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农村习俗有哪些?
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海外学者,经过探索和思考,往往把目光投向福建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关注度很高。在日本学术界,所有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的学者,在学术氛围允许他们在研究台湾省和香港之后进入这里的时候,都把目光投向了闽南文化的研究。
普渡大学
据史料记载,泉州在元代历史上将辖区分为东、南、西三个“角”。明朝沿袭元制。到了清朝,又增加了城北角,四角之下有36个“店”,每个“店”又分为几个“边”。这就是今天在全州经常听到的“普京”和“36家商店”这两个词的开始。过去,在7月15日的一天里,人们在木老板和大门口的普渡公面前祭奠完父母。目前,祭祖在农历十五举行,农历七月,普渡按日轮流进行。据老人们回忆,清末才36家店铺轮流做普度。
根据后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老人们的口述,轮番普渡起源于清代,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祀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需紧张。人们经常为了购物而打架。清朝乾隆年间,当地乡绅上书,抽签决定了市政厅36号铺交替普渡的日期,而各家仍在7月上半月祭祖。此后,历城区和一些相关村在铺路的基础上轮流做普度。现在的泉州,在整个老七月,几乎每天都会有几个角落做普渡,但是任何一个角落的居民都不会在七月十五做普渡,都要先祭祖。
普渡,是城市里的一种老式房屋,与农村的房子相似,在那里摆好桌子,摆上食物和酒,在天井里或门内或门外焚烧黄金。随着高层多户混合建筑的增多,出现了一个普渡祭祀场地的问题。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厦住户来说,一般有三种轮渡方式:
1,在自家大门内走廊祭祀,楼外烧金;
2.在楼道里自家大门外摆个祭品,在楼外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祭祀烧金。
这是居民在新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整的结果。三类做法中,烧金要在楼外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安全或者通风,而是为了人们传承传统意识。
闽南人是福佬人宗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和台湾省,广东的潮汕、雷州和海南岛。他们说的语言是闽方言的一个分支,叫做闽南话。
闽南话的次方言也相当复杂,分为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台湾话、潮汕话、雷州话、海南话。只有说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台湾话的居民才能交流。说潮汕话、雷州话、海南话的居民,根本无法相互交谈。
闽南语-文化渊源
泉州古城有一种建筑叫“骑楼”。时至今日,包括中山路、土门街、东街等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街巷,依然保留着这种建筑格局。这种骑楼建筑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坡屋顶、燕尾脊、清面砖或明面砖外墙外,起源于泉州华侨聚居地南洋,成为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泉州还有“南音”、“南溪”、“南关”,被东南亚人视为“乡音”。广义的“南关”是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今天台湾省保留下来的南关戏,指的是闽南语语系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流传到台湾省厦门市和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迄今为止,在台湾省、香港、澳门和全吉,以及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都有南音组织。
陈元光是唐代漳州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对建立漳州政权和传播中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后人尊为“张凯王”。目前,台湾省有300多座陈元光寺庙。中国台商服务协会会长廖郑好先生说:“在我们心中,我们都把‘张凯王声’视为守护神。”
凭借丰富的对台资源,近年来,漳州市以“张凯王声文化”品牌为主导,推介小芸和漳浦卫慧寺、龙海白蕉慈济宫、相城吴淼、夫子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着力拓展漳州对台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台民众亲情的重要精神纽带。2005年6月5438+065438+10月65438+5月,关公大刀、关帝像、漳州古武庙文物在漳州吴淼宗教交流团一行六人的陪同下应邀赴台展出。此后,这座雕像在岛上四处巡行,德高望重,香火旺盛。岛上有超过65,438+000座寺庙欢迎和崇拜。当地媒体称,天皇此次台湾之行盛况空前,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