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三佛介绍
它发掘于北魏晚期(516-534),是希亚三大石窟之一。俗称“天堂洞”,在王人禹的《玉堂闲话》中也被称为“天堂”。水平的矩形平顶洞穴的独特之处在于前壁的上部有三个敞开的窗户。整个洞穴有17尊雕像。主墙龛里的一佛二菩萨泥塑和左洞的一佛二菩萨石雕都是形神兼备的佳作。壁画保存面积约50平方米。主墙上部绘有涅槃图,右侧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生动,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142号窟:时间与北魏
发掘于北魏晚期(516-534),洞内塑有三世佛菩萨及弟子。在墙上,有佛、菩萨、天妃和他的支持者的雕像。它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洞穴之一。
第37窟:时间与隋朝
洞形:圆龛,前毁。雕像:佛龛里坐着一尊佛,右边威胁着一位菩萨。特点:主佛高2.10米,顶上低平螺旋髻,稍有破损,方圆脸,肩背架,方座,中间有半圆形莲花台,身型俊朗,神态安详。坐于佛像右侧,身高1.85米,高髻头戴中式髻冠,面部丰满,身材修长,双手合十胸前自然,体态优美,表情简洁传神,为隋代麦积山精品雕塑。
洞穴127
洞形:大型顶穴,横向呈长方形,顶高4.5米,四周高3.95米,宽8.60米,深5米。洞顶中央是一个水平的长方形藻井,四周有四个梯形的布帘。洞前壁、左壁、右壁均有浅龛,四壁及整个洞顶绘有壁画。雕像:主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左右壁浅龛内的坐佛被后人重新塑造,臃肿呆板。两边的菩萨(泥塑)本来是秀骨清象的类型,洞中间有一佛二菩萨,是宋代的塑像,明代重修。石雕佛像和二危菩萨是精美的石雕插图。坐佛高1.69米,略长髻脸,细眉薄唇,穿肩袍。右手举掌做无畏印,左手做许愿印。垂裙遮住大半个须弥,嘴角微微上翘,微微含笑,神情肃穆。两侧菩萨高1.22米,各高髻,穿僧枝、天衣、帛、长裙,仪容端庄典雅,皮肤细腻柔软。坐佛石雕的背光和光线与雕像是同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成浮雕美,与圆雕佛像和谐完整。祥光中央有一朵大的复瓣莲花,环绕着弯曲藤蔓分枝的莲花金银花,上部中间雕刻莲花化为佛像,左右是六个女艺人相向而飞,构成了祥光的外围装饰。逆光雕两个徒弟,两个飞天,两个供养人,相对静态的人物动态与祥光上的飞天形成对比,具有生动欢快的装饰趣味。左右壁龛里的坐佛是宋代重塑的,毫无生气。两侧泥塑高髻宝冠威逼菩萨,服饰华丽,神韵出众。笑脸的形成受到南朝文化的影响,是典型的骨清面秀。左边墙右边的菩萨安静谦和。左边,菩萨开朗活泼。她上身靠着,略显夸张地摆出一副毕恭毕敬的姿势,很有生活情趣。壁画:此窟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宏伟、最精美的壁画,也是保存最完整的,约99平方米,除三龛外全部壁画装饰。洞内佛座周围除明代重绘的约1.21平方米外,均为北魏原作,内容丰富,形式完善,多为精品。(1)主墙画巨幅,长2.20m,宽8.22m,略有破损。分别绘有释迦牟尼最后的教诲,涅槃之后,叶佳露出了双脚;八王分舍利,举塔供养的场面是整个洞窟的主题,气势磅礴,栩栩如生。②左壁上部的《维摩戒经》,长2.30米,宽4.48米,是我国佛教艺术史上常见的题材。但在北朝,内容如此详细、画幅如此巨大、佛经形式高度成熟的壁画并不多见。故事和人物主要是基于景的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和绘画技法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天女的造型与传世《洛神赋图》的临摹极为相似。情节组合巧妙,画法精湛,是早期改画中的佳作。③右上壁的西方净土变,长1.63m,宽4.55m,是我国石窟中现代最早(最大)、最完整的西方净土变。画面中虽然有脱皮、模糊现象,但人物、建筑、花草树木都清晰可辨。整个画面构图错落有致,线描如蚕吐丝,技法成熟。是一部具有早期特色的优秀作品。④前壁七佛十恶十善。前壁上部为七佛图,长1.47米,宽8.22米。七佛,即第七佛,由七排而坐的画面组成,两侧是菩萨、弟子、僧人。