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为疫情出力的故事有哪些?
1,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她总能不辱使命,敢于战斗,力挽狂澜。
截至目前,已有7种新冠肺炎疫苗获准在中国使用,累计接种量超过6543.8+0.7亿剂。
其中,陈伟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肺炎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正式获批临床试验的疫苗,为稳定全国人民的士气,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伟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肺炎雾化吸入疫苗(腺病毒载体5型)”I期临床试验数据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上,成为全球首个公布的新冠肺炎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武汉17个月前刚刚研发出来的新冠肺炎疫苗充满了未知。
虽然腺病毒载体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平台,疫苗也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证和信心支撑,谁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试。如果半小时后我有空,你可以再打来。”陈伟脸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经签字,静静地放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地待命;注射室的墙上静静地挂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时光流逝。接种后半小时,陈伟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开始接种...历史会阻止这成为一个士兵的冲锋和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中,陈伟带领团队用一个关键的成绩为最后的胜利投下了决定性的砝码。
面对武汉市防控前期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24小时内组建负压帐篷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均1000人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确诊难题,她组织专家组整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优势,迅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病原体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儿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种疫苗必须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陈伟明白,军人的永恒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伟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开展疫苗二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并获得专利权的新冠肺炎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疫苗在国家医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条件上市,是国内首个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批准上市的新冠肺炎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任何场合都不用看谁的脸色!”在武汉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陈伟已经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中始终透露着打赢战争的信心。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伟迎来了她的生日。收到战友的祝福后,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留言里有八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在危急时刻,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
这几年,陈伟的高光时刻总是和一次又一次的紧急任务联系在一起。
在病毒面前,时间永远不会站在人类一边。一路走来,陈伟面对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难题”。而她总能在危急时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山海,收拾好背包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了敢于冒险、敢打必胜的能力,体现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如果把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可以诠释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砝码。
2003年,非典爆发。陈伟敏锐地预测到,他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变异强烈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带领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进行对抗。
SARS冠状病毒的分离、病毒基因图谱的检测、“干扰素抗SARS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次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上厕所,在最短的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在这场战役中,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鼻喷剂的14000名医护人员未被感染。
2065438+2004年2月,埃博拉在西非大规模爆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距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面对肆虐的疫情,陈伟挺身而出。
为了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伟贤带领团队4次赴塞拉利昂进行临床试验,经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伟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实现了中国疫苗海外临床试验的“零”突破。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实力。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我不累,是我太紧张了不累。
在战斗中,她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人;战斗结束后,她转身离开了。她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人。
正如党旗所指出的,他不遗余力。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是她心中执着的信念支撑着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不等人,带领团队前进。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你要做这一切。”“除了爱,我想不出别的原因。”这是陈伟的声音。
穿这件军装是1991年。那一年,清华大学毕业的陈伟,带着“参军就是落伍”的论调,走进了曾经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这种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也是对国家安全的无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使命感,陈伟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项目支持。
作为研究室主任,陈伟主持的第一个项目就紧扣实际需求——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出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间可以让岁月苍老,但也可以过滤掉浮华,让意志和信念永存。经过军营的锤炼,陈伟如今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个优秀的军人,不仅要自己冲锋陷阵,还要带动更多的军人勇敢亮剑,快速成长。
智慧与亲和并存,坚持与从容合一。近年来,在陈伟的调教带领下,队伍的“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向阳说,是陈伟教会了她开阔眼界。
和迟向阳同年,陈伟招收的三个学生分别是物理、工程力学和自动化专业。在陈伟的指导下,迟向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进行跨界攻关,主动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成功研发出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的一系列应急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上。交叉学科的优势在许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是陈伟教会了他坚持不懈。
作为陈伟带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承担一种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的研发。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科研失败很正常。看到了就坚持下去。”陈伟经常鼓励他的学生。不久前,张晓鹏领导的药物终于获得了临床批准。
带着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始终把工作作为“一线任务”,是陈伟的信条。当选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呼吁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去年,中国颁布了《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坚持,陈伟终于梦想开花了。
一瓶新冠肺炎疫苗才十几克,很轻;它承载了内容和精神,却很沉重!
“已知手段,未知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伟带领团队严阵以待。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巅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伟:除了赢,别无选择。
“除了赢,别无选择。”短短八个字,朴实无华,却又坚定,显示出勇往直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伟带领团队“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打算,做最持久的战斗准备”,用胜利实现军人的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也是实践要求,既取决于政治态度,也取决于实际行动。“路若不险,不知马之善。不把它当回事,就不能知道人的德性。”从军30年,陈伟带领团队攀登科技高峰,抗击世界科技大潮,战斗在生死考验的最前沿。忠诚和信念,就像经过火的洗礼的真金,越来越闪亮。
对于军人来说,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伟这样忠诚的军人。以“只有胜利”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攻坚克难,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