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留下了什么,让伊藤博文感到羞愧?

年轻时不认识李鸿章,现在知道正厅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李鸿章印象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在中学接受教育时,由于局限于课本,只看到李鸿章多次签订不平等条约,镇压农民起义,对他有很大的偏见,但实际上他也为民族复兴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在时代大局面前,单靠他的努力是救不了大清的,所以他所有的努力只能白费。李鸿章的才华得到了当时其他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认可。在签署《马关条约》后,他留下了一条信息。当时日本著名政治家伊藤博文直接承认自己不如李鸿章。

强力政治改革,中日摩擦不断

当西方列强进入工业化时代,依靠先进武器攻击中国获利时,与中国仅一水之隔的日本也受到了影响。但与清朝统治者不同的是,日本政府积极进行改革,发起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后,日本比以前强大了,但同时野心也逐渐膨胀,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而他的首要目标就是针对中国。

其实19的70年代以后,中日之间就一直摩擦不断。当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在洋务派的领导下,建立了很多现代军事工业,也积极增强海上军事实力,筹备成立北洋舰队。不想落后,日本也在建设自己的军队,不断与中国产生各种摩擦。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受尽屈辱。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无力镇压。因此,他们请求清政府出兵相助。日本闻讯后选择先发制人,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作为甲午战争的一部分,黄海战争失败。在这场硬仗中,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朝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李鸿章的军事保守行为有很大关系,也正是因为这个政策,清军才被打败,日军才得以长驱直入。但李鸿章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与日本发生了争论,他与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的对话也极大地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走向。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皇帝任命为和谈大臣。天皇甚至授予他全权支付被割让土地的赔偿金,但他一直在与日本斡旋,希望减少赔偿金。

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不幸遇刺身亡,当即血流如注。虽然身体上吃了不少苦,但凭借这一枪,日本政府还是答应了李鸿章的请求,为清政府省下了1.2亿银的赔款。但在和谈过程中,由于清政府本身就是战败国,实力弱小,为了尽量减少赔款,李鸿章在谈判中忍辱负重。

一席话让伊藤博文汗颜。

李鸿章在谈判中尽力为清政府减少损失,但日方仍坚持赔款3亿两白银不肯松口,还要求中国割让台湾省、辽东半岛等地区。即使在他被枪杀后,日本人仍坚持要得到台湾省岛,尽管他们表示愿意减少赔款。

李鸿章虽然受了伤,但还是赶到了谈判现场。当他听到日本人的要求时,他当场发誓:如果你坚持要得到台湾省岛,那么日本和中国将成为世仇,两国关系将破裂。每当中国竭力反击,洗刷今日耻辱的时候。在当时的现场,虽然还在养伤的李鸿章无法产生多大的威慑力,但他说的话后来还是实现了。

在与日本人谈判期间,李鸿章与日本政治家伊藤博文有过一次谈话。谈话中提到,1884年,日本想以对朝鲜动武作为威胁与清政府谈判,但这一要求被李鸿章直接拒绝。伊藤博文当时就建议,中国应该马上改革,否则就会被日本赶超。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伊藤博文的这句话已经实现了。

李鸿章思考了这件事之后只是叹了口气。他直言自己对改革中国无能为力。他告诉伊藤博文,他一直想改革。然而,中国太大了,中国公民麻木不仁,官员颓废,不像日本人,中国的情况是如此复杂,很难进行改革。他问伊藤博文,如果他移居国外,你会怎么样?

伊藤博文想了想,叹了口气。如果他在外地,李鸿章会比他更成功,但不能保证李鸿章会做得好。他们两人的这段对话也让伊藤博文非常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