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内门历史

龙海市文物收藏

万宝山贝丘:万宝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西汉,龙海市榜山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于1986。遗址面积约250平方米,断面上堆放有贝壳和少量石器、陶器残片。藏品包括石簪、石斧、石凿、石圪、混砂灰陶片、混砂红陶片等。陶片的装饰纹样有方格纹、绳纹、之字形、脉纹等。,可识别的形状有豆子和罐头。西汉文物包括乳鼎纹瓦等。

枕头山古遗址:枕头山遗址【龙海市九湖青铜时代城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于1986。场地占地面积约65438+50万平方米。清理坟墓1座。出土和收藏的有石戈、浮石、凿、斧、铲、石矛、石铲、网坠、混砂灰陶、灰硬陶、釉陶等。陶片的装饰纹样有竖筐纹、斜格纹、绳纹、胸钉纹、弦纹等。可识别的形状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形、平底罐、高颈罐、浅盘、盆等。

粤港遗址:粤港遗址【龙海市海城镇斗巷村明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陇西县巴度、九都之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设海城县。因其外接潮汐,内接山涧,形似月牙,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贸易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对外交通和贸易中心。现在有七个码头。

白云石:位于龙海颜厝红坂村东南白云山北,为唐代虔诚禅师卓Xi所有。这里有三处古建筑:前者是白草亭,是南宋末年为纪念朱而建的。它平面呈正方形,有四根石柱。柱子上镌刻着“白草亭中景致”、“白云石上尘埃”、“解经痕迹犹在”、“本尊未失”等字样。亭子里有一块石碑,上面有题词”。廷增尼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但仍留有四根石柱。朱,号惠安,又名紫阳。他知道漳州的时候,曾经在这里给过真诚的印信。今朱题词“随创作而行”,对联“地位崇高,日月俱过肩;门开着,江山常看在手心。亭后有朱祠,题“古道照人”四个大字。寺内有清道光三年(1823)《白云山紫阳书院设祭祀场碑》、《白云山重建紫阳书院碑》。殿后是大雄宝殿,殿门额上有黄道周题写的“白云深处”木碑。白云石上有八个景点:卓溪全飞、何猷石、百草亭、朱和西燕湖、松关鸟语、汤阴漏月、晚归饭、意式果园。奇怪的红虾、无尾蜗牛和白颈蛙生活在白云山溪流中。

虎门东门城堡:虎门东门城堡遗址【龙海市紫泥镇城内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城周长1272米,东西南北四门。城墙是用石块建造的。现存东门城墙有一段,长49米,高5米,1.7-2.2米厚,宽2.2米,高2.65米。

魏振海古城遗址:魏振海城遗址【龙海市龙角畲族乡镇海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周德兴,夏侯,创建,明清重建。城市四面环山,面朝大海,周长2881米。城墙是用混合的鹅卵石和条带建造的,有女墙和720个婴儿床。开四个门:东、西、南、北。大门是拱形的,由石头堆砌而成。南门和北门的宽度为2.45m-2.6m,东门和西门的宽度为1.7-1.8m..南门有个“瓮城”。东门下有一条宽1 m,深0.8 m的排水沟。地面上有四个城门和一段城墙。墙高6.8-7.2米,厚4.2-4.5米。城内保存了始建于明日二年(1622)的石构“福德寺”,城南的“父子”石作坊,城北的正统十三年(1448)修建的城隍庙,嘉靖初年修建的东岳庙,东门右侧的古地下窑洞。以及义学碑、赵一将军碑、更衣楼、七星井、椰树井、大象乳泉等古迹。

郑成功枪城遗址:位于龙海港尽头石坑村西侧的临海山头上,与鼓浪屿、贵屿并列。

小猪滚滚是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城墙为混凝土结构,总面积2540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炮眼放置高度1.2米。

仍有四面围墙,剩余高度1.95m,厚度1.2m..

