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之路:中国女排为何闯入奥运决赛?
作为曾经的“铁榔头”、80年代女排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郎平在2013年4月接过指挥印后,便承担起了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重回巅峰的重任。2015年,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距离上一届冠军还有11年,让人看到了新女排的蜕变和可能。于是,人们开始期待这支新的90后队伍,在郎平的调教下,是否已经重回世界之巅;她们的竞技状态和精神状态,再一次让人想起了昔日的女排,想起了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
这一次,郎平和这些姑娘们做到了。
不过,在上次战胜巴西之后,郎平也表示:“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比赛就谈女排精神,还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光靠精神是赢不了的,技术上一定要过硬。”
7月24日,郎平从北仑体育训练基地回到北京后,直接和队员们一起回到了中国女排驻地天坛公寓。半个月的封闭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这里度过最后一周,然后前往里约奥运会。
“我现在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下午刚到站,晚上郎平就给大家安排了视频学习——他们要观看和分析过去的比赛,为8月6日的第一场小组赛和对阵荷兰的比赛做准备。
这种学习是队员们平日的正常课。一想到要去打仗,年轻女孩们的士气就很高。作为主教练,没有人比郎平更清楚他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多么不同寻常的旅程:小组赛,中国与世界顶级球队分在了“死亡之组”:荷兰、美国、意大利、塞尔维亚;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12人中,只有3人有奥运经历。
这是郎平的第四次奥运之旅。从1984作为运动员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到1996和2008年作为主教练带领中国队和美国队夺得银牌,她不需要向人们证明什么。但这一次,她还是全力以赴。
“回想起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好像就在昨天,时间过得太快了。重新开始,这届奥运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梦想,一个承诺,意义可能更大。姑娘们加油!”郎平在其微博中写道。
作为曾经的“铁榔头”、80年代女排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郎平在2013年4月接过指挥印后,便承担起了带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重回巅峰的重任。2015年,中国女排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距离上一届冠军还有11年,让人看到了新女排的蜕变和可能。于是,人们开始期待这支新的90后队伍,在郎平的调教下,是否已经重回世界之巅;她们的竞技状态和精神状态,再一次让人想起了昔日的女排,想起了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
在里约,这些年轻的姑娘们将有望开启女排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新的女子排球队令人印象深刻
在中国女排出征里约奥运会之前,媒体最好奇的是最终12人的奥运名单是谁。当被紧急询问时,郎平会说,“除了朱婷,大家都还没决定”。朱婷参加里约奥运会甚至可能在两年前就已经“决定”了。
在2013之前的女排世青赛上,朱婷获得了最佳得分、最佳扣球和最有价值球员(MVP)三项大奖,一战成名。FIVB在官网用“不可思议的力量”来形容朱婷的出现。
2014是里约奥运周期中国女排关键的一年。经过2013国家队和女排联赛的大范围试训,郎平对国家队的球员进行了重新梳理,最终确定了新一届国家队的主要成员。朱婷的名字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中国女排2014的集训名单上。与此同时,国家队的教练团队也进行了更新,一个全新的国际医疗保障团队浮出水面。与一年前他重新上任时仓促组建的团队相比,此时的郎平头脑清晰。
真正意义上的老将只剩下两位:二传魏和徐云丽,主攻惠若琪,副攻杨,捕手和自由人丹。近20名选手中只有6人参加过2012奥运会。袁,八一女排最年轻的队员,出生于1996和65438+2月。这意味着从2014开始,中国女排真正走上了整体年轻化的道路,也表明了郎平带领女排实现年轻化的决心。
很快,年轻的团队开始看到进步。同年,中国女排获得世锦赛第二名,是中国女排自1998以来的最好成绩。
今年,出生于1995的主攻手朱婷在国家队浮出水面。她不仅入选了最佳阵容,还再次获得了最佳主攻手的称号。此时,她已经确立了世界顶级攻击手的地位。18岁以下小将袁也在世锦赛上一鸣惊人,获得了“年度体育风云人物”评选的最佳新人奖。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执教,郎平已经陆续发现了两位出色的新人,球迷们开始对新女排刮目相看。
第二年,年轻的中国女子排球队赢得了亚锦赛和世界杯。这支远离聚光灯很久的球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2015世界杯
在备战世界杯期间,中国姑娘因为伤病等原因频频出事,胜利来之不易。夺冠的那一刻,早已身经百战的郎平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作为坚强的人,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困难。"面对镜头,回想起赛前的种种坎坷,郎平又哽咽了。
郎平曾这样评价朱婷:“虽然我不想拿朱婷和自己比,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对运动员的要求更高了,但是我觉得朱婷的进攻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了。”这是郎平第一次主动把一个积极的运动员和被神化的自己相提并论。
“女排精神”过时了?
