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庙的杏坛能体现孔子的精神?
杏坛是一座结构宏伟、工艺精湛、形象优美的亭子,位于夫子庙主体布局的中心。严格来说,在模仿南北中轴线上皇宫制度的金九大院众多的殿、阁、厅中,杏坛是最能从根本上体现孔子成就和内在精神的一座。
虽然历代帝王将相在孔子身上叠加了很多吓人的头衔,比如大成、至圣、先师等等。,崇拜就像对待神灵,宗教信仰就像皈依领袖。在孔庙的大成殿里,他的雕像也是头戴皇冠,身穿黄袍,看起来像个皇帝,但孔子的一生是孤独的,坎坷的,到处碰壁。他的历史贡献和伟大遗产在于他是一位始终如一地坚守其社会人生理想——“道”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代表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智慧,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历久弥新。这是中国人和外国人从古至今尊重、敬仰、崇拜孔子的主要原因。
在所有祭祀孔子的建筑中,杏坛是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教而不厌的身份和形象的最好象征。孔子晚年在家乡办了一所学校。当时不一定有后来的学校,也就是特定的教学设置。他的教学和教育大多是在日常活动中进行的,可想而知会有多热闹。《论语》中有很多章节记录了他们老师和学生的发言和提问。那时候孔子住处附近可能已经有杏林了,杏林的土台成为他们师生经常读书、讨论或玩耍的地方。杏坛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庄子·渔父》一文中,讲的是有道家观点的渔父给孔子上了一课。本来是庄子后学编的寓言故事。正文以布道开始:
孔子游于帘林,坐于杏坛。弟子读书,孔子弹弦歌鼓。
曲阜孔庙的杏坛,自然是后人对孔子的一种纪念仪式。早在汉唐时期,杏坛就是夫子庙的正殿。宋乾兴元年,扩建了庙制。庙迁走后,用旧地基做成砖坛,四周种上杏树,称为杏坛。晋代时,祭坛上建有亭子。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改建为重檐跨脊亭,四面环山。桥台有石柱、沉箱、拱门,雕琢彩绘,十分精细,显得庄重典雅,为亭阁建筑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