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管理行业的历史?

中国和香港的专业物业管理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港英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推出“十年房屋计划”,投入大量资源兴建公屋。然而,大多数市民仍然以木屋为家。这些木质区域在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都不理想,更谈不上专业管理。当时,大多数职业房屋经理都在房屋署工作。除了少数大型私人屋外,只有看更(俗称“看更”)负责保安,甚至清洁。回想当初刚入行的时候,市民的生活条件并不高,有个“表”就挺高尚了。绝大多数公民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相当欠缺和狭隘的,所谓的管理也仅限于公共场所的安保和一般的维护清洁。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香港人口激增。当时,* * *主要监控市政环境卫生,如街道清扫、灭鼠、“夜香”(即上门收粪)等公共卫生服务,而一般的治安则由警察负责,而一些商户和私人物业的居民只能自费聘请“更联”或押运机构作为民间防身。其他普通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只能自救。这期间根本没有物业管理。直到1948中国香港房屋协会成立之前,这个非营利组织主要是为有需要的人解决住房问题。即便如此,* * *在政策和行政上仍未能解决当时迅速增长的人口的住房问题。1953平安夜,石硖尾寮屋发生火灾,5万多人无家可归。* * *决定建一栋七层出租楼安置灾民。自1954石硖尾第一个公屋建成后,房屋管理从英国传入中国和香港。随着廉租房的相继落成,房屋署的职责不单止是为合资格人士编配公屋和收取租金,还包括管理屋。直至1973年,房委会根据《房屋条例》重组,统筹房屋及安置事务,屋管理被确立为主要项目之一。作为房屋委员会的执行部门,房屋署负责根据法例、契约及政策实施屋管理。除了公屋和寮屋,五、六十年代兴建的私人楼宇也为市民提供房屋,但当时并没有专业的物业管理。于是,私人物业普遍出现“多次转租”、“前铺位后住”或搭建阁楼、天台搭建物的现象,居民只能自行解决治安、卫生、维修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物业管理的需求。六十年代后期,美孚新村等大型私人住宅村相继落成。开发商成立规模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系统化的保安、保洁、维修、管理服务,并与业主签订公契,作为私人物业管理的动力来源。但除了一些大型的屋苑,其他一些一般的私人多层物业,只在楼门口有看守员,收取的管理费用来支付清洁和简单的维修。普通居民对物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专业物业管理在私人物业中并不普遍。到了七八十年代,中港两地人口剧增,港英的“十年房屋计划”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房屋的需求。在这种巨大的商机下,一些开发商也积极投资房地产,中大型私人房地产开发项目层出不穷。* * *一方面,我们乐见私人资金投入房地产市场,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担心缺乏管理的私人物业往往会引发严重问题。有鉴于此,* * *要求开发商在批地时承诺未来的管理,从而催生了私人物业管理的特殊性。另一方面,* * *亦在1970制定了《多层建筑物(业主立案法团)条例》(第344章),鼓励居民成立自己的法定组织管理自己的物业。

此后,公众对专业物业管理的了解和要求不断增加,专业物业管理在私人物业的市场发展中迈出了一大步。除了上述措施,* * *还加强了立法,以规范私有财产的安全。例如新建楼宇必须符合《建筑物条例》、《消防条例》、供水供电等要求,旧物业会跟进监管。此时,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专业物业管理已经初具规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和认可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有关大厦公契内容的法例和指引亦不断修订,例如规管保安人员和保安公司的《保安及护服务条例》,以及私家路上的泊车规例。除了强制性法例外,政府亦鼓励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透过多项措施,例如楼宇安全贷款计划,改善楼宇的维修和安全。,民政事务总署已协助业主成立业主立案法团,并成立「地区大厦管理联络小组」及「大厦管理资源中心」进行谘询,从而建立物业管理的专业精神。在教育发展方面,* * *更在大专院校开设兼读课程,让私人物业管理从业员进修及取得专业资格。2000年,房屋经理注册管理局成立,使专业物业管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另一方面,香港的私人物业管理公司早在1990就成立了中国香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为行业的自律和不断完善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充当了私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桥梁,确保业主自治和专业管理相辅相成。

参考:中港物业管理的发展——访中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会长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