在赢得世界杯之前,中国女排已经沉寂了很多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女排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甚至在2010世锦赛上,也只拿到了10。
每次比赛失利,“女排精神没了”的声音不绝于耳。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的“三从一大”理念就被引入中国。正是凭借“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强化训练”的方法,他率领的日本女排取得了175连胜的奇迹,日本女排也因此获得了“东方魔女”的美誉。
上世纪70年代,时任女排主教练的袁伟民继承了大宋的理念,开始魔鬼训练女排姑娘。
为了练习球到手时的控制能力,他让男陪练从高台上扣球,队员们站在角落里捡。他们直到捡了三个好球才停下来。因为没有躲闪的余地,队员经常被砸得鼻青脸肿。一次,主攻手曹慧英被球击中头部,当场晕倒。他被抱回宿舍,躺了3天才下床。
练扣球的时候,郎平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会做300次。练习结束时,双手麻木,双臂僵硬。
当时的条件很简单。在郴州训练基地,排球馆是用竹子搭成的“竹棚”。姑娘们在地上爬着,手上和腿上总是沾满了沙子和木刺。因为缺少训练器材,做力量训练时,一个人只能把手放在铁架上,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脖子上做深蹲。
如此艰苦的训练,让队员们练就了扎实全面的技术,个个伤痕累累。但是,为了达到同一个“夺冠”的目标,大家都在拼命练习。平日里,只要一受伤,就继续带着胶布训练。大家甚至开玩笑说,球队胶带最多的陈招娣,胶带足够半年做几件衣服。
“吃常人不能吃的,忍常人不能忍的,做常人不能做的。”秉承这一信条,中国女排赢得了不可思议的“五连冠”,成为中国人的榜样和骄傲,也是80年代中国腾飞的象征。学习“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流行的口号。
陈忠和
90年代,随着老女排的退役,女排进入低谷。2001,陈忠和接手中国女排。作为一个曾经是袁伟民时期陪练,后来又是几任主教练的助理教练,上任伊始,他重温了老女排的“竹棚精神”。在他看来,面对一群比赛经验少、身体条件和基本功都不如欧美的年轻选手,刻苦训练几乎是取得成绩的唯一选择。
在人们的印象中,陈忠和总是面带微笑,但在球员眼中,他在训练场上总是非常严格,不达到要求永远不能休息。为了培养队员的团队作战意识,他还沿用了老女排的训练方法:一人练不好,全队一起受罚。往往是一个上午的训练课,每个队员至少要换两次衣服——换下来的衣服摸起来都湿透了,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这个泳姿我们练得挺辛苦的,条件会比老女排好,强度也不相上下。”宋妮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前两年,作为负责组织进攻的二传手,她和冯坤没有休息半天。本来他们一周训练六天半,其他队员周日可以休息半天调整,但是一直在练。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难免有状态起伏。在训练没有很好完成的日子里,宋妮娜几乎天天失眠。他每天吃三片安眠药,晚上还是睡不着。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训练。
过大的训练强度确实帮助中国女排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导致了极高的伤病率。后来伤病的高发直接影响了成绩,赵等主力球员都因为关键时刻受伤不得不缺席比赛。这种试图重现“老女排精神”的训练方式,最终遭到了质疑。
直到多年后退役的“黄金一代”再次相聚,陈忠和才向队员们承认自己其实压力很大。《北京青年报》资深体育记者李惠还记得,当时的陈忠和曾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状态:“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着第二天怎么给队员们练,想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8点多起床开始一天的训练,没有一天可以放松。”
后来,有人问陈忠和为什么要如此努力地练习。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陈忠和露出了一丝有些复杂的微笑:“什么是最科学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结果是最科学的。”
“随着时代的不同,女排精神的本质和真谛不能变,但表现的方式要有与时俱进的东西。”李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例如,如果把受伤和艰苦等同于战斗精神,那就一定是受伤和艰苦吗?拼搏的精神是流血再练出来的吗?”
