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十七条教学原则
原则1:应该允许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文基于儿童贪玩好动的心理。孩子可以自己获得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就是动手。你做到了,你就直接接触到了事物,你就获得了直接的体验,你就知道了做事的难度,你就知道了事物的本质。
陈鹤琴说:“‘做’的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所有的学习,无论是肌肉、感觉还是经验,都是靠‘做’”。"所以,无论孩子能做什么,都应该允许他自己去做."
原则2应该允许孩子独立思考他们能独立思考的事情。
这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根据行为心理学,思想也是一种行动。孩子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还喜欢思考。所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教学不应该直接说明结果,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的经验和你自己的思想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原则三: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一件事,你应该教他们如何学习。
这篇文章还强调孩子自己动手做,自己动手练。比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没用。比如在教室里教怎么煮饭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让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中学到很多东西."。
原则4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
这个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孩子喜欢户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外面很开心,但是整天关在家里就不开心了。所以门外的自然社会就是孩子的世界。探索自然的奥秘,研究社会的现实问题,都是孩子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由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他要求的知识是真知识,他发现的世界是他的真实世界。”
原则5: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
这个原理是基于孩子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你夸他就高兴,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控制孩子的行为,督促孩子学习。”老式的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制裁孩子,不会有太大的效果,有时还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6:自然和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该原则的理论基础与原则4相同。孩子们喜欢生活在野外,他们可以在野外自然社会中探索和追求,从而获得真实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孩子根本没有经验,看完也不可能完全忽略。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走向自然和社会,通过“现代”的活教材学习过去的死知识。
原则7比较教学法
这种教学原则的好处是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内容,并深深地印在心里,长久地记住。比如我们要教孩子认识一只猫,不如拿它和一只狗比较,让孩子在比较中辨别自己的特点,加深理解。比较教学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所有学科,甚至可以应用于自我修养。
原则8:用竞争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个原理是基于孩子喜欢竞争的心理。老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组织孩子的比赛,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的学习效率。但比赛一定要避免胜利者的骄傲和失败者的气馁,防止不服从,把竞争变成对抗,把竞争变成嫉妒。
一般有两种竞争:一种是和别人的竞争,一种是和自己的竞争。和别人的比赛有两种:一种是团队赛;一个是个人竞争。和自己较劲有两个好处:一是容易受到启发,不容易灰心;第一,知道自己的成绩,乐于学习。
原则9:积极的暗示比消极的命令更好。
该原则的基础与原则5相同。也就是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是坏话。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以用激励教育法来教育孩子。
正面暗示是一种激励性的教育方法;它是软的,比被动命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的效果非常大。提示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个是写作;一个是图片;一是行动。其中,动作最具暗示性。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用动作的暗示来教育孩子。
原则10替代教学方法
这个原则是基于儿童的各种心理特点。
孩子们喜欢玩。如果你看到他玩脏的坏的东西,你就要想办法换成干净的好的东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2)孩子喜欢画画,如果你看到他在墙上和地板上乱涂乱画,你就得给他一张大白纸在上面画画。这是一种用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3)孩子喜欢占有。如果孩子们互相争斗,他们必须被给予相当多的装备来收集更多的贝壳、邮票、硬币、昆虫等。来满足他们的占有欲。这是一种收集而不是战斗的方法。
(4)孩子是合群的,对于一个没有伴侣的孤独孩子,你得给他找个伴侣。如果没有真正的孩子做同伴,就只好用娃娃或者干净的猫狗来代替了。
⑤孩子们在学校里实际上是有组织的。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或四五成群做出异常行为时,教师要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和组织能力,组织所有的孩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满足他们的合群心理。这是一种用合适的组织代替不合适的活动。
孩子们喜欢游戏和赌博。当发现他们在街上赌博抽签转糖时,老师要用游戏代替。游戏可以代替赌博。
原则11关注环境,利用环境。
这个原理是基于孩子喜欢玩耍和玩游戏的心理。既然孩子喜欢玩,那么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东西作为活教材和教具。
比如中国的麻将,本来是赌博工具,但是可以改造成活字块。再比如西方的钟形赌具,改造后也可以成为算术教具。再比如木偶戏,可以改造成活动的教具。总之,自然界和社会上有很多东西,乍一看和你教的东西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12小组学习,* * *一起学习。
这个原理是基于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伟大发现,即人类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新教育反对班级授课制,提倡分开学习,以适应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而发展。但是分开学习一定要分组学习,一起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越刺激反应越大。真理可以从刺激-反应的中间来研究。
小组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是集体学习,这是实践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是把刺激和反应的程序从单轨制改为双轨制。让大家各抒己见,各有想法。想法越多,越复杂,道理是可以梳理出来的。
原则13:教学的游戏化
这个原理是基于儿童玩游戏和人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教学变成游戏,把枯燥的单词和句子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和目的的协调,注意给大多数人锻炼的机会。
原则14教授讲故事
这个原理来自于“儿童爱情故事”的理论基础。故事有四个作用:①故事可以沟通孩子的情感;故事的神奇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③故事能唤起孩子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性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故事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材的故事化;二是教学方法的讲故事。讲故事教学是生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15老师教老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办教学示范或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小组等组织。这是现代教育方法的新趋势,不仅可以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举行,而且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学习”的原则在所有学校举行,这对丰富教师自身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原则16孩子教孩子。
这个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提出的,意思是孩子要教育孩子,要引导孩子。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补充师资的不足,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①孩子比大人更能深入了解孩子;②鼓励孩子的效果大于成人;3孩子教孩子互相学习。
这一原则得到确认后,陈鹤琴提出了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即个别孩子轮流教;每个学校的孩子轮流授课;城里的孩子轮流教;不同国家的孩子轮流授课。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弘扬人类文化。可以看出,陈鹤琴不仅关注本国的教育,也关注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17精确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研究培养孩子善用观察力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即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教学的兴趣,而且儿童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得到健全的发展。
上述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综合反映了该体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生活教育的三大目标贯穿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