崔贤广场:崔贤广场【龙海市海城镇中山路】。

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陇西县令、县令柳宗庸分别是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的吴元、年间(1506-1521)的林浩、、陈英、现朝的朱。四柱三仿木石作坊,宽4米,高7米,四坡,右脊微弧,鱼尾吻。主体建筑的柱头呈“D”字形拱起,以两个挑檐支撑广场的屋顶。作坊上的石雕构件已经丢失。

海城文庙:海城文庙【龙海市海城镇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隆庆元年(1567),受唐朝德建统治。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1662-1795),1990年间重修。该寺占地2500多平方米,坐北朝西南,依次为池畔、蓟门、天井、平台、东西环、大成殿、明桓寺、崇圣寺、祥贤寺。大成殿宽五间,深四间,有抬梁木梁架,重檐歇山顶,鼓形柱基,拱门用弓连接。桥台是用石条建成的。台前以蓝石浮雕盘龙石装饰,四周以白石雕刻,图案有双龙戏珠、如意牡丹缠枝、古瓶梅菊花等。,而且雕刻工艺极其精细。

南炮台:位于渔仔尾景泰山上,龙海港石坑村以东,与厦门胡立山炮台南北相对,镇守海口,素有“天南锁钥”之称。清道光二十年(1840)春,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战备,建闽浙总督邓廷珍。光绪十七年(1891年)扩建。8月24日,1840,英舰追赶中国商船,南炮台还击英舰。1937年9月3日,日船挑战我,南炮台打响闽南抗日第一炮,日船“若珠”号沉没。电池平面呈椭圆形,周长约240米,壁高6米(海边20米),厚度1.5米。它用夯土和条石建造,有女墙、垛和炮孔,并内置营房、壕沟、弹药库和训练场。炮兵连配有1门德国克虏伯主炮和3门副炮。到目前为止,在炮台墙的东北侧发现了两个石炮座和1副炮,在墙外发现了1块用于“散烟散尘”的石碑。炮基直径12米,座距8米。枪长3米,炮口内径0.20米,外径0.38米,后径0.60米。

吴语天妃宫: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庙,位于龙海港尽头的吴语岛西部。修建日期不详,明万历辛丑夏重修(1601),清康熙丁丑重修(1697),道光五年、十年(1825、1830)、1943。宫殿坐东朝西,面积376.28平方米,三室四厅。一馆内有四座重修碑,包括沈有容重修的天妃宫,清代丁丑的守岛将军,道光五年陈化成重修的吴玉宫碑。在第二个大厅里,奉天公主悬挂着一个由清朝圣人给予的牌匾,上面记录了妈祖天妃在施琅试图赢得台湾省和澎湖时的“涌泉集士”和“湿袍助战”的故事。大殿前庭院的两侧装饰着龙和白虎。三庙玉坠天妃,被称为“镇堂之母”。四寺献三宝佛。有两口井是郑成功于161年驻岛时修建的,称为“龙虎井”。

燕海楼:位于龙海市海城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瞿胤所建,是矗立在古越港的军事瞭望塔。原为两层砖木结构,建成八柱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乾隆三年(1738)扩建,基石加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现存的亭子高22.4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洞,地上三层:一层用石板砌成,正门镌刻“烟海楼”四个字;两层夯土楼墙,门槛上刻有“蓝秀·禺期”,三层木结构,八角金字塔形屋顶。在1995再次维护。清乾隆《海城县志》中说:颜“东望汪洋,西望群山,南观军事演习,北观飞行,真是城池奇观。”

代县延康长石庙:俗称仙祖庙,位于龙海九湖元山琵琶坂。祭祀道士兼医师康长石。始建于唐代,干甫年间(874~879),漳州刺史黄疃扩建了寺庙,命名为西岳王宓寺。宋代有两次修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恢复。修复于1993。寺庙朝北,中间有两个大厅和一个天井。前厅宽三间,深三间。后殿三室宽,三室深,悬于山顶。祠内有明代赵怀玉书写的《代县岩历史沿革》,清代重刻,还有清龙溪举人苏与蜀郡总督、安使者所写的对联:“何以能笑唐三百年后长安城?“正月二十八,我遇到了琵琶坂本,但是发生了一些后果。

