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后妈祖信仰传播的主要历史条件

以林衡道《寺庙全集》为基础,参考其他资料,进行统计。1.清代台湾地区妈祖信仰的迅速发展,与清廷鼓励其传播的政策不无关系。台南大天后宫是当时官方仪式的中心寺庙。清廷由皇帝和寺庙官员给寺庙题匾,台南知府主持仪式,这增强了妈祖庙的权威,并有助于其传播影响。清廷的这种意图,从寺庙的参观人数就可以判断出来。从康熙六十年(1721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寺内得到雍正、咸丰、光绪三位皇帝的牌位,以及总督、总兵、知府、知县、钦差大臣对妈祖庙灵性和功德的褒奖45块牌位。纵观清代妈祖信仰的发展,其最大的特点是清廷统一台湾省,维护台湾省的统治,闽粤民众迁台探省,成为其传播的主要历史条件。因此,闽南、粤东等台湾省垦荒人的故乡和台湾省的妈祖信仰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上述历史条件下,妈祖信仰被清廷统治者所利用,极大地增强了妈祖神性在宫廷事务中的力量,被统治者用来镇压民众起义和“剿乱”。

第二,清朝被推翻后,妈祖信仰促进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支持也减少了。解放前三十七年,在中国大陆,虽然妈祖信仰在一些地方也得到地方官的支持,但基本上是由汉族民间士绅和商人主导,集资或摊派费用举办大型节日或修建或修缮寺庙,基本处于自发发展阶段。在这一自发发展阶段,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妈祖信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对妈祖的信仰已经摆脱了官方对称呼的使用,扎根于基层,趋于大众化。因为社会科学知识的提高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一般是大船大船漂洋过海的旅客,大货船运输货物的船主和货主,对妈祖的依赖减弱了。这些与海上交通有关的人,不一定非要像过去那样,先拜妈祖才上船航行。对妈祖依赖性强的主要是船家、船主、船工、渔民。他们视妈祖为职业保护者,对她有很深的信仰,所以不敢怠慢祭祀。其次,随着出国谋生的人增多,妈祖信仰传播到全国各地。之所以流传到国外,一部分原因是外国人携带的妈祖之神或香火供奉在华侨体内,还有一部分中国医生在家乡非常信仰妈祖,所以同乡会为了满足华侨信仰的要求,在华侨体内修建寺庙祭祀。通过华侨向国外传播妈祖信仰,这个国家有妈祖庙的国家;日本、美国或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由于日本与中国的早期接触,它传播到日本九州的五岛、平户、长崎和萨摩半岛南部,后来又传播到日本东部的米托市,成为日本人的信仰。在神户、长崎等海外华人多的地方,有妈祖庙,米托的妈祖被沐浴成日本神道教神,供奉在神社里。日本中部城市岐阜,位于远离大海的内陆,也有妈祖堂。1969年妈祖生日,派专人到台湾省北港迎接妈祖到天宫。再比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只要有兴安会馆或者神仙聚居地,就一定有天后宫。马来西亚兴安会总会下辖27个地方兴安会,每个有会所的地方都有一个天后宫。“天后宫最丰富的历史人物是马六甲的青云阁和宝山阁,以及登嘉楼和安宫的总和。槟城的观音阁(广福宫)、邢家坡的天福宫、琼州殿、宁阳殿等。巴西是近年来台湾省华侨人数剧增的地方。因此,妈祖信仰也在圣保罗流传开来。1970年,台湾省北港华侨到天宫祭拜忙神。

