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应该遵守哪些逻辑规律?

第二节辩论赛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同样的原则

同样的原理来自于逻辑上的“同一性”。遵守同一性的逻辑要求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因此,同一性原则是辩论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辩论赛要求教练员与选手、选手与选手对辩题和立场的理解一致,对相关要领和判断内涵的把握一致;要求在整个辩论过程中,立场要坚定,自始至终一致,论点一致,没有矛盾。

第二,理由充分原则

充分理由原则要求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实”,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它的符号公式是:

?(A?B)∧A?B

意思是如果A能推导出B,A为真,那么B为真;换句话说,一个很好理解的诚实就是,如果A事件可以导致B事件,那么现在A事件已经发生了,B事件就一定会发生。总之,A是b的充分理由,这是逻辑推理最基本的规则。

充分理由原则逻辑上要求:(1)理由必须为真;(2)理性与推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果你违反了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你就会犯“假理性”或“预期理性”的逻辑错误

辩论要求双方在为自己的立场和论证过程提供充分理由的基础上,在主观立场和客观现实之间建立必要的、正确的联系。

第三,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的本意是:“古为今用,实事求是。”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寻求真相。也就是说,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事实)中寻找其内在联系(寻求),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我们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不仅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在反驳对方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辩论中常见的“把对方推到极致再反驳”的手法只能偶尔使用,不能作为基本手法频繁使用,否则会给人一种被强加的感觉,不切实际。不仅反驳无力感和非理性,而且有失风度。

第四,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的关键是人格平等。这种人格上的平等,要求辩手在比赛中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对手、评委、观众以及所有工作人员。

第三节逻辑在辩论中的应用(1)

一.论点

在一般性辩论中,双方根据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行辩论和反驳。首先,你需要准确表达你的论点或立场,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一点都不能含糊,否则“千里之差,万里之错”,后果不堪设想。

(一)辩论的逻辑分析

根据辩论规则,在抽签决定题目的同时确定立场。要对指定立场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才能真正抓住辩论立场的重点。

1,关键字(组)的定义

辩的是具体命题,如“人性本善”、“流动人口增加有利于城市发展”、“知难而行易”等。,都是用判断语句来表明辩论一方的立场。

这种陈述句通过把几个关键词连成一句来表示位置。比如在关于流动人口增加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的争论中,关键词组中有四个短语:流动人口、增加、好处(或坏处)、城市发展,在进行论证时要对这四个短语进行相应的界定。

“定义”,又称“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概念的内涵体现在概念中事物的特殊属性上。所以定义概念要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换句话说,定义一个概念与定义这个概念反映了什么是一致的。

任何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比如质量、颜色、味道、形状、时间、空间、状态、功能、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属性中,一个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属性相同的对象可以归为一类,重要的是找出* * *在同一类中的本质属性。

与概念属性(内涵)相关的是概念的“外延”。一般来说,概念的内涵确定了,概念的外延也就确定了。“内涵”反映了概念的“性质”,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外延”体现了“量”的概念,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内涵与外延存在“反比关系”,即外延大,内涵小,内涵丰富;或者说:内涵丰富,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生物学基础具有从少到多的递进关系,具有相同的属性(内涵):门、纲、目、科、属、种的外延和包含关系。例如,人属于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人类科、人类世和人类世。辩论赛涉及的外延划分基本采用科、属、种三层包含关系。

定义的逻辑方法有两种:内涵定义和外延定义。“内涵定义”是指被定义的词所表达的概念;“扩展定义方法”表示所定义单词的范围。在界定时,要恰当把握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易守难攻,内涵丰富,外延小。“多内涵少外延”相对于作战,体现的是要守住的阵地很小,进攻的阵地很大,自然是易守不易攻。反之,当“内涵小,外延大”时,易攻而不易守。至于如何恰当地处理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要看具体的争论。

2、论证的逻辑层次

辩论水平直接关系到实际辩论的逻辑水平;辩论的逻辑层次受到论证的逻辑层次的制约;论证的逻辑层次取决于论证命题中关键词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事物分大小,分类,分类是有层次的。比如白猫,猫是指猫,但猫包括白猫,猫的外延比白猫大;当我们谈到对猫的进一步研究时,涉及到比猫更大的范畴(外延);但是,动物的概念比猫大。一般来说,生物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是外延递减、内涵递增的递进包含关系;另一方面是内涵逐渐减少,外延逐渐扩大的包容关系。

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当一方对关键词定义的外延包括另一方定义的外延时,该方的逻辑层次高于另一方。逻辑水平高的一方在进攻时更主动,因为这个时候对方的逻辑可以被自己的逻辑吸收。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无限延伸的结果会失去很多本质特征,会制约展示辩论技巧的世界。

