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本质

事业的成功需要沟通和合作。交流与合作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主流创作方式之一,也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合作学习方式被引入课堂,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热情地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和冷静理性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常见的问题有:1,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合作的意向和倾向,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形式化。2.教师准备不足,采取小组学习策略,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课堂秩序混乱。3.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尖子生在小组内处于主导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视的地位。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没有思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浪费了教学时间,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纵观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个形式。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有价值、有效果的活动?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学理论,我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和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学习,以小组成员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因此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

它有以下主要特点:

1.小组合作学习是基本的活动形式。

班里的学生根据他们在学业水平、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性别甚至社会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被分组为若干个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小组成员学习讨论,为每个成员创造平等的参与机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团队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关键。在线教育论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不仅要努力实现个人目标,还要帮助小组伙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团队成员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冲击和智慧火花的产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以团体的表现为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教学体系中的个体竞争变为群体竞争,每个人在群体中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习群体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合作精神。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模式是:情境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诱导评价。

情境诱导:通过恰当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欲望,引导学生以较高的学习热情加入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在明确学习目的后,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开展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讨论并逐步解决学习问题。

交流反馈: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小组的学习情况,了解各组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对存在的疑难杂症提出集体研究。根据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比较辩论,检查修改,自觉弥补缺点和不足。

归纳评价:教师根据合作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补充,帮助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第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在按照上述基本模式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以下组织策略,以有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的分组和合理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和小组学习功能发挥的前提。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公平竞争。教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差异合理分工,或者合作小组成员可以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和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也要选好组长。小组长是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择一篇好的作文,直接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我们可以通过自荐和组内投票的方式选择组长,并向组长宣布职责和相关要求。

2.精心设计和有效讨论。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在每节课前做大量的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环境氛围、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进行系统设计。,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为了避免讨论变成尖子生的个人表演,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比如在讨论之前,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分别表达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个成员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大家各抒己见,可以互相提问,互相讨论。这种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充分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

3.及时指导和参与监管。

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永远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昂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在遇到困难和意外的混乱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师要及时诊断和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面”,控制“过热场面”,让全体队员都“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小组的学习和讨论,随时掌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和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的探索走向更深的层次。

4、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及时的反馈、评价和鼓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导向和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各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吸收他人的长处,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的反馈进一步内化自己的知识,总结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他们提高小组合作活动水平,应加强激励性评价。评价小组活动(1)时,可以结合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相互促进。(2)将合作小组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以合作学习小组为重点,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3)可以对小组活动的顺序、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学习过程以及小组的效果进行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评选出最好的小组,或者以“小组发言人”的形式鼓励全体成员主动承担责任,这样在小组中就会有互动、互助、互勉、共进,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对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抓住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