高美亭石古井:高美亭井【龙海市榜山镇浦边村泗洲佛寺前院南宋文物保护单位】

少定四年(1231),为保护黄翁而建。井石结构,正方形,深3.5米。井壁和井沿都是用板岩做的。井沿1米见方,碑文写着“赐井以护黄翁,少定四年立”。

柯坑石古井:柯坑井【龙海市榜山镇柯坑村】。

宋九年(1182),云峰书院僧院建成。井石结构为方形,井深2.9米,井口0.90×0.86米。井沿由四块宽1.2m、高0.66m、厚0.15m的花岗岩砌成,并刻有“云峰书院四僧改袖换衣舍一口,是对恩安龙神的考验,同僧加持藏岩。岁,惜春数九腊月天。"

虎峪石桥:位于龙海角梅桥头村,始建于元代。陇西县志:“虎峪桥跨惠民港为陇西与同安交界处”,“聚源僧林德集资修建”。该桥为梁式石桥,桥长33米,桥面宽4.2米。它有两个桥墩和三个桥跨。桥墩呈弓形,跨度为10米。每跨铺设五块石梁板,长11米,宽0.8米。桥上有四个石狮子,现在西边只有两个了。元、清两朝仍有石碑。

凤山岳庙:凤山岳庙【龙海市岳翎上山镇与海城镇交界处的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不详。祭拜五帝。该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每第二入口并列三座建筑,第二入口依山而建。三座建筑宽50.95米。正殿宽五间,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寺内有22块碑,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道光六年(1826)、宣彤三年(191),记载了历代的重建情况。

南苑尤鲁伊势恩光石碑广场:位于龙海角梅东梅村南苑内。石仿木结构,三门四柱,方柱顶立青石雕石狮4只。牌匾两侧镌刻着“南园雨露”、“人间恩泽”。下面是一个专利布,上面刻着“孤注一掷之子大夫黄州府同知赠文,广东肇庆府土官,二品满秩赠冯至大夫,广东琼州府万州”的字样。主楼的横梁上还刻着“大明天启二年(1622),任旭生于秋中”的字样。

包青殿:位于龙海岬梅花村东侧,供奉神农。建造日期不详,现存建筑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牌坊、木雕、石雕、柱基等。寺庙有三个开间和三个入口,里面有两个天井。大殿坐落在山顶,只有一个屋檐。

昆西慈济宫:俗称西门庵,位于龙海角梅市梅村西门,是供奉保圣皇帝的。建造日期不详,宫内有清咸丰九年(1859)重修的碑文。宫殿坐北朝南,占地297.75平方米,有三个开间和两个入口。宫内至今还留有明海防馆留下的石碑,如《石公重修石美城新建海防馆镇志》、《伊公徐公建馆功勋碑》等。

紫云岩寺及摩崖石刻:位于龙海石马高坑村青山上。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明代卢宾西隐居在岩中读书,后学元代,于是出资重修塑三宝佛金身,题写“紫云岩”。殿宽五间,深三间,顶硬。今天还有很多清代康熙、光绪、1948的碑刻和历代摩崖石刻。

古林岩寺:位于龙海石马高坑村林坑社山腰。寺庙坐南向北,总建筑面积441平方米。正殿三间宽,三间深,有硬顶。寺内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修建的碑文和1986年再次修缮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副会长正果法师题写的两块匾额。

古县土楼:位于龙海颜厝庵前村。该建筑建造年代不详,是一座以石头为主的方形土楼。建筑坐北朝南,楼门完全用花岗岩条拱起,楼内有双门双壁。整层楼宽65米,深70米。现有土楼的墙体和地基除一侧坍塌约10米外,基本完好。

