是自由的,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所谓的制度需要他的关注。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犯下的幼稚错误。也没有刻意为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辩护,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自由的,不自由的只是人心。他在审判席上说:他为他的法官辩护,而不是为他自己。他是上帝派到这个国家的牛虻,要找到另一个像他一样的人并不容易。当他被判死刑时,他还在试图唤醒人们的心灵:“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通过杀人来阻止别人谴责你的邪恶生活,那你就错了;这是一种不可能的、不光彩的逃避方式。最简单最高尚的方法不是阻止别人说话,而是纠正自己。"

当我们宣布苏格拉底为烈士时,苏格拉底只是怜悯地看着这个世界,发出一声心中遗憾的叹息。

苏格拉底离开智慧了吗?不,他的智慧已经随着他喝下的毒药消失了。时至今日,我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辩证法的娴熟运用,但辩证法只是他试图向人们解释智慧的一种方式,远非他所要解释的智慧本身。他死后,他的弟子柏拉图回忆并记录了他的一些言论。然而,这段回忆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苏格拉底的智慧呢?毫无疑问,精华和本质的部分再也回忆不起来了。

所以,今天,当我们试图寻找苏格拉底的具体智慧时,却发现我们无从查起。我们可以去寻找他特立独行的个性,他的从容不迫,他的浪漫漂泊,他的慈悲博大的胸怀,却找不到他一生宣扬的智慧。

他的智慧不是西方哲学的第一个高峰和最早的源头,而是西方哲学的最后一个高峰和终点――如果哲学不是怜悯的代名词的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只穿着单衣,没有穿鞋;他会随时随地的退下来,会无缘无故的陷入沉思;他在市场、运动场或街道上向周围的人谈论各种问题。

他就是被人们抛弃和推崇的先知: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研究重点是人类伦理,他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正因为他把哲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了人类问题上,所以人们称他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的哲学家。

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觉得自己不聪明,就到处找懂行的人谈话,确认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没有知识,也不聪明,然后他发现自己的聪明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以自己的无知为荣,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人应该关心自己的灵魂。只有灵魂和理性才能教会人明辨是非,知道善恶,成为有道德的人。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为标准来判断道德行为。他还认为,最高的知识是对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善”的概念的理解。善包括健康、力量、财富、地位、荣誉、节制、正义、勇气、敏感、记忆、勇敢和其他美德。虽然这些美德和知识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人们才能认识到这些与生俱来的美德和知识。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时,苏格拉底习惯用问答的方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不一致的地方来诘问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迫使他承认自己的无知。同时逐渐引导对方修正自己的观点,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真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助产术”。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通过归纳寻求一个概念的定义或形成一个普遍的概念,即通过揭露思维的矛盾或对立意见的冲突来发现真理。归纳法的产生和应用对哲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晚上,雅典监狱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即将被处死。我看见他衣衫褴褛,光着脚,但他的脸却非常冷静。送走妻子和家人后,他和一些朋友侃侃聊了聊,后者似乎忘记了即将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进来一杯毒汁,他才不再说话,端起杯子,一饮而尽。说完,他躺了下来,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吃了邻居家的鸡,还没付钱给他,请你还给他。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这位老人就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不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历史名人,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赞美。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塑家,母亲是助产士。

少年时,苏格拉底跟随父亲学习手工艺,熟悉荷马史诗和其他著名诗人,自学成才。他以传授知识为生,三十多岁就成了不拿工资、不办图书馆的社会公德教师。很多富家子弟和穷人家的孩子经常聚集在他身边,向他学习,向他清教徒。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度过。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共场所与各领域的人交谈,比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等等。他三次参战,当过重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帮助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为雅典家喻户晓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多冷,他都穿着普通的薄外套,经常不穿鞋,不讲究吃。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埋头学习。

苏格拉底的理论是神秘的。他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和毁灭,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对自然的研究,认为这是亵渎神明。他提倡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过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和讨论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别人争论。在辩论中,他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使对方改正并放弃原来错误的想法,并帮助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把普遍的东西从个体中抽象出来,走了四步:讽刺、助产、归纳、定义。“挖苦”就是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这个问题的无知;“助产术”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误,找到正确的、普遍的东西,也就是帮助真相大白;“归纳”就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 * *来,通过对个别事物的分析比较,寻找一般规律;“定义”是指将一个单一的概念归入一般的概念。

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式,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他的思想的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一起回答问题的有趣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什么是好?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把人当奴隶卖,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很邪恶。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邪恶的吗?把俘虏的敌人当奴隶卖是邪恶的吗?

学生:这是好事。但我说的是朋友,不是敌人。苏格拉底:如你所说,偷窃对朋友是邪恶的。但是,如果一个朋友想自杀,你偷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邪恶的吗?学生:这是好事。

苏格拉底:你说欺骗朋友是邪恶的,但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告诉士兵,援军要来了,以鼓舞士气。但事实上,没有援军。这种欺骗是邪恶的吗?