下部两侧画十恶十善,约14平米。大部分已经被烟熏黑了,有些还稍微清晰。墨书单上有十多个书名,可以区分出四个:“入地狱此生好”和“入地狱此生好”。“此人行十善,可得其益”和“罗汉迎时”,画面表达了惩恶劝善的思想,正如七佛所说,“一切恶行,一切善行,一切自净,都是佛。⑤佐佐木本生王子的故事挂在石窟顶部。第二个是梯形,左上底1.34m,下底3.80m,高1.48m,右上底1.05m,下底2.50m,高1.10m。据《贤愚经·摩诃萨禅感在虎口》记载,左丕画了一座大城,城内有宫城,城外有萨萨那。舍命喂虎后,二哥赶紧回来通知。城里的国王听到信、救援等场面,晕了过去。你放上一张大山的照片,悬崖下,猛虎凶猛,嗷嗷待哺。莎莎娜跳下悬崖时,国王闻讯率众赶到。两张图基本上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所有主要情节。由于剥离,散漫,看不到上塔的情景,画面中的故事内容与环境景物紧密结合,构图巧妙生动,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⑥石窟呈直形,是一个故事。使用长卷绘画,绘制大比例尺旅行地图。从左到右,有两次,第一次是飞奔,第二次已经慢慢停下,第三次有王者身份的下车,几个人站着等着。因为地图损毁太严重,内容不详。⑦洞顶前报,燕子生。在这个山洞前,用中国流传下来的长卷构图,给晏子本生图。分为右、中、左三段,贾谊王进山狩猎、狩猎、误死与盲父母之死、盲父母开悟等复杂而连续的场景生动自然,将人物情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既是一幅长篇故事画,也是一幅山水人物画。⑧帝释天石窟顶部天井,长1.32米,宽4.68米。帝释天骑着一辆有伞盖的龙车,车后旗帜飘扬,周围是无数飞舞的乘龙。在你的面前,有一个莲花台,被无数的女演员簇拥着。整个画面气势十足,飘带无数,浮云飘动。
第44窟:时间:西魏
洞穴形式:四角金字塔形屋顶洞穴,高2.25米,宽3.20米,深1.9米,洞身前部坍塌,只留下后面的雕像。塑像:主龛内坐一佛,龛外左右侍奉一菩萨,左右壁背面塑一弟子。特点:佛像高1.60m,水涡纹,高肉髻,内有僧枝,系于胸前,袈裟过肩,使座坠。发髻、胸前、礼服上都留有绘画的痕迹,遮盖佛座的吊服褶皱都是圆形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方园,中庸端庄典雅,俯视略显和蔼可亲,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壁龛外,菩萨高1.30米,头戴三缕发冠,过肩垂至手肘,上身赤裸,肩上披着披肩。侧墙上的弟子戴着项链,穿着裙子,身高1.07米,形象朴素。
123号窟:时间与西魏
洞形:平顶方形洞穴,顶高2.47米,宽2.45米,深2.35米。在其周围开凿一个高30厘米的矮坛基,左右壁开一个圆拱浅龛,左右龛前的坛基上做一个方形佛座。造像:主墙一佛二菩萨,左墙维摩诘,右墙文殊菩萨,内侧两弟子,外侧两侍者(男、女)。特点:石窟中的佛像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菩萨清秀苗条。维摩诘是这个石窟的主题,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在左右两面墙的方形祭坛上打个结,落下来,争着坐。莫畏戒变是魏晋以来北朝至隋唐时期最流行的佛教艺术题材之一,在绘画中也经常出现。文献中有东晋顾恺之在瓦罐寺为维摩诘画像的记载,有“明录示病,隐数言”的记载。此洞维摩诘高1.22米,小髻,身材苗条,像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形象,机智、冷静、安详,不同于通常在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的多病的老人。文殊菩萨身高1.20米,衣着华丽,表现出冷静无畏,潇洒自如的风度,天真烂漫,童趣十足,造型简单,适合少男少女。雕像身着民族服饰,着重刻画人物面部,同时以相对静态简洁的方式处理身体和动态,从而突出人物表情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美学家王朝文先生对这两尊雕像给予了高度评价。壁画:已经损坏,只剩下一点点。
洞穴165