智捷星方静节庆广场:龙海角梅桥头村辽东社石桥头。郭,1922旅新华侨,代其祖母徐氏守节五十一年。厂房为石材仿木结构,五层三门四柱,主楼四坡,侧楼两层。不是建造房间,而是放置一个三面有屋檐的屋顶。上面镌刻着由段安福大会推举的“大总统”许世毅和的曾、郭增火金题写的对联。

海城神庙:在龙海海城内楼村。清乾隆《海城县志》中写道:“海城县城隍庙建于县城东南,隆庆五年(1571年)。崇祯六年(1633),知县梁昭阳重修,风雨损毁。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再次修缮。这座寺庙位于东北面向西南。三晋,前殿宽16米,深9米,正殿宽12.5米,深12.2米,悬于山顶,后殿宽12.5米,深7米,有天井相隔。庙里有6个重建的纪念碑。1995又修好了。

红滚寺:红滚寺【龙海市海城镇山后村】。

因寺内内置椭圆形长木辊,红白两面是用来等待占卜师滚动它们再做决定的,故名红辊寺。又称“山后慈禧宫”。拜白教宫平民大夫吴本。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寺庙宽10.65米,深20米,坐西向东,依山面海,两室三厅。有天井,砖木结构,单檐从山顶垂下。寺内有清道光年间(1600年)和光绪年间(1600年)修建的纪念碑.

龙酒堂:龙酒堂【龙海市角美镇金寨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年代不详。清顺治、道光、同治年间,对其进行了修缮。大殿占地64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前厅、天井、正殿。正殿三间宽三间深,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元代柱基2根,雕云鹤蝙蝠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龙石柱2根,石狮1对,麒麟1对,重修碑文3处。

龙应堂:龙应堂【龙海市榜山镇上元镇文远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癸卯年(1783),咸丰年间(1856)。占地面积22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它坐北朝南,依次是前厅、天井、左右回廊和正殿。前厅宽五间,深三间。正殿宽五间,深四间,山顶悬梁式木架。寺内保存着四根明代花岗岩石柱。石像,刻有长寿纹和莲花纹。清代有1对石鼓,乾隆、丁丑(1757)、癸卯(1783)年间的10根石柱,上面都刻有对联。

三元寺(流传于角美镇):刘川村三元寺【龙海市角美镇刘川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末。祭祀“三真王”(见上一篇)。寺庙占地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它坐东向西,依次为前厅、天井、走廊、正厅、后厅。砖木结构,悬挑梁木架。现存的石雕和一些木雕是最初建造的物体。后殿有“唯心唯法”石碑,为清顺治年间(1661)会元陈昌夏所书。

三元寺(角美镇余江):余江村三元寺【龙海市角美镇余江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末,历代重修。明代(1506-1521)朝拜期间,迁河南固始县郭所带唐人周、葛,并称“三元真君庙”。寺庙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它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梁式木架,悬挂于山顶。保存1对石龙柱、1对莲花纹祭祀道和石香炉、1对清代石雕壁画、2座石香炉、石柱和石柱基础等。还有4处碑文记载了重修寺庙桥梁、疏通河道沟渠、置田养僧、扶老扶弱、丧偶等情况。

徐氏家庙与祠堂:鸿渐的徐氏家庙【龙海市角美镇鸿渐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许氏家庙拜本堂”,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是鸿渐许氏的后代。在1988的回访中,她捧着三支香,在祖先牌位前虔诚地鞠躬。始建于宋宪春元年(1265),现存清代建筑。该寺占地288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分为前殿和后殿。前堂三间宽,二间深,后堂三间宽,三间深,悬于山顶,内有天井。寺内有乾隆辛酉年(1801)、进士的木牌位,还有“崇本堂”、“永志不忘”、“文魁”、“吴逵”、“徐氏家庙”、“朝医”的木牌位。相传徐永科,第十世徐氏,被清乾隆皇帝授予“朝仪大夫”(四级)称号,并赐“徐氏家庙”匾额。

