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了能扶他吗?4篇论文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在天津,许云鹤因扶摔倒老人“吃”了官司;江苏南通,长途车司机救人后被诬陷。在江城武汉,也有电动车车主因做好事而受到指责...所以人们总是劝说或者强迫自己去适应社会的冷漠无情,去适应社会的“潜规则”,努力做一个所谓的“聪明人”。
面对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显得那么无力。我们渴望真理相,但真理相常常被噪音所遮蔽;我们追求理性,但理性往往受到情感态度的影响。面对“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社会困境,人们往往会批评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滑坡、法律缺失。但在浮躁的搅动下,很少有人关注行为本身。老人摔倒无人扶,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交往的缺失。
“社交”是个外来词,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是交往意愿,一个是交往能力。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老人倒地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人为什么不弯下腰伸出手呢?
根据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首先,在感情关系上,与传统农村的“熟人社会”不同,现代城市更多的是“陌生人社会”,人们从事各种工作,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门前雪自扫,他人自扫门前雪”成为常态。试想一下,如果摔倒的是自己的亲人或者熟人,有多少人会无动于衷。其次,在工具关系上,在这样一个追逐金钱、注重利益的时代,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帮助跌倒的老人可能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惹祸上身”。趋利避害的本能下,顺其自然可能是跌倒老人的“最佳选择”。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人是强大的,但却没有“心”。他们习惯做“看客”和“旁观者”,却不愿意做“演员”和“参与者”。
老人摔倒无人扶不是简单的个体现象,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环境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努力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度更为现实。随着社会参与度的提高,社会将充满活力,人们将充满温暖,“老人失足无人扶”的悲剧将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