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黄雀的问题

黄雀

别名:黄鸟、金翅雀、芦苇黄雀。它属于雀形目,雀形目。在东北大兴安岭繁殖,经河北、山东、江苏迁徙,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省越冬。黄雀长约12厘米。一般为黄绿相间,羽毛棕黑色,有干纹,翅膀上有亮黄色斑点。雄鸟的头部大部分是黑色的,下巴和喉咙中心是黑色的。在山区和平原上可以看到黄雀。山区多见于松树、杉树等针叶树,平原则有柳树、榆树、杨树等树冠居住,常群居觅食。

主要食物是桤木、桦木、榆树、松树和裸子植物的果实、种子和花蕾,以及农作物、杂草种子如蓟、向日葵和苦艾以及少量昆虫。巢呈深杯状,由蜘蛛网、苔藓、野蚕茧、部分嫩草茎、草根及各种植物纤维制成,内衬动物毛发、松散絮状物、羽毛等柔软物质。每巢有4-6枚卵,卵为淡蓝色和白色,带有褐色和紫色斑点,大多集中在钝端。雌性孵蛋,雄性喂养它们。潜伏期为I2-14天。雌雄* * *一起苦思冥想。但主要是女性。

1,鸟类的选择黄雀是北方的笼养鸟,尤其是北京,养的很多。因为容易驯服省事,所以除了蜕皮,整天都在唱歌,每年最多能唱8个月。一般认为嘴窄、腰长、尾长比较适合,很会唱歌。有的还根据下半身羽毛颜色选择,有青色、白色、黄色。还有人喜欢红脚(俗称“红爪”)。)或者头、颈、胸都染成红色。其实这些颜色都和食物有关。一般自然界的黄雀都是黑脚的,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变成肉色。春天活动过的黄雀羽毛往往是红色的,但一蜕皮就消失了。原因不清楚。

成年黄雀的雌性和雄性很容易区分。雄鸟身体强壮黄绿色,很少干羽毛,头顶或下巴上有黑点。然而,很难区分雄性雏鸟和刚刚离开巢穴的雌性成年鸟。这种幼鸟,俗称“麻鸟”,是养鸟人最珍爱的。价格比雄性成鸟高2-3倍。一方面是因为幼鸟容易训练,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刚刚离巢,还没有学会老鸟的歌唱,也就是没有“野嘴”。

2、笼养的特点黄雀每年春秋两次迁徙经过中国北方,经常可以捕捉到,容易饲养和驯服。黄雀笼的种类很多,但漆竹圆笼是最精致的一种,底部要封闭,盖一层薄布垫,因为它的主食粉或干粉粪便少,不易污染笼底。还应该有一个更高的底环,以防止颗粒状的贝壳四处乱飞,防止鸟类糟蹋食物。为了传授技巧,或者做个“陷阱”,有人把雌性黄雀养在架子上,大多是直立的。

3、饲料及饲养方法黄雀在野外主要吃针叶树种子,所以在家喜欢吃紫苏、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的种子。刚钓上来的黄雀,可以用紫苏引诱,但不能长期喂食,否则容易超重。一般是小米、小米、稗草和少量紫苏混合而成。黄雀吃的时候经常挑紫苏吃,其他的籽都挑出来,造成浪费。最好喂混合粉。玉米、花生、紫苏(3: 1: 1)可磨成粉,加少量砂粒,常给叶菜(大白菜、菠菜、油菜、马齿苋)。此外,鸡蛋和小米也喂,但冬天需要喂一些油料作物的种子。

4.喂养黄雀是管理和训练笼中鸟最简单的方法。只要水量充足,新鲜,一周清洗笼子1-2次就够了。秋冬春三季经常晒黄雀,夏天把笼子挂在阴凉的地方。给叶菜,蜕皮时加点紫苏。黄雀羽毛变化快,“开叫”早,羽毛闪着银灰色,看起来非常漂亮。

北京对黄雀的鸣叫有严格的要求,讲究“三张大嘴”,即喜鹊、红、油葫芦。如果有其他鸟类的叫声,往往被认为是“杂嘴”,尤其是和平鸟、金翅雀、雀类和幼龄黑山雀的叫声。所以培养一只真正的“三嘴”黄雀是非常困难的。除了弄一只“麻鸟”,严格隔离,还要经常早起,钻进小笼子里,在灰喜鹊生活的树林里散步。途中藏在书包里,听到灰喜鹊叫就拿出来,打开笼子。需要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学会。让他们学会叫油葫芦嘴。一般都是家里养油葫芦。晚上油葫芦喜欢唱歌,就把黄雀放在灯下听。另外,养黄雀的人喜欢养一只红色的,这是为了教黄雀叫。

至于黄雀之术,无非是“叫远”、“敲钟”、“抽签”(过去算命先生常用)等简单动作,都是紫苏诱发的简单条件反射。黄鸟在人工繁殖中的繁殖问题应该引起爱鸟人士的广泛关注。人工饲养可以得到满意的“麻鸟”,不需要野外捕捉,也有利于保护自然种群。如果在国内已经繁育成功,就要先在大笼子里养几对。仔细观察,发现有亲密配对,放入繁殖笼,装上草窝,有可能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