位置:希亚中层的东端。时间:西秦时期或北魏初期,现存造像均为南宋。洞穴形状:长方形的开放壁龛。雕像:原来的雕像全毁了,只剩下佛像和背光。洞主壁有一尊弥勒佛菩萨像,内有僧枝,外披齐肩大褂,端坐发呆。左右各有一尊中年女供养人的塑像,高髻,鹅蛋脸。眉毛长且与鼻子相连,眼角上翘,嘴巴很小,穿着当时世俗的女装,穿着长领连衣裙,右腰扎着。长裙遮住脚趾,右手抬起,左手下垂。衣服的线条自然流畅,身材苗条,美丽动人,个性鲜明,是当时上流社会小姐们的真实写照。左墙上的菩萨,头顶方巾,额头发亮,上身赤裸,内穿斜领小袄,外穿开领长衫,双手交叠于腹前,掌心朝上,做观音像。右壁菩萨顶部扎高髻,脸型与左壁菩萨相同。左右壁上的菩萨,容貌端庄秀丽,举止优雅,皮肤细腻,自得其乐,温柔可亲,个性特征鲜明。这个山洞里有五尊大的宋雕塑,都不是彩绘的。形象的神韵和衣服的质感都是用泥来表现的,这是这尊石窟造像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宋雕塑的代表作。壁画:几乎没有画面,只有三个身体背光着蓝绿色的火焰图案。此外,在左侧菩萨背景灯的上方还能隐约看到几首绘好的艺伎乐。碑文:在左侧壁上菩萨右侧的佛光里,有一行用墨汁镌刻在宋代后编的泥盖上的字:陈四月初八……”。
洞穴5
俗称“牛二堂”。位置:位于东崖西侧最高点,上七佛阁左侧。时代:隋、唐初、宋、明重建。窑洞形制:仿木而建的崖亭式窑洞,前有洞廊,后有两个窑洞。它是一个“三式佛”洞穴,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圆顶。雕像:在洞中雕刻一尊佛、两个弟子和四个菩萨。虽经后人重修,但仍保持了唐末至唐初的雕塑风格。在洞外两侧,有一个大的圆形拱形龛,每个龛由一个佛和两个菩萨组成。花萝菩萨头顶高冠,面容端庄美丽,半裸的胸部,裸露的手臂和丰满的皮肤。但是体态和服饰都不一样,身材微曲,婀娜多姿。后人形象地把唐代的菩萨称为宫中人偶,具有“丰满圆润”的艺术风格。龛外右侧雕有天王像,身披铠甲,双目圆睁,神态凝重。仰躺着的小牛昂着头,膝盖弯曲,挣扎着要爬起来,姿势极其生动。这就是玉堂八卦中所谓的“金蹄银角”。因此,该洞又被称为“牛二塘”。关于小牛的民间传说也很感人。相传这个牛二堂天王应该是站在他脚下的莲花台上。然而,躺在石窟画廊里一动不动的小牛是一头神奇的牛。它非常强大。如果它怒吼,天塌地陷,山塌地陷,往往会给众生带来无尽的灾难。小牛的这种天性引起了天王的注意和警惕。有一天,天王发现小牛伸长脖子抖了四下才起来活动。天王害怕小牛的举动会给众生带来巨大的灾难,跳下来救山,双脚牢牢踩在小牛背上,小牛几经挣扎也没能跳起来,避免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灾难。时至今日,天王仍在踩着这头神奇的牛,似乎还不忘保护人们的安全。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希望和祈祷。壁画:龛内壁画除龛外右上侧绘有“西净土变”为初唐之作外,其余均为明代重绘,并有数十位女主顾、侍女,颈上穿着窄袖长裙。此外,在一个平棋的右侧,中间画了一匹马,四周飞云飘雨,以五彩莲花、佛珠为衬托,可能是太子过城的标志性作品,色彩鲜艳,形象生动,也是初唐的代表作品之一。碑文:中间龛拱两侧分别为:明嘉靖桂海(公元1563)、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熙宁八年(公元1075)和崇宁五年(公元165438+)
洞穴4
去七佛阁,又名散花楼。位置:位于东崖三佛之上最高处,离地约70米,是麦基最大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石窟。时代:北周、唐朝、宋朝、明朝、重建。洞形:洞顶为单檐殿,七长廓,前有八柱,七方洞顶四边并排。洞穴高15m,宽31.7m,深13m。因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大地震,前廊六根柱子和顶平地基倒塌,只剩下两边的石柱。雕像:洞内原有的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雕像,在唐宋元明时期不断修复,雕像已非原貌。壁龛的外部浮雕帘饰有火焰图案、珍珠、鳞片网花和流苏。非常华丽壮观。龛间有石胎和泥塑。《天龙八部》有天、龙、夜叉等邪灵形象。而苏颂,两个身高4.2米的金刚力士,都是金刚力士的杰作,骨骼强健,肌肉突出,造型夸张,但两人都极为威猛,气势磅礴,雕刻技艺高超。