1949牛果大陆解放后,妈祖信仰和所有民间宗教信仰一样,出现了衰落的趋势,这主要是由社会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引起的。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和政治压迫,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政府的帮助和群众自己的互助下,求神帮忙的紧迫感降低了。另一方面,利用宗教迷信谋取私利的行为被禁止了,那些崇尚上帝或带头集资建庙、办节的人都支持了。再加上群众受到了无神论教育的影响,所以汉族民间宗教都趋于衰落,妈祖信仰也不例外。但文革前保留了很多寺庙,是各地妈祖信仰的中心寺庙。进香人数虽大减,但香火未断,如湄洲岛的两座天后宫和莆田市的文峰宫,晋江县东石的天后宫,厦门的福海宫。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妈祖庙都被摧毁,或寺庙被摧毁,或雕像被摧毁,香火被切断。湄洲岛的妈祖庙被拆除,砖块和木材被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后,许多妈祖庙在其追随者的支持下得以恢复。比如厦门的福海宫已经整修一新,现在庙里香火鼎盛;东施的天后宫,补漆后焕然一新;湄洲岛的妈祖庙已在原址重建,并建成了主馆,其他附属建筑正在逐步恢复。贤良岗祠堂的建设也已完成,南宋的妈祖木雕像经过整修后,已经拿出来供奉。此外,莆田市文峰宫的妈祖也在附近的东山找到了新地址,香火相当旺。在莆仙和闽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许多新的小庙。1985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诞生的1025周年纪念日。湄洲岛祖庙祭奠仪式盛况空前,参与人数超过10万,包括台湾省内和海外的信众。第三,从1895到现在,无论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妈祖信仰在台湾省的民众中一直兴盛。这种状态从台湾省妈祖电话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以看出来。据台湾省总督府统计,1934年底,台湾有335个妈祖庙,不到40年增加了约100人。这说明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省民间的妈祖信仰处于日益兴盛的状态。1945日军投降,国民党当局接管台湾省后,妈祖庙的数量继续增加。根据1964年进行的寺庙调查统计,台湾共有384个妈祖庙,30年间增加了49个,最近20年增加了100多个,达到500个左右。“从台湾省至今仍有500多座供奉天上圣母妈祖的寺庙,可见其在汉族民间信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台湾省文委会近年出版的《台湾省神的起源》一书,“目前台湾省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庙宇有500多座,以台南县最多,占64座,高雄县次之,占60座,现在屏东费、台中县各占49座,云林县48座,彰化县42座”。从上面可以看出,妈祖信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处于日益兴盛的状态。在台湾省的现代社会,妈祖信仰能够在其全盛时期得以维持,既是社会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迫使人们求神的普遍原因,也是妈祖神功适应社会状况变化,从海上守护神转变为社会各界和普通家庭都能向其求福消灾的万能神的重要原因。当然,在今天的妈祖信徒中,妈祖在海上的灵验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也相信妈祖的神奇和灵性是无边的,只要诚心供奉祭品,就会有求必应。这从每年来北港进香的数百万人就可以看出。这些香客中,水上工人很少,大部分是工人、农民、商人。他们参拜的目的是祈求妈祖保佑家人平安,疾病痊愈或寻求子女和财富。再如大甲镇,每年农历三月组织数万人的集体香火团,送镇兰宫妈祖到北港天宫祭祖。但是,小镇不在海边,是蓝草的原产地。