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辩题是网络疏远了人(反面),网络拉近了人(正面)。

这场辩论1999年在马来亚大学和澳门大学辩论过,现在过程重复如下:

赞成:马来亚大学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反对:澳门大学网络让人更疏远。

主席: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还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这也是我们今天辩论的主题。根据赛前抽签结果,赞成:马来亚大学持“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观点,反对:澳门大学持“网络使人更疏远”的观点。首先进入的是陈述和论证阶段,双方各有三分钟陈述观点。首先,请欢迎支持辩论。(掌声)

一个正面的说法:以前人与人之间相隔很远,现在人与人之间可以隔着千里的网络相遇。以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与人之间还是相互隔绝的。现在人和千里可以结婚。各位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信线程。它的出现让人们除了直接交谈之外,又多了一个沟通渠道。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数量和质量的关注,使他们更加接近。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是指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情感变化。所以在今天,对方必须论证互联网的出现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建立了各种壁垒,让好朋友反目成仇,这样对方的地位才能确立。我们将从两个层面论证我们的立场。首先,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很容易。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科技,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流通。这时,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医学专家都通过互联网享受他们的活力,为患者朱莉做出友好的努力时,其他辩手怎么能说互联网进一步疏远了人呢?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悲剧再到科索沃危机,全世界的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了互助友爱的精神,表现出相互的关心,而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减少了人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在国外学习,但我们可以在弹指之间与家人取得联系。其次,网络为人们打电话交友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人们可以在网上找到知心朋友,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科技。站在这个历史的角落,站在历史的路口,我们回过头来看,网络是为了让人们更亲近,更熟悉。主席:谢谢何肖伟议员。谢谢大家!让我们邀请张颖,反对的一方,陈述他的观点3分钟。

反对的一方辩解:主席、法官您好!首先,正义一方辩称,我们的观点是“网络使人更加疏远”,所以她让我们演示朋友之间是如何反目的。这和异化有什么关系?请不要夸大辩论。其次,对方辩手说她没去过澳门,能从网上得到一些关于澳门的信息,但我没见过你。怎样才能通过网络拉近距离?刚才对方的论据振振有词,正好向你展示了互联网上信息交流的快捷和方便。但是人际关系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包括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交流大部分是信息交流,但是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亲近和疏远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亲近,互联网又怎么可能肩负重任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真正为人类的远距离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我们不能成为网络的崇拜者,以为有了它,就能得到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灵丹妙药。从近年来网络对人的影响来看,它不仅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更加疏远了人。我们从来不否认互联网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但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你的邮件怎么能比得上你亲自刷筷子给父母洗碗、擦背、揉肩的那种亲切?网上朋友的差别怎么能和“桃花潭深过千尺,不如王伦”相提并论?网上恋人的问候,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人暮后相会”的诗意?(掌声)最后,从网络存在的问题来看,今天的网络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它。很多人在网上戴着面具,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或多个蒙面人发来的信息。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不知道你是不是狗”。这难道不是网络生活的生动写照吗?不负责任的网络上什么都可以乱说。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张粘网。怎么能让人更亲近?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类理性约束的网络只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异化。谢谢大家!(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