传承与创新
在“拉了一夜抽屉”之后,2013年4月,郎平第二次接任中国女排主帅。她面临的情况和18之前接手时惊人的相似:球队青黄不接,球员士气低落,战术打法摇摆不定;同时,团队也深受质疑。
历史仿佛在轮回:2004年,中国女排时隔20年在希腊奥运会夺冠后,赵、冯坤、周等“黄金一代”主力球员相继出现伤病,状态下滑严重。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在家门口卫冕失败,获得铜牌。随着“黄金一代”的退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新一代女排几乎重演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惨败,无缘半决赛。
郎平又一次被组织请了回来。
但是那个时候的郎平和18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无论是在意大利排球俱乐部,还是执教美国国家队,她在收获其他国家排球文化的同时,也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
事后郎平承认,她不想赢回世界冠军。“那时,我的目标非常坚定,为中国队培养新人和教练。我也跟袁团长(袁伟民)说,我应该是老女排的最后一个,我要为中国女排继承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我们不能一直做这么累这么重的工作,但是如果女排不继承就太可惜了。当所有人都退休了,他们就无能为力了。还有女排情结,希望培养一些年轻队员和教练,让中国女排保持世界高水平。”
面对以90后为主的年轻一代球员,在组队之初,她就引入了“大国家队”的概念,最大限度地扩大考察范围,挖掘新人。
2013至今,球队集训名单中有20多名球员,几乎所有在联赛中有出色表现的年轻球员都能获得进入国家队试训的机会。
同时,她一改以往“一队定天下”的做法,大胆放手,根据不同级别的比赛安排不同水平和特点的选手进行训练,“以打代训”。虽然这迫使中国队输掉了一些比赛,但这不仅给了主力球员足够的休息和调整时间,也给了年轻球员难得的拼搏机会。
不仅如此,郎平还根据自己在国外多年的教学经验,扩大了教练组的规模,引进了包括多名外籍教练在内的国际化专业团队,带领队员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体能训练和伤病康复训练。
在2014的中国女排新一代中,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正式组建了一支由美国名医组成的医疗保障团队。
事实上,这位美国名医与中国女排结缘已久。当冯坤和赵在2007年去美国做腿部手术时,外科医生舍温斯。w众所周知。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著名外科医生,曾在北京奥运周期担任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队医,也是美国奥委会运动医学委员会成员。此次受聘中国女排,是他与郎平时隔六年的再度合作。加入舍温。中国女排中的w是伊丽莎白·达林(ElizabethDarling),她是一位拥有多年工作经验和教练经验的资深职业选手。这也是新一代中国女排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在央视评论员洪刚看来,这些人事和体制上的突破,得益于郎平独特的优势。“如果换一个人来,他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他做不到。他不来,就不来政策。”
“一个运动队,12的球员,后面的助理教练、体能、医生、后勤,最少也要1:1,这是最少的,但是其他教练之前做不到,因为其他教练真的没有郎平的影响力和跟领导沟通的能力。”洪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2010于觉民执教的时候,中国女排正处于低谷。当时全队连一个专职体能教练都没有。只是在大赛前,球队增加了一名美国体能教练,是临时从乒乓球队借来的。“没有编制。”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于觉民只有叹息。
今天的中国女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支持。
更宽松的机制让很多有潜力的新人脱颖而出:2013的、2014的袁、2015的张长宁、2016的龚翔宇...在郎平的调教下,这些90后、95后球员迅速成长,甚至像火箭一样。
这些和郎平女儿差不多大的选手,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叫她“郎妈”。团队成员对她有无限的信任。“她给我们的感觉是场与场有区别,她在场上打出了120%的精神;离开球场,还有我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也是其他教练很难给的。”队长惠若琪说。
“走出去”
朱婷
2016里约奥运会前,中国女排的焦点在朱婷。5月,土耳其女排联赛豪门瓦基弗银行俱乐部正式宣布以超过1万美元的转会费签下2016-2017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朱婷。这意味着奥运会后,朱婷将去伊斯坦布尔。
这将是中国女排现役球员首次亮相世界顶级排球联赛。
其实早在2015,上海女排就曾考虑过以1000万年薪引进朱婷,津、闽、京等多家俱乐部也曾表达过高薪引进的意向,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除了朱婷,山东女排的宋美丽在年初登陆了土耳其甲级联赛,浙江女排的周扬和李静也去了印尼踢球。对于风华正茂的中国队队员来说,去海外踢球是一大突破。一位多年从事国内外排球引援的经纪人曾说,“中国女排是世界前三的球队,队员都是顶尖水平,国外俱乐部非常认可。”中国女排队员在国外市场很容易拿到一份“好看”的合同,但能顺利“走出去”的并不多。“今年有很多俱乐部找我要重要人物,有很多好的工作机会。我也联系过国内俱乐部,但是年轻球员卡在国内俱乐部,年纪大的运动员有伤在身,国外俱乐部不要。”
"在刀郎的安排下,朱婷签署了合同."经纪人透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女排一度掀起“留学潮”。先是二传手冯坤打算去意大利诺瓦拉踢球,攻击手郝洋也加盟了意大利女排联赛的另一巨头佩鲁贾。一位资深排球记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国家女排队员“出国留学”是一个有些敏感的话题,相关报道很少。
其实中国排球联赛吸引外援的政策已经开放很多年了,但是很多想出国留学的国内球员并没有享受到这种自由。“走出去”还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任务。
究其原因,地方保护、全运会政策是一道坎。因为缺乏足够的后备人才,好球员必须“躲起来”,导致喊了很多年的“职业化”口号,球员转会制度却一点没变。
李惠认为,这是排球市场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时至今日,女排精神依然意味着投入和奉献。但是从事这个项目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从接触到熟练到优秀,还有伤病的代价。应该让年轻人看到,你付出了这么多,也能获得很好的收入,有很好的未来。”
今年4月,中国排球协会在联赛总结会上公布了联赛改革的思路。排气管中心表示,希望通过赛制改革解决人员流动难的问题。然而,实际上能实现多少,以及其他像朱婷这样的球员是否能在今年实现他们的转会梦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转会——仍然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