徐氏家庙与祠堂:徐氏祠堂的伦恩堂【龙海市九湖新塘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徐厝祠堂”,原为清朝总司令兼漳州、金门、梅州三地总指挥许凤的故居。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祠堂坐西北向东南,一厅两室两翼,小天井,砖木结构,悬顶。殿前广阔,是当时闽南著名的“南五虎”许凤、李兰、蔡克、吴添、陈龙等一起居住练武的地方。还有徐厝谭和一匹饮料槽。

徐氏家庙与祠堂:徐氏家庙【龙海市城西镇任家村,明代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田原马坪许氏家庙”,是唐代著名张凯许天正后裔的祖庙,其后裔遍布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建于宋禧年间(1205-1207),至今仍有明代遗迹。寺庙占地94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后有玄关、庭院、采光前厅、天井、中殿、后天井、后殿,两侧有厢房。悬挂在山顶,砖木结构。

1929年,游击队队长王占春率红三团进村,任队部。1944年,这座寺庙被改建为小学,成为地下党在中国的联络站。

永进宫和杨牌楼:永进关[龙海市榜山镇平宁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1978年重修。宫殿占地24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依次为: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后殿。前厅和正殿,宽三间房,深三间房。后厅三间宽,两间深。保存明代盘龙石柱1对,清代石狮1对,龙石窗等构件。

龙应寺:龙应寺【龙海市东源镇郭田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前身为龙安书院、金龙庙和荆灵书院。建造年代不详。青干龙(1769)、道光(1826)、咸丰(1857)、宣彤(1911)均已修复。这座寺庙占地325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分前后厅。前堂宽五间,深两间,后堂宽三间,深三间,砖木结构,挂于山顶,内有天井。寺内有5块清代石碑,石碑上写着“桃园深处”。

万安楼:万安楼【龙海市城西镇任家村】。

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平面为圆形,直径25m,高度16m,面积550m2。四层,底层用花岗岩块,两层以上用生土夯实。每层8个房间,大堂和楼梯在同一个房间,顶楼是阁楼。地板内侧有一个环形走廊。第二层和第三层堆叠着长方形的小窗户。建筑开有双门框大门,外框为长方形石材,内框为拱形。该建筑位于东北至西南方向,顶部双向倾斜。楼中央圈了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六角形的石井。井壁用石头砌成,井的外围用鹅卵石铺成。门上镌刻着“万安楼”四个字。

圆明寺:圆明寺【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清代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宋代,重建于陈赓年间(1760)。尼姑庵占地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它从东南坐西北,依次是前厅、天井、左右回廊和正殿。前殿和正殿均为三室宽三室深,斗式木梁架悬于山顶,两侧建有之字形厢房和长天井。尼姑庵前有1方静(1736-1795)。

龙池岩摩崖石刻:龙池岩位于龙海角梅白角村文普山南麓。相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84),陈丽王子随端机禅师游历于此。当他看到文普山的池塘,十陵春寒,脱衣沐浴,暑气消尽,便写下一首诗:“谁能只爱禅林,明月空空回龙宫?”半夜闻着法国菜的甘露,开心的进入莲花世界。“因‘真龙’入池,故名龙池岩。

龙池岩是唐代学者谢佑及其弟谢秀,曾在此求学。五代宗师洪文雍和宋代著名学者诗鬼曾隐居于此。宋代学者杨志在此建“三贤堂”纪念他。宋代理学家朱绍兴十八年获同安主簿时,渴望“三贤堂”之名,登上游览,在龙池岩建“玉屏讲堂”,在此讲学。历代著名作家在这里留下了20多处题词。其中,玉屏讲堂旁朱的字迹镌刻在石碑上,意思是要先拍门求教。此外,朱等人还题写了“寒竹风松”、“丹灶石”、“烟烟风清”、“清影”、“月灵汉江”、“放生池”、“彩虹桥之虹”、“凌晗桥之”等。此外,还有紫阳寺、七贤楼、音岳池、云雨居、宽义寺、水柏轩、观海寮、山泉三叠、石塔、蛇曲石、华普书院等。华普书院至今还保留着谭书法《讲堂》石碑。

可以在这个论坛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