居民以编织为主,以各种求福消灾的要求为妈祖的项目祈福。这一事实说明,在人们的心目中,妈祖具有在广泛领域内满足朝拜者各种祈福的精神能力,因此能够维持大量的信众。台湾妈祖民间信仰的兴盛,不仅表现在寺庙数量的增加,还表现在日益精美的寺庙建筑和隆重的仪式上。国民党政权接管台湾省后,原有的妈祖庙大部分进行了翻新、改建或扩建,有的妈祖庙也越来越华丽,出现了一些新的颇具规模的寺庙。台湾各地街头“迎妈祖”仪式的延续,以及前往几大妈祖庙进香的老习惯,对维护和发展妈祖信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台湾500多个妈祖庙中,妈祖庙的几个妈祖被认为特别有效和权威,如台北的关帝庙、彰化县鹿港镇的天后宫、云林县滨港镇的朝天宫、台南市开基的天后宫等。其中,北港朝天宫是台湾妈祖信众的中心,上面提到的其他寺庙是周边地区信众的拜神中心。例如,北部地区的妈祖信徒通常在他们居住的妈祖庙烧香献祭,但他们什么也不祈求。或者为了表示自己对妈祖信仰更虔诚,更有把握得到保护,北方地区的信众会一年或几年去一次关帝庙进香,有可能的话最好去北港朝拜天宫。因此,上述各中心寺庙每年都有数十万、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香客。此外,在台湾省有许多妈祖庙的妈祖,是一些主要的妈祖庙化身。因为被认为极有灵性,所以成了二层殿,从这座宫殿分出九座殿来。这种庙会关系和节日时的迎客习俗,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这里就写出大甲镇兰公妈祖,去北港天宫祭祖的盛况。据此,大家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有多大。大甲妈祖每年去北港祭祖,至今已有百余年。第一次在1980,他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25: 00开始开车。朝圣队伍总计5万多人,绵延数公里,5000多人全程徒步陪同。还有200多辆旅游巴士、300多辆小汽车、400多辆自行车辆和300多辆摩托车行进。大甲到滨行单程三天三夜,来回八天八夜,包括北港的“烧香”祭祖仪式。信徒们要穿过十多个城镇,沿途参观30多座寺庙。当他们的脚和腿酸痛或脚底磨破或起泡时,他们就到神域要求“炉丹”(香灰)用开水送服或擦在受伤部位,然后继续。神域所经之处,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家家备好香果,点上香烛,守候在门前。当申瑜到达时,他们跪拜在地,燃烧金纸来欢迎他。第四天,到达北港后,他会在寺庙稍作停留,请取出妈祖像供奉在书桌上,等到午夜时分进行“切香”仪式。因为北港镇人口突然增加了5万人,大街小巷的庙堂内外、回廊下都有人在睡觉。当香火被切断时,成千上万的信徒跪在寺庙前和街道上。随着诵经声和寺庙司仪的指示,每个人都向寺庙磕头。信众献上的金纸堆在庙前,用汽车运到河边焚烧。这一整天,舞狮、龙阵、骑马、八将、踩高跷、武术表演等庆祝活动不断。香客们忙着供品,添香油,求香灰。所谓“烧香”或借此仪式获得圣灵的无尽延续,具体方法是将大师念过的经书、疏文、金纸在“万年香炉”即所谓“头炉”中焚烧,然后将炉中余烬铲入大甲的“神火鼓”中,再将大甲妈祖的两尊神像放入圣案中供奉,以及旗、符组装捆绑。神宇归来,北港沿街店铺放鞭炮送别大家妈祖,免费为香客准备茶水和食物。对于大甲妈祖的祖先来说,签乡一带还有一种迷信,认为“大甲妈”进香时会伴有雨水,在春耕时带来“及时雨”,所以被称为“雨妈”。北港天宫进香每年都会接待很多像大甲镇这样的进香,尤其是农历3月23日妈祖生日前后。妈祖信仰的繁荣也在各地“迎妈祖”仪式的盛况中凸显。这种节日在台湾省各地历史悠久,每年都定期举行。届时,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一个“祭祀仪式”,为从外地赶来看热闹的亲朋好友举行丰盛的酒席。“迎妈祖”节期间,除了要用轿子抬着当地的妈祖宫像出街,还要迎接天宫的妈祖像和香港妈祖庙所属的妈祖像一起坐在各自的轿子里游泳。为满足北港朝天宫邀请妈祖游街的要求,寺内供奉有十余尊妈祖神像,包括“二母”、“二母”、“三母”、“三母”、“四母”、“五母”、“六母”、“塔郊母”。“迎妈祖”节期间,中西乐队、服饰队、花车、旗队等游行队伍长达数公里,街道两旁都是围观的人群。这种盛况,除了台湾省,很少见。

