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词的代表

苏轼黄州词的代表

1,《水龙隐,第二韵张志福华阳词》

这首咏物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第二年。张勋是苏轼的同事,也是好朋友。

这首词歌颂的是柳树,尚坤主要写的是杨树花(柳絮)飘忽不定的命运和形影不离的神态;霞雀和上城遥相呼应,主要写柳絮的归宿,比较感性。

全诗既描写了华阳的形与神,又运用拟人的艺术手法,将物的咏物与人的写物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象与人情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借物含性情”的目的,声韵和谐,情调缠绵,体现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原文:

很像花,好像不是花,没有人可怜落在地上。扔在路边,觉得好像没心没肺,其实满满的深情。受伤的是她,委婉迷离,想开口却又紧紧闭上。梦随风万里,寻郎,还被莺。

我不恨这朵花飞走,我恨西园,难缀。清晨雨后落花的痕迹在哪里?漂进水池变成一滩浮萍。如果把春天的景色分成三部分,其中两部分变成了尘埃,一部分落入水中就消失了。细,看来是不容易的,是晶莹的泪珠。

翻译:

华阳像一朵花,但它似乎不是一朵花,也没有人可怜它,让它凋零。离开枝头,飘在路边,细细思量看似无情,实则饱含深情。它被悲伤缠绕着,伤害着它柔软的心和困倦的眼睛,只想开合。正当思妇梦见去万里,想找到丈夫的地方,却被黄鹂的叫声惊醒。

我并不讨厌这种花飞落,只是抱怨和反感西园,红得枯萎,难以重新组合。一个暴风雨的早晨,到哪里去寻找华阳的踪迹?一滩浮萍被雨水彻底打坏了。所有的爱分成30%,20%化为尘土,10%随波逐流。仔细看,分开人的不全是花,全是泪。

2.南巷子春情

这首诗写于元丰四年(1081),题《黄州临高阁》。写诗揭露新法弊端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助理公使,在这种状态下不准签书和公务,成为失去自由的罪人。

到黄州后,开始住在定慧园,后来搬到长江边的临高阁。元丰四年春的一个傍晚,诗人倚着栏杆在临高阁上看河。当他看到夕阳斜照,春意盎然,每一场短暂的春雨都让水生出奇妙的景色时,他的思绪激荡,他记录下了这美丽的景色,也就成了这篇文章。

诗人们在临高阁看到的晚景,由静态变为动态,春雨的骤停,给茫茫江水中的春水增添了新的意境。词立意独特,想象丰富,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广阔,气势豪迈。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原文:

晚景琼杯落,云堆积山。我知道春雪波矿。当我第一次到达时,蒲萄起起落落。

春雨暗了阳台,散了唱楼的湿粉脸颊。一阵东风扫过地面,又吹回来,把天空定得半开。

翻译:

夕阳的美景映在你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绿水染了一杯玉液绿。我知道这杯中的甘露是我家乡岷山和峨眉山上的雪融化而成的。乍一看,所有的河流都像未经过滤的酒。

阳台山上春雨骤起,随意洒在歌唱的地板上,湿润了美人粉嫩的脸颊。突然,一股东风卷了进来,驱散了云雨,夕阳的余辉从乌云的缝隙里斜斜地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3.初到黄州

这首诗是苏轼于1079年(元丰二年)所作,于八月十八日(即“乌台诗案”)被押往台湾监狱调查。12月28日出狱,负责授标校水部袁外郎、黄州应永副使,不准签书和公务,让御史台派军官调走。第二年正月初一出京师,二月一日赴黄州贬谪,住在定慧园,与僧人同食蔬菜。这首诗是我初到黄州时写的。

原文:

笑一辈子忙,老了就可笑了。各地长江知鱼美,好竹好山觉笋香。

不如外客,诗人是水曹朗的例子。只可惜一点帮助都没有,管家压酒袋还是浪费时间。

翻译:

我觉得好笑,一辈子都在奔波谋生。等我老了,觉得这一生的事业很可笑。被长江的城垛包围,知道河里的鱼好吃,到处都是竹子,只为感受竹笋的清香。

当然,被驱逐的人可能希望在国外重新定居。作为诗人的修行,应该都是水草。可耻的是我对政治的建议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要花政府和土地的钱才能得到一个酒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