洞穴上方的悬崖上,有五组瘦骨嶙峋的塑料乐师在空中飞翔,都是北周时期的原创作品。每组飞行四体、面部、四肢等肌肉露出部分浮雕,其余为服装线条、裙子和披肩等彩绘。有些人在演奏乐器,有些人则拿着供品跳舞,在鲜花和祥云的虚空中自由飞翔。巧妙独特的表现形式,不仅轻盈优美,增加了人物的动感,也体现了作者出众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当这个洞穴建成时,著名作家庚欣被邀请为它题字。这个洞穴俗称散花屋。据说这是因为这里的花比较散,佛会给你带来好运和祝福。当我们爬上七佛阁的前廊,靠在栏杆上,向空中撒下五颜六色的纸片,你会看到美丽的纸片打着旋,缓缓落下。神奇的是,一瞬间,这些纸片又争先恐后地向上飞去,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才慢慢地向下扩散。这一奇观,民间流传的美丽传说,十分耐人寻味。故事讲的是七佛阅览室的七尊大佛。佛阁建成后,佛陀应邀在此讲学,与会者聚集在七佛阁下。在七佛阁修行的二十八个飞天造像看到这一盛况,都非常激动。为了鉴别出席者是否诚心信佛,她从空中向地上众生撒花。如果他们是真诚的,落下的雨会飞向天空;如果花瓣落在某人肩上,说明他的风俗未破,红尘未破。结果散落的飞花在空中飞了很久,一朵也没有落下,证明所有来听法的僧人都是真心敬佛的。时至今日,游客们不时向太空中扔纸片,他们欣喜地看着上升的纸片在空中飞舞。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七佛阁为“散花楼”。壁画:七佛龛的壁画都是明末清初重绘的。只有壁龛外侧的大型“瘦骨嶙峋”飞行群画和前廊平棋上残留的四幅佛教故事画是北周时期的原创作品,颇具特色。天空中飞舞着五件“瘦肉雕塑”,约30平方米。每一件都是飞行的四体。它的面部和身体部位都是由一层薄薄的优质细泥制成的。其他的如衣服、飘带、摆件以及周围的浮云、花卉等,都是用彩色绘制的,生动、立体、美观。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尤其是在四大佛教故事中。尤其是那匹慢吞吞的红马——维沙·肖伟,他的身形和神韵被画出来,每当人们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时,都有不同的走向和趋势,因为当时的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并恰当地考虑了人们仰视的错觉关系。说明中国古代画家已经掌握了透视原理和高超的技巧。碑文:在第四窟西侧的柱下部,有一浅浅的碑文,三行十六字:“方泥瓦匠识法,赵火开三龛,赵松铎”。此外,在第二龛主佛两侧较低的壁画中,有两处元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重妆造像的铭文。前廊左侧用墨汁和藏文书写的天王六字真言,是唐代以前的古藏文碑文。在每一个壁龛里,还有明末清初浓妆壁龛壁画的誓词和题字,以及柱廊内外宋、明、清三朝官员和香客的题字。
洞穴121
方位:西崖上层西端。时间:北魏晚期,宋重修。洞穴形状:一个平面方形洞穴,上面有一个沉箱。洞的前、左、右四壁开有尖拱;洞穴高2.55米,宽2.36米,深2.15米。雕像:三个龛里各有一尊佛像。在主龛里,左右两侧的墙壁和中间的门用两个力士塑造。佛像上半身在宋代被重塑,下半身的裙摆在坐位前三瓣下垂,跌跌撞撞地走在方形的平台上,弟子们穿着长袍裙子。左弟子塔螺髻。菩萨穿袍。菩萨与弟子关系密切,面带微笑,双手抱胸,拍手相庆,仿佛在窃窃私语,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一对兄妹,充满青春活力和动人的情感,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力士的头像是宋代重建的。左立世上身赤裸,着一条裙子,披着一条圆形交叉在腹部的披肩,左手拿着一根钻石杆,右手拿着一根防风带站着,而右立世穿着一件宽袖大衣和一条长裙,双手垂下站着,穿着防护甲,刚强勇猛,有一种威严肃然的气概。该洞是北魏沿线重要的代表性洞穴之一。壁画:逆光和光画的佛和菩萨。藻井的壁画大部分都剥落了,都被熏黑了,只漂浮在空中,隐约可见。题词: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