妈祖作为海洋的守护神,是超阶级的信仰对象。无论是船主、货主、船夫、渔夫还是任何身份的乘客,都可以为她祈祷保佑航行安全。然而,在妈祖信仰的长期发展中,妈祖的神性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的影响,卡尔的加持产生了各种条件,这些条件在神人关系中反映了社会关系。据宋代以来记载的妈祖灵异反应传说,妈祖在官民对抗中一直袒护统治阶级,而被妈祖惩罚的都是所谓的“海盗”、“小偷”、“闹事者”。在这一点上,清楚地表明了妈祖神性的阶级性。在台湾省的妈祖信仰中,妈祖更多表现出维护统治阶级神性的迹象,这是当时台湾省局势不稳,迫使统治阶级使用妈祖信仰所致。

到了清朝,航海时祈求妈祖平安已经成为一种牢固的社会信仰,所以海上来往船只多的地方,妈祖信仰最为兴盛。清代212年间,闽台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台湾省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都变得频繁起来。官方上,台湾省地方政府受福建管辖约200年,官方往来频繁。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大陆派来的,他们的轮换都要经过福建穿过台湾省海峡。除了在台湾省暴动时派出援军,平时驻台部队的轮换和军需物资的供应,使得闽台交流非常繁忙。清代往来台湾省海峡的两岸民众最多,这从台湾省汉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就可以看出来。清初台湾省汉族人口约20万,至清末已达290万,其中87%为福建人,其中80%为闽南张泉人,13%为广东潮汕嘉应人。这个数字表明,在清朝,数百万人往返于台湾海峡两岸,以收回台湾省。此外,由于台湾省的逐步发展,台湾省与大陆的贸易也有所发展。台湾省的大米、糖大量出口大陆,大陆的瓷器、纺织品、杂货供应台湾省,都要冒穿越台湾省海峡的风险。上述社会历史条件造成了清代妈祖信仰的广泛发展,主要集中在闽南、粤东北和台湾省,而长江以北地区的传播面积并没有扩大,寺庙数量也没有增加多少。除了上述一般的历史条件外,当时穿越台湾省海峡的不安全的航海手段和人为的过台困难也是促进这些地区妈祖信仰发展的因素。当时过台湾的船都比较小,台湾省海峡风大,有几次颠簸,所以经常发生船难。因此,穿越台湾和种植植物的人不得不祈祷妈祖平安,他们的家人不得不祈祷妈祖的亲属在人们外出后到达目的地。清廷的禁渡台令和一些用船杀人换钱的人的出现,也增加了渡台的风险。这些自然条件和人为危险造成的个人无奈,迫使台湾各地的垦荒人更加依赖幻想中妈祖神力的保护。以上历史条件造成的种种因素,使妈祖成为家乡人民必须真心信仰的神。因此,这一时期,在闽南的县镇和沿海的大集镇以及粤东北的潮汕、海丰、揭阳等地,都修建了许多妈祖庙,其中与台湾相对的港口妈祖庙香火尤为旺盛。厦门是台湾省的主要港口,因此有许多妈祖庙。据周凯编纂的《厦门志》记载,厦门供奉妈祖的庙宇多达32座,其中绝大部分是一庙供奉吴真人。供奉妈祖的庙宇有西门外的朝天宫、东澳社的妈祖宫、厦门港的福建海宫、草子■海边的龙泉宫、大担山后的前原宫、辽子后海的袁超宫、鼓浪屿等。

清代也是台湾省妈祖信仰大发展的时期。康熙统一台湾省之前,台湾省有十个妈祖庙。即台南市开基天后宫祖庙、鹿门圣母院、龚贤天后宫、台南县五星巷龙超宫、水政陈庇护宫、西岗村清安宫、嘉义县东石港宫、新港奉天宫、高雄县竹东天后宫、彰化县鲁抗天后宫。上述妈祖庙的分布反映了台湾南部沿海平原是郑成功和郑经统治时期开发的地区。如果按当时大陆移民台湾的20万人估算,也就是平均2万人有一个妈祖庙,但在那里等候的妈祖庙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小庙。清廷统治台湾省后,由于前述历史因素,妈祖庙有较大增加,新建建筑222座,其分布如下:

郑时期在台湾修建的寺庙数量为1683座至清末。基隆市建庙数02台北市、台北县0(市5、县12) 17宜兰县07桃园县03新竹县、新竹市04台中县、台中市029(市4县25)南投县013彰化县120云林县015嘉义县214台南

以林衡道《寺庙全集》为基础,参考其他资料,进行统计。

(不包括郑治台前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到清朝末年,台湾省所有县市都有妈祖庙,只有花莲县因缺少大量汉人而没有妈祖庙。就连开发很晚、汉族人口很少的台东县,也有两个妈祖庙,台南市42个,台中县和台中市各29个。在密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平均约12000人拥有一个妈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