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要准备什么?

页数:4页

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1,备考教学理念

即教学指导思想。

只有把这些概念背熟了,才能把课堂教学定位在备课上。

2.准备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充分讨论学生和班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3.准备学习方法

要探究课本上有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可以学到的,有哪些知识需要老师讲解,老师该何去何从。要预设学生会有什么问题,教师要采取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千万不要让学生指责老师上课“不作为”。

四、准备工作设计

1,作业量。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中,都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数量,保证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必答题和选择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作业的质量。这是老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该既是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的设计相对固定,应该有所改变。相对固定是为了掌握基础知识,尤其是大三学生。尽快了解、熟悉、读懂题目,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和知识水平的补充,作业题型要有所变化,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和正确答题。作业内容的设计要兼顾基础性和发散性。

第二,集体备课的方式

首先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我们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科设置了不同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政治组会把集体备课的时间定在周三。每周一由教导处会同各年级备课组长确定下周的活动日程,主要包括备课内容、主辅人员、主持人等。,以及备课老师对教材的熟悉和自己的准备(不一定形成书面材料)。每周三上午是政治集体集体交流经验的时间。原则上在上周六下午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下周一到下周五是个性设计和反思的时间,也就是第二次备课。这样通过时间的固定,保证了集体备课的正常开展。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流程分为四个步骤。

(1)前期准备。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一周的教学内容包括几篇课文或几个课时的教学,每篇课文(课时)实行不同的教师和后备人员。这保证了主备可以集中精力准备一篇文章(几个课时)。主备的职责是什么?师生要围绕思维大纲深入理解师生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难点的突破进行深入思考和设计,进而形成观点交流。备份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周六集体交流前,辅生必须学习理解教材,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梳理教学知识。

1/4

了解要点,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辅人可以做个笔记,在书的头上划条线。也可以写在纸上。这些形式都是大家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的,学校并不强求一致。无论是主备还是辅备,都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以便沟通时重点讨论。

(2)集体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主备双方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辅助人员可以随时补充完善。第二个是由主持人组织选择一到两个关于备课中的困惑或对上周教学实践的反思的话题,组织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吸收。为了保证交流不流于形式,加深交流,老师们可以不拘一格,就一点发表自己的感受,就整体发表自己的看法,中途打断,求同存异,互相争论。为了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我们取消了交流时录音的做法。因为在以前,所有的小组都被要求做好沟通记录,结果往往是一个尴尬的局面。一个人说一个人记得,甚至说的人时不时停下来等待记录,这种沟通本质上是单向的,被动的,甚至是敷衍的沟通。那么你们交流的时候什么都不记得了吗?不完全是。被大家记住了。记得什么?没有限制,大家记住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也可以是听别人演讲引发的瞬间思考。写作的形式可以在书上圈起来,写在纸上,写在笔记本上。说话的时候,没有先后。某一方面能力强的可以多说,资料多的可以入门,经验不足的可以多听,借鉴别人的方法。每周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和非重点。在备课交流时,我们区别对待。另外,对于老师和学生准备的不同课程,也要体现交流的差异。骨干教师准备的课程可以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讨论可以侧重交流;刚入门的年轻老师需要更多的关心和锻炼,备课可以着重讨论,等等。此外,集体备课主要以讨论和形成教案为主,并配有教辅准备、制作和讨论练习的讨论纸,包括讨论阶段测试。

集体交流不仅形成同一个教案,还讨论教师个体备课的困惑或教学实践的反思。每次小组备课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可以是主任、校长或备课组长。主持人选择一到两个话题来反思备课者的困惑。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争取每次集体备课形成教案,解决或讨论一些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形成教案。经过两个小时的集体交流,大师和老师会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师生共同形成的教案要力求精致完美,力求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精神。书面课程计划在实施前应由主持人审核。为了保证教案及时印发给辅助人员。按照学校的规定,1班和2班的教案必须在周六抄给辅助老师,其余的必须在下周一发给老师。

(4)个性设计与反思。我们总结过去的集体备课,往往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个别老师参与热情不够,交流不够深入;第二,教案形成后,会照本宣科,忽视自身的教学特点,忽视本班学生的实际,忽视个性化设计,甚至懒得反思集体设计和自我实践。因此,把握个性设计和反思可以说是关系到集体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2/4

苏。一个好的个性设计或者深度反思,比单独准备一份教案更能提高人的专业能力。学校规定,每个老师,尤其是助教,都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深入的推敲和考虑。个性设计的方式可以是旁注、知识点讲解、替换教学方法和增删教学片段。我们告诉老师,一份整洁干净的教案不一定是好教案,但一份被涂改、增删的教案,绝对是最适合你的教案。

教案实施后,教师还要记下实施过程中的灵感、瞬间灵感、困意等反思。这些困惑和经历,正是我们教师专业能力的每一步。为了督促老师们的个性设计和反思,我们教导处每周五按学科检查老师们的第二次备课。

第三,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

如何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要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做到“四定”和“两结合”。四个决定:一是确定集体备课时段,固定周六下午两个小时进行讨论交流;二是确定集体备课的四步流程;第三,确定主辅人员的职责,确定支部主任的检查制度和主持人制度。好的主持人能够善于调动大家的讨论热情,有效引导教师深化讨论交流,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四是确定集体备课的评价体系。我们对教师集体备课的考核从四个方面入手:①出勤率和集体交流由各组主持人进行考核;(2)优秀教案评比,主要考核备课组集体备课的质量;③限时备课竞赛,考核教师专业能力;(4)集体备课方案的课堂出勤率、教师轨迹考核和个性处理。

“两结合”的内容是什么?

1,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严格来说,集体备课是最难管理的,也是最需要管理的,但以前那种管理一管就死了。你要资料,我来抄,你要我来,我来谈休闲。如何克服各种负面因素,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学校探索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逐步从刚性的制度管理向柔性的人本管理转变。我们处处尊重老师,努力营造宽松的备课环境,比如淡化对资料的要求。我们告诉老师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我们不想给别人看。我们集体备课的目的一是形成高质量的教案,二是减轻老师写教案的负担。我们还提出,我们不会反对任何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形式。包括集体备课的流程信息,我们不做硬性要求。我们让备课小组来决定主设备和备份设备的准备量。你觉得骨干教师知识水平高,专业能力强,骨干教师掌握量大,后备量大是可以的。小组认为“135”的考核对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随时待命,让大家来引导他。一周的教学内容可以由组内老师自行决定,也可以由备课组长协调安排。每学期学校还会进行备课竞赛、最佳备课小组评选等激励活动。

2.备课与训练相结合。

集体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也是一种

3/4

教师培训的过程。此外,在每次集体交流中,我们不仅讨论备课的教案,还会针对教师的困惑反思或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这也是一种教学、研究、培训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