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19):台湾省道教
三国时期,武帝孙权派魏文和诸葛下海寻蓬莱仙山,来到台湾省岛。在明代,道教正式传入台湾省,来自福建、广东和其他沿海地区的人移居台湾省,并带来了当地的信仰,如妈祖娘娘、宝生皇帝、临水夫人和张凯国王。日据时期,很多人信仰道教,以示民族立场。所以道教被打压,道观必须同时供奉佛像才能保存,造成了延续至今的佛道混杂现象。
65438年至0949年,第63代张恩普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省,与当地道教界结合,给台湾省道教带来了新的局面。1950年,张恩普成立“汉嗣府台湾省办事处”和“台湾省道学会”,1968年,中华民国道学会成立。自1982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以来,台湾省道教界与中国大陆的联系逐渐加强,团体和个人不断回大陆拜祖、供神、求礼。
台湾省道教协会会员分为宫、庙、祠、庙、坛等宗教场所的团体会员和居士、道士、算命先生等个人会员。台湾省道教,以正仪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台湾省地方特色。道教分为“红头四公”和“乌头四公”,讲究斋戒仪式,从事风水命理等道教活动。
台湾省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合法化、开放化,将其纳入道教范畴便于管理,使得台湾省道教教派的情况非常复杂,包括石天道、关彝道、轩辕道、李娇等教派,以及妈祖娘娘、关胜帝君、保圣大帝、王爷千岁等信仰。其中,促进五教合一的一站式道路在1986被封禁后发展非常迅速。
根据台湾省内政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台湾省已登记的宗教寺庙有15211座,其中道观占78.3%,约有12000座,遥遥领先于各大宗教,未登记的民间寺庙有数万座。道教在台湾南部很兴盛,主要集中在妈祖庙和王叶寺。台南、高雄、屏东三县有1000多座道观。台湾省现有道教信徒10多万人。
注: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