(二)底线设定

立场是防守的基点,是进攻的起点,是辩论的归宿。战争中,每一场战斗都有进攻目标和防守线,辩论也是如此。考虑到对手的进攻,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位置建立防线,这就是所谓的“底线”。原则上不应该只有一条底线。对于“进则攻,退则守”的战术需要,至少要设置两条底线。但是底线越多越好。赛前需要内部商定从第一条底线退到第二条底线的原则和必须防守的底线。

第二,逻辑

辩论赛是一场逻辑之战。能否赢得大赛,与辩题的逻辑水平、逻辑严谨程度、推理演绎的流畅性密切相关。

(一)证明、证据和论据的关系

辩论中的论点实际上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证明过程,体现在“陈述”阶段,一般存在于“辩”的中间,因为“辩”本身就是以“证明”的方式对对方进行推理、反驳和否定;为自己辩护,对自己有把握。

“证明”就是“推演”。根据前提,从一些被判断为真的命题中,用“必然推理”规则(MP规则)来确定其他被判断为真的命题的思维过程。证明中用到的“已被判定为真”的命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证”,也是下文“推理演绎”中介绍的已被“证明”为真的判断(命题)。

亚里士多德把证明分为“人工证明”和“非人工证明”。这种区分的想法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辩论。

(1)非人工证明。是指客观存在的,不需要辩手“创造”,可以直接用于证明的事实或材料。比如法律、法规、合同、事实。

(2)人工证明。表示不存在,要看论述者的即兴发挥和“创造”证明。其中包括“信用证明”、“情感证明”、“逻辑证明”。

资信证明本来指的是人品和气质。也就是说,辩手要以个人素质和团队整体素质说服评委和观众。情感证明是指辩手对辩论立场的情感认同,调动评委和观众的感情,达到说服的目的。逻辑证明是指论证产生的说服力。

(二)逻辑推理方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需要与人交谈,必要的话,你会争论并得出结论。在这个思考和争论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规则。这些规则帮助我们从文章或前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与日常生活不同,辩论赛中,辩手要自觉、灵活、严谨地掌握和运用逻辑推理的规律和模式。

人们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已有的判断(命题)中推断出新的判断(命题),从而实现真理或论证真理。这种思维形式就是“推理”和“演绎”。辩论就是这样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严格来说,辩论的过程就是构建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数理逻辑将这一过程完全符号化,得到了一系列有序的公式,其中每一步要么是一个前提,一个被证明有效的公式,要么是对它之前的公式应用逻辑规则(MP规则)的结果。整个公式顺序构成一个“证明”:

求证明(一)-s

证明:

假设有一个。

有A→B

根据MP规则,有b。

有B→C

根据MP规则,有一个c。

……

根据“MP规则”,有w。

有W→S

根据MP规则,有一个s。

s是我们要从A中证明的结论,当上述过程的每一步都正确时,整个证明有效,有:a → s .传统上称为:A,...,到W→S,最后得到S的整个过程就是“演绎推理(过程)”。

辩论过程中,各方要形成自己立场的“论证形式”,把前提和结果区分开来。论点本身不应该是矛盾的。如有必要,应引入新的假设,以构成与辩论立场相关的有效论点。

辩论的过程是从论证的前提中寻找一个“推理证明”;这个过程从前提出发,通过“有效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说,辩论的推理过程由许多有效的论点组成。一旦其中一个步骤形成了一个“无效”的论证,它肯定会失败,导致整个证明是错误的,辩论失败。

为此,我们在推理或证明时,一定要保证引用的理论和材料是正确的;使用的规则或推理模式是正确的。

(3)归纳证明方法

归纳理论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归纳证明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事实中总结出一般原理和原则的证明方法。通常适用于判断论点是关于特殊事实,而辩论是一般原则。归纳和论证的全过程体现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特征根据列举前提的不同,有完全归纳、列举(不完全)归纳和排除归纳三种不同的归纳方法。

“完全归纳法”要求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所有列出的对象都具有某种相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的结论。

“枚举归纳法”就是从列举的一些事物的* * *性质来推断一类事物的特征。辩论中经常使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就是说,从(大量的)个别现象中,可以发现某一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质。与枚举法相关的是“概率归纳法”。有时候从某些前提总结出来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但是不同结果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些比较容易出现,有些不太容易出现。我们必须在辩论中认真对待它们,并尽可能利用这些结果。如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能性很小的结果,必要的话,添加前提条件,使所需的结果成为一个概率很大的结果。当然,附加的条件必须与原前提相容。