学生:这是好事。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它能启发人的思想,使人积极分析和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否定。这种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受过训练、有知识的人来管理,反对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手握重权,以强凌弱的人,不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人,而是懂得管理的人。例如,船应该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的时候,女人要管男人,因为男人擅长,男人不懂。他还说,最好的人是那些能胜任自己工作的人。善农是好农;精通医术的是好医生;精通政治的人是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三十暴君的统治取代了民主。”三十暴君的首领克里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莱里季斯把苏格拉底叫来,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夺取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绝服从,离开了。他不仅敢于反抗克莱里季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莱里季斯愤怒地把他叫走,禁止他再靠近这个年轻人,并警告他说:“小心,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在羊群中减少另一只羊。”苏格拉底干脆不理他,一意孤行。

后来“三十暴君”的统治被推翻,民主派重新掌权。他被指控与克莱里季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异端毒害年轻人。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根据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反叛被告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与原告要求不同的刑罚,以便法庭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清白,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清白,而且有利于社会进步。结果他被出卖致死。他在狱中被关押期间,朋友们想尽办法劝他越狱,并贿赂狱卒制定越狱计划,但他宁死也不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苏格拉底生前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有留下什么作品,但影响是巨大的。哲学家们常常把他视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分水岭,把他以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来的西方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工作室。他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苏格拉底又丑又矮,步履蹒跚,并且有着特殊的个性。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他是一名勇敢顽强的战士。他平时活得像个智者,以教育年轻人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法也有智者的风范,但他与智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说辞。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爱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指的是追求真理确定性的哲学家,后者指的是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不是纯粹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自称是一个批判时代弊端的神圣牛虻。

苏格拉底与“助产术”

几乎与孔子同时,古希腊产生了一代圣人苏格拉底。他一生热爱智慧,追求认识自我。虽然他没有聚众讲学,但是因为他学识渊博,不是一个人学的,所以身边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可以称之为弟子的人。

柏拉图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交谈中,苏格拉底以其过人的聪明才智和无与伦比的学识,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助产术”的交谈方法,至今仍为西方教育界所推崇。

苏格拉底认为他没有向学生传授知识,他所做的只是唤醒学生心中真正的知识并挖掘出来。

就像助产士一样,他做的就是帮助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大家自己的。因此,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助产术”,并把自己比作知识的助产士。

也许是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士。苏格拉底继承了母亲的事业,母子俩一起享受助产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培养柏拉图“助产术”的魅力。季诺芬的《纪念录》中有一段苏格拉底与奥西的对话。

两人讨论“正义”与“不公平”的话题,片段翻译如下:哦,我这辈子做的事没有一件是“不公平”的。苏:那么,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积极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吗?奥:是的。苏:虚伪是“对”还是“错”?奥:不对。苏:那偷窃呢?奥:不对。苏:诱敌深入,窃取敌人财物,是“对”还是“错”?奥:是的。苏:你刚刚说偷窃是不对的。现在有什么意义呢?欧洲:我们以前是朋友,现在是敌人。苏:孩子生病了,拒绝吃药。父亲骗他说“药味甘”。孩子吃了,救了他一命。这是“对”还是“错”?奥:是的。苏:你的朋友因为精神失常,试图拿刀自杀。你偷了他的刀。这是“对”还是“错”?奥:是的。苏:你说你们只能做敌人,不能做朋友。你们现在还怎么做朋友?o:苏格拉底,我无法回答你…

苏格拉底往往从对方熟悉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入手,通过提问来揭示对方的矛盾,如此层层推进,直到最后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助产术”在教导人们寻求知识和真理方面确实是独创的,是西方第一代“启发式对话”,几千年来无与伦比。

为了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哲学,积极从事教育事业。

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他看来,无论才华横溢的人是聪明还是愚钝,如果他们决心要取得令人称道的成就,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实践。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佩里克莱斯死后,没有好领导人的雅典变得极度民主和无政府状态,甚至国家领导人也是通过抽签或抽签的方式选出的。苏格拉底对此非常难过。他认为治国的人才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的人才。他一生致力于培养治国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被自己称为“苏格拉底法”和“助产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这是对他教学方法的隐喻。他妈妈的助产术是接生,他的助产术的教学原则是为观念接生,是引导人产生正确的观念。

“苏格拉底法”自始至终都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也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习得某一概念时,并不直接告诉他们,而是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回答。如果学生答错了,他不直接纠正,而是问其他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而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式教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布鲁纳等人所提倡的“发现法”,显然也是受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总是批评雅典统治阶级的腐败,甚至批评一些高层领导,因此被他们所憎恨。70岁时,他被雅典统治者以“不敬神”和“腐蚀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的学生和朋友多次劝他逃离雅典,并为他安排了万无一失的逃亡计划。但他坚决拒绝了。他认为,虽然对他的指控纯属诬陷,但作为雅典的公民,他应该遵守雅典的法律。行刑那天,来探望他的学生和亲戚都很难过,但他却镇定自若,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最后从刽子手手中接过毒酒,一饮而尽,平静地死去。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但他没有留下任何属于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他的学生如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了解他的言行和思想。这点颇像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也是“言不尽意”,没有留下著作。如果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弟子不把他一生的言行整理汇编成《论语》,我们就不会知道孔子今天的活动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