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文化

麻姑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记载了麻姑的事迹。东晋时有葛洪《神仙传》、《抱朴子》、《七云笔记》等记载,清代有《南城县志》、《麻姑山治》等记载。后来道教为其建坛建庙,大受推崇。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因唐玄宗开元年间(735-746)此山道士邓子扬演麻姑庙而得名。据《云上七记》“三十六洞,七十二福地在名山之中,麻姑山为第二十八洞,第十福地”,既有洞又有福地,在中国实属罕见。麻姑庙的建立开创了道教独尊麻姑的先河。唐太宗六年(771)四月,唐代大书法家、福州刺史颜真卿再次到马谷山仙坛,在马谷山蔡京家中书写了马谷仙与仙王相遇的神仙故事,以及马谷山道士邓子扬书写的楷书碑《唐代福州南城县马谷山仙坛》。自唐代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相关的祈福斋戒活动在麻姑山延续了数千年,汉族中的麻姑信仰习俗也广为流传,麻姑山及其传说更是闻名于世。

相传,麻姑的身手十分惊人。她历经三世沧桑,能投米入丹,拯救百姓疾苦。他的《东海三桑田》和《海中微尘》,成为后世著名的“海中桑田”和“东海微尘”典故的来源。

也因为麻姑是见证了“东海三桑田”的神仙,所以麻姑在后世是长寿的象征。明朝有个画家,做了一幅麻姑的生日图作为生日礼物。“麻姑献寿”的故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这些美丽神奇的神话传说,以及广大民众崇拜麻姑的传统经验,形成了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麻姑文化。2006年,麻姑仙子“物变”传说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程楠麻姑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汉族民间祭祀、祈愿、抽签提问、神话传说、生活习俗等。传说麻姑和她嫂子去山里,在大松树下挖出了婴儿般的茯苓。顾把果汁全喝了,吃完就飙。另一个说,马姑进山收薪,姑烟坐林,众鸟随薪来。正如她哥哥所知,古古知道自己神通广大的力量被发泄出来了,于是抛弃了家仙。关于“麻姑献寿”的传奇故事不仅流传甚广,而且影响很大。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仙后的生日,麻姑用珠江上的灵芝酿造了仙酒,带到蟠桃会上送给了仙后。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妇女过生日时送一张生日图给麻姑,春节时贴一张麻姑的年画的习俗。麻姑的画像经常出现在汉族民间绘画和手工艺品中。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麻姑山的寺庙和祭坛,在古籍和记录中都有记载。明清时期,建昌府(今江西程楠)的县官每年7月7日上山祭拜麻姑,成为一种习俗。因此,在传说中的马姑和王的“七夕宴”的日子里,地方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必须在县长的主持下携带供品上山祭祀;如遇水灾、旱灾、兵变、内乱,也要沐浴斋戒,在祭坛上举行祈祷仪式,祈求神灵感应,勤赐好年,保佑一方平安。当时,建昌郡及其邻近地区的普通百姓,每天都有许多人前往马谷神社进行朝拜,目的是祈福、祈求长寿、为子孙祈福、消灾避祸。每到节日,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早上万人礼拜,晚上万灯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汉人的崇拜仍在继续,文革期间一度被囚禁,许多内容和形式濒临失传。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祭祀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得到延续和保护。

独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丰富的内容、基本特征和传承历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罕见的。对研究历代的民风、民俗、信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全民健身长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