“排除归纳法”是将上述两种归纳法反过来使用:即从列举的事物的特征出发,得出一类事物不具有这样的特征。相应的,有“完全排除归纳法”和“不完全排除归纳法”。

(4)类比法

根据两个或两个物体的比较,它们具有一些相同的属性,从而得出它们具有其他相同属性的结论。因为类比法证明的结果是“可能的”,所以在使用类比法时要注意找出尽可能多的相似属性。因为,* * *相同的属性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尽量选择比较对象更本质的属性进行比较。因为,前提中确认的属性越本质,同一属性与类比属性的关系就越密切,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类比往往能让我们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5)示例方法

属于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是我们在辩论中经常使用的事实证明方法。它必须列举大量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事实的相似之处如下:(1)有一个或几个相同的前提;(2)事实包含一些* * *相同的结论。由此提取出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

(6)归谬法

反证法的理论基础与数理逻辑的有效论证:

A→B∣—~B→~A

这种有效的论证就是数理逻辑的符号表示,通常叫做“有则不必然,无则加勉”。

以“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命题,用A来表示“谈道德”这一命题,用B来表示“有温饱”。命题的符号表达是A→B,反映了B(有温饱)是A(讲道德)的必要条件。和~B→~A

意思是:“不温饱就谈不上道德”;但B→A未必成立,即B成立时A未必成立。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讲道德”并不意味着“丰衣足食”。

(7)应对诡辩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诡辩。诡辩是指故意违反逻辑规律和规则,为错误论点辩护的各种似是而非的论点。这是一个欺骗他人的虚假论点。世故是反科学、反逻辑的。但诡辩往往是伪装的,更容易骗人。

其次,要找出诡辩家的常用伎俩。常见的诡辩有:偷换概念、偷换话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捏造论据、机械类比、以偏概全、人身攻击等等。

在辩论中,我不搞诡辩,但需要针锋相对打破诡辩。因为诡辩总是带着看似正确的伪装,很容易让人上当,所以首先要为诡辩的伪装辩护。我们已经介绍了辩论应该遵循的四项原则,所有的诡辩都必须违反这四项原则中的一项甚至几项。所以,只要正确运用这四个原则进行分析,诡辩的伪装是可以识别的。因为诡辩是为谬误辩护,所以经常使用似是而非的证明方法,其中必然有矛盾。所以反驳诡辩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在违背客观事实的地方进行辩护。

第三,可以从题目、论点、论证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反驳。证明就是提供论点,根据题目(议论文)找到论点与题目之间的联系。既然诡辩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三个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要具体分析诡辩,指出其具体矛盾。

三、理论基本功

这里所说的“论”包括“议”和“辩”。讨论,表现为辩论中的“陈述”;论证表现在陈述和自由辩论中的推理、演绎和证明。

在这里,我将重点介绍“演示”的基本要求。

陈述的目的是阐明观点,为辩论做铺垫。因此,声明应该做到:

第一,立场明确。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清晰明了地描述我们对辩论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解释清楚。

第二,证据确凿。支持该观点的材料(理论的或事实的)需要反复检查以确保正确性。

第三,逻辑关系分明。各种论据运用得当,推理和证明过程逻辑层次分明,不矛盾。

第四,叙述简单明了。简洁明了,让评委和观众从各个角度把握自己论点的思路。

作为辩论的陈述,也要注意与辩论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反方辩手都应该先反驳主辩手的陈述,再进行陈述,而不是仅仅背诵准备好的陈述;除了一个辩手,所有正面的辩手都需要这样做。

第四,理论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判断是反映现实的基本思维形式。通常有三种:理论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判断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什么是“判断”?判断是思维的一种形式,通过肯定或否定思维对象的性质和关系来反映对象的真假。判断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思维对象总有一个真或假的判断;判断本身也可以分为正确(真)或不正确(假),即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为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本身为假。判断通常用可以称为“命题”的句子来表达。

理论判断是根据相关理论判断一个命题或立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事实判断的依据是客观事实,即用事实判断一个命题或立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事实判断是最重要的判断,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价值判断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文化偏好。通常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总是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再加上客观现实和常识,做出一个判断。因此,由于理念和价值观的不同,往往会选择不同的理论和事实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在判断的思维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价值标准”。

以“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为例,分析双方对三种判断的处理:

理论判断:基于生态学和系统论;

事实判断:

正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展趋势造成人类生存。

威胁,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麻木和无知作为判断的依据;

相反:人类重视生态环境的质量,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取得的结果是判断的基础;

价值判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对于保护和改造是重要的。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有强烈的吸引力。“我们并没有从那里继承地球,但是

我从我的后代那里借来了地球。“为了唤起人们的责任感。

可以看出,双方在理论判断和价值判断上是完全一致的,争论的焦点在于:事实判断所选取的材料,以及这些事实的趋势和后果。可以看出,争论双方从同一出发点出发,强调同一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最终在价值判断上回到同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