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庙会的习俗
大多数亲戚、朋友和邻居都成群结队地去庙会。乡下大部分农民也放下农活赶庙会。聚集在四乡八镇的人们想吃、想住、想买东西、想看热闹,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每逢大型庙会,各种商人、工匠、江湖人士从四面八方涌来,如卖各种小吃、鞋帽、布匹、彩票、药丸、粉丸、杂耍、杂货、民间手工艺品等,使庙会成为汉族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事实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庙会,不仅仅是汉人自发的因素,也有当地政府或相关团体的推动。大型庙会往往不是只开一天,而是提前一两天开,形成氛围。剧团早早就来搭台,连续演出了几天。商人们也在庙堂院子周围搭起帐篷挂出招数,准备连续几天招财进宝;自然,当地政府也要派人维持治安,收土地税。这样,庙会在“正日”前有前奏,后有余波,中间有高潮。无论官民,买卖,虔诚,闲适,都能尽兴而归,心满意足。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锣、大小女人的打击乐中过街。踩高跷的人数不一,一般十几个。高个子踩高跷,矮个子踩高跷。表演者穿着传统服装。从开篇棒开始,出现了西恩、白蛇、唐僧、丑女、姜子牙等艺术形象。一直以来,因为幽默风趣,直白喜人,有声有情,时而又有趣味,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路上,大商家在门前支起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燃放鞭炮,以示辛苦。高跷队会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或者表演一个节目来感谢他们。
在街上行走时,高跷队列一般采用单排长蛇阵,在繁忙拥挤的地区采用双人平行队形。步骤改为走八字。表演中有小旋风、花臂、风筝翻身、大劈叉等高难度危险动作。
舞者脚上绑着长长的木高跷表演,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载歌载舞,经常装扮成戏曲折子,如观复曲、闹天宫、八仙过海、水金曼山等。高跷上的人物,因为身份不同,形状和高度也不一样。三座桥下没有水石桥,中间只开了一个桥洞。洞窟东西横放,两边各有一张方桌。桌子上,有两个道士盘腿而坐。桥口上端,高挂着一个直径约两尺、厚三寸多的纸胎,面皮上盖着金纸。钱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系好,中间的洞里系一个小铜铃。在桥的东西两侧,有很多不再流通的造币摊,十个硬币换一毛钱。
游客瞄准两边桥面上相距五米远的钱孔上的小铜铃。谁能正确地敲响这两个钟,谁就会有一个好年景,一切都会顺利。这就是著名的“对钱的眼睛”。因为距离远,铜钟小,撞上纯属偶然。但是,人总是要碰运气的,哪怕花大价钱去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