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大学简介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上奏清廷,提出“观察当今中国形势,参考西方各国规定,谨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三等”。袁世凯关于这个奏折的提议,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正式学制的第一声,也是陆军大学建立的开端。
1904年,清政府采用外国学制,军训部颁布《陆军学校办法》。该办法规定陆军学校分为正规学校、速成学校和速成师范学校三类,其正规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军官学校和大学,模仿日本军事教育体制。《陆军学院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较为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的形成,也为陆军大学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基础。由此,北洋军校(又称陆军营军校)成为陆军大学的前身。
在旧中国,陆军大学可以等同于中国教会办的清华、北大、交大、协和、湘雅等医学院。进学校很难,被称为“铁门槛”,极难进。但是这些学校,被录取后等于“铁饭碗”。另一方面,陆大泽很重视同学。旧军队中有许多派别。如果在鲁大读三年,毕业后,同学们基本都会平等相待。每期100个左右的学生中总有一些“仕途有成”的,在他们的支持下,总能获得官职。退一步说,你也可以像高级职员一样当官。如果不想在官场应付,可以回母校当教官谋生。因此,在鲁大大学的流行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黄金学生,白银教员和破烂都是雇员”。
在筹建时,陆军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参谋和重要武官,但在成立初期,主要是为了满足陆军新兵的不足。袁世凯把军校的学员分为速成和进修班两种。速成科学系统持续了一年半,而高级研究课程持续了三年。
南京政府接管学校后,蒋介石亲自出任鲁大大学校长。蒋介石整军之初,为了获得更高级的军事人才,也更新了训练规格,在1928开设了专班。主要招收中校以上、中将以下、45岁以下的军官。学校原来的班级也改名为普通班。开设特长班是鲁达训练规格的一大变化,使许多按原来单一军事教育模式无法接受高等军事教育的军队高级指挥员有了深造的机会,也有利于先进军事艺术在中国军队的传播。陆军大学的征兵主要是指普通班,其次是特长生班。普通班不考,由军事机关保送,经批准后调入学校。军事科学研究所不招生,普通班和特长生毕业时择优录取。普通班和特班考生的区别:一、中尉至少报考普通班,中校以上军官报考特班。二、在组建教育两年以上的军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军校学员,申请随班就读。特殊班没有普通班严格。第三,连任两年以上兵役的中尉,至少是该校军官,且品学兼优,可获得高级工程师资格,方可报考普通班。每期定期班招聘,全体参谋本部会先通知应派单位的相关规定,自行参加初试。第一次考试是笔试,然后是口试。口试时,考官分成几组,每组五六人。军事知识、政治科学知识等口试。口试时观察军人仪容、仪表、语言、行为、机敏等素质。笔试和口试平均分60%。但是,战术上失败的人是不会被录取的。
从初审合格,按分配名额报总参部复审。然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复试。
进入复试的考生和初试不同,要先进行口试。而且这是一个比较难过的进入最后笔试的关卡。据当年鲁大学士回忆,考官由9名中将组成,考场为半月形。主席在中间,两边各有四名口试员。气氛很紧张。考官不会问具体的问题,就像第一次考试一样,看着就行。然后从他桌上的笔筒里抽签,牌子上写着考生要在口试考官面前参加考试。每个口试考官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签盒,签盒上卷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题目。一个学生考试,其他考官专心听讲,互相打分,最后平均。一个人考完试后,他抽签决定在另一个口试考官面前参加考试。一般需要两三个考官进行口试,快则十分钟左右,慢则一刻钟左右。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经历过这一场战斗的考生们表示,比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时候还要集中和紧张好几倍。因此,鲁大大学的口试被戏称为“九班联考”。
笔试更加严格把关。文武教官早已被“埋没”,与外界隔绝。每次进考场,总要等20分钟以上才能等题(考试时间以你出题时间计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主管官员在出题的考官面前临时把一本辅导书翻到一页,再翻到一页,再出题。然后油印送到考场。普通班笔试项目多达14:1。中国人,三民主义;第二,基本战术;第三,运用战术;第四,军事科学;第五,兵器科学;6.地形;七、设防;八、交通科学;九、数学;十、物理;XI。化学;12.中外历史;十三、中外地理;14.外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和俄语)。其中,中文和应用战术最为重要。这两项不达标,就没希望了。
复试结束后,将按照考试合格者的分数顺序发放名单。总参通知各单位,被录取的学生按时到校报到。并按时汇寄学生工资。未被录取的学生仍回原单位工作。
陆军大学的成立,使中国军队接受高等军事教育的高级指挥员和参谋人员数量大大增加,知识结构和指挥水平大大提高。它培养的六七千名毕业生不断进入部队,逐步充实到高级参谋和指挥岗位,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导力量。此外,陆军大学作为一所军事教育机构,在日新月异的旧中国存在了四十多年,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在办学的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为我国现代军事教育,尤其是高等军事教育积累了许多经验。
然而,在战火纷飞、政局混乱的旧中国,现代军事院校的建立和发展始终被旧军阀所把持,陆军大学也不例外。军事院校为各种军阀派系提供军事人才,成为派系形成的工具。比如鲁大第八期正好是系里入学,所以这一期的学生基本都是东北吴江堂的毕业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正式统一,而鲁达则从为各派旧军阀服务转变为为蒋介石和国民革命军培养人才。对蒋介石来说,鲁大大学不仅是为他的军队提供高等军事教育,更重要的是赢得民心。正是因为蒋介石的重视,蒋介石的将领们把“穿黄马褂(黄埔)、戴绿帽子(鲁达)”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但同时,鲁达对于蒋介石的建军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解除杂军指挥官的指挥权——特种兵阶级和将官阶级都有这个作用,所以很多杂军指挥官都拼命避免离职,生怕被剥夺指挥权。这是鲁达的一个奇怪现象。
几经迁址,鲁大大学校址创建于保定,后迁至北京,后迁至遵义,最后迁至重庆洞。抗战胜利后,我搬回南京,后又搬去广州,除了特殊的八期间留在重庆。1949年,大部分教职随教育局长许迁台,后改为三军某大学;剩下的由研究所所长杭宏志带回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