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九岁。

“明月从天上的山升起,在云海的无限阴霾中。千里来风,吹玉门关城垛。”

那年中秋节下午,我来到武当山,住在道家功夫学院。学院是一个四合院,在大山深处,靠近明朝皇家道场的紫霄宫,清雅安静,远离尘嚣。那一夜,明月如盘,清风如水,大地如画。我听到有人在学院的井边唱诗。缓慢的声音带着月光下淡淡的桂花香传来,一个老人在月光下漫步吟诗。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云何道长,大家都叫他先生,当时云何先生年近六旬,义务在学院教书,没有出一分钱,给道长功夫学院的孩子们上传统文化课。上课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晚上7点到8点半。

20多个孩子,我是旁听的,也有五湖四海的朋友,比如澳洲的布利斯老太太,斯洛文尼亚的李白老太太。我给他们现场翻译老师的课程。教室能容纳几十人,长方木桌,蒲团垫子,两人一排,窗外寂静的群山,教室最后一排供奉着老先生的雕像,庄严肃穆。这位老先生的雕像面容姣好。七点钟开始上课。大家都会准时到,盘腿而坐。王先生鞠躬后,开始上课。

在武当山的八个月里,我听了道德经先生,大学,河图洛书等。他讲课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集经典、诗词歌赋于一身。

王先生践行道家思想,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善、孝、悲为切入点进行实践,再往上爬,涉及佛道。先生常说:“凡人之修行,必先尽人之本分,只求四书指教,不求蓬莱。”这是张三丰爷爷们的教导。那时候我刚从公司出来,沾染了很深的商业污垢,身心疲惫,深深地痴迷于佛法,如空中漂浮的尘埃,上不了天,下不了地,无法理解先生所说的话。记得有一天晚上,和道长智杰聊天,老公走近。听了我们的聊天,大部分都是佛典。回来的路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你目前对佛学了解不深,还是需要从儒学的根基入手,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修行。当时,我并没有理解王先生讲话背后的含义。这几年读了儒家经典,渐渐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王先生既有先贤遗风,又有菩萨般悲悯人间的情怀。在他眼里,一切都要高举在山上,还要深藏在海底。

在我从武当山回家的前一天晚上,我丈夫写下了这两句诗送给我:“山中空无一物,岭上白云多,我与明月留话。这东西显示了它的本性。”“山中霜露早,虫鸣昼夜寒,穷月盼,王孙不知归。”他还告诉我你想回来。你的根很好。无论你在哪里,都不要放弃练习。

王老师在武当山讲学,巩固道教经典文化。他忍受荒凉,甘于孤独。默默无闻中,他在南来北往的孩子们和人们中传播着传统文化和大爱的种子。王老师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收获在我”的精神投入学习,勇于渡江截流。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武当山虽然是山,但也是红尘,盛产美酒,富贵名利,也影响着山中众生。广阔的世界喧嚣嘈杂,除了热衷仕途经济的人,很难看到几个人安静的读书学习。王老师每天打坐、读书、跑步、教书,真的是“有道是,虽万人反对,我也要走下去。”

经过几年的努力,研读儒释道经典,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修行脉络,“武当学”修行体系应运而生:

老子真传,三教一炉,地图易治武当。

善良是心,忠孝是骨,内服药外拳法天下第一。

这就是武当修行体系的大致轮廓。王先生首创武当理念,还提出了经、图、变、药、内丹、外拳等武当修行内容。好酒不怕巷子深。先生在深山里默默耕耘,被红尘中识英雄的人所景仰。应他们的要求,王先生在全国各地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国举办了公益讲座。在成千上万的人中,王老师从未忘记他对我的关心和教导。2015他在岳阳给一家企业讲课的时候,推荐我负责一家企业,希望我能用武当的文化和精神去修行东西,考验自己。那年夏天,他在大连讲课,带着我。2016年冬天去东北长白山,希望带我一起去。可惜我当时在欧洲,没来得及。2017暑假,我去武当山拜访了王老师,他给我们家开了课,从《呼图罗》这本书上讲了中国文化的美德和智慧,难忘!

王老师介绍武当派,只是想在滚滚红尘中指导众生修行,为净化澄清社会风气做些努力。可见他童心未泯。王先生在《武当学与太极道学》的最后说:“我想自己完成精卫填海、撼树之争等武当学系列,但我的使命在于早晚。”王先生是孤独的。孤独是因为理解王先生的人太少。王先生所做的,是重新发现道家文化,培植中华民族之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新崛起,意义深远,功德无量,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九万里人,风吹来,先生如其路号,鹤啸九天,天外声清,声大,令人心驰神往,抒发情怀。王老师一直是理解生活,传播爱心的引领者。我希望王粲先生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