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哪些比较有灵性的道观和寺庙?急!~~

崇山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南路黄庙巷的崇山寺,虽然没有太原晋祠那么引人注目,但在历史的进程中却有着自己辉煌的一页。

崇山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白马寺,后改名延寿寺和山宗寺,后改名新寺。据记载,那是因为崇山寺是在原来老庙的基础上重建的。新崇善寺的名称从14世纪初一直沿用到20世纪的民国,已有数百年。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史病死。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晋王朱(木岗),是马一手带大的。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朱刚请求批准建造崇山寺。崇山寺的修建,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历时八年。崇山寺当年的壮丽景色,从一幅完整的崇山寺图中可见一斑,至今仍保存在寺内。

明代的崇山寺完全按照标准的宫殿式建筑格式建造。中轴线上的金刚、天王、大雄、毗卢、大悲、金陵等大殿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在每个正殿的左右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系列小院落。它们不仅是对称的,而且是均匀的。这种格局很像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正殿和六宫的布局。从这张图可以想象占地245亩的崇山寺是多么的雄伟壮丽。在当时,崇山寺不仅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其他寺庙所不具备的条件,即它不仅是一座寺庙,还是朱家朝的祠堂。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大殿,金陵殿,是没有宝座的祠堂。这在中国的佛寺建设中并不多见。崇山寺既是佛寺,又是皇家祠堂,因此享有比其他寺庙更多的香火。在这种背景下,它度过了它的蓬勃繁荣时期。

我们现在看到的崇山寺只有原来寺庙的十分之几,也只是六大大殿之一——大悲殿。崇山寺的其他宏伟建筑,都在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幸免于毁的大悲殿,明成化、清嘉庆年间有过修缮,但都是小修小补,小到梁架,大到小门窗,明代刚修时基本还是原样。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大悲殿占地仅900平方米,仅为原崇山寺的十分之几,却保存了崇山寺的精华和无价之宝。

藏经是它的第一宝藏。这里保存的佛经数量之多,版本之善本,全国罕见。中国木刻印刷史上有珍贵的早期版本——北宋的《崇宁万寿集》和南宋的《寨沙集》。崇宁万寿仓,又名孤山大仓,耗时33年雕琢而成。最初的雕版印刷版本包含564封信和5800多册。只剩下17卷18页了。《沙藏》刻于南宋少定四年(公元1231),完成于元英宗二年(公元1323)。经过一百年的雕刻,岩石沙洞包含了591封信和6362卷。有562封信,4846卷。此外,民间收藏的元版藏经即《清元元年(公元1312)》和《普宁藏》共505封、4257卷,比原作少81封、2068卷。

除上述版本外,还有多种藏经是以后从其他寺院或地方搬来的,如太原中十万元搬来的明版藏经《南藏》和大同搬来的《北藏》,以及上世纪70年代从日本清出的藏经影印本,又称《甘珠尔》。此外,还有其他各具特色的石雕,如金刚经拓片、金字华严经、火焰杯和刺血华严经。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各具特色的藏经,让崇山寺在佛教寺院中占据了重要席位。

崇山寺的第二件宝物是那两套壁画。在没有摄影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是让历史名画流传后世的唯一手段。今天我们能看到大雄宝殿两廊上的画风,应该感谢祖先们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临摹本。这两套画,一套是《释迦牟尼的佛》,描绘的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福童图五十三》,描绘了福童访佛的故事。这两套复制品,虽历经500余年,却依然光亮如初,被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能让我们享受美,还能为我们研究中国绘画史等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崇善寺的第三件宝物是位于大悲殿正面的三尊泥塑和镀金菩萨。这三尊佛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塑造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中间是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左边是普贤像;右边是文殊菩萨像,千手万碗。三尊雕像均高约八米,身材优美,面容慈祥,仪容优雅,给人一种可亲可敬的感觉。这三尊佛像造型独特,雕刻精美,真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崇山寺的文物很有特色,很珍贵。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今,崇善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来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