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背景是什么?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着相同的背景: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生活在中国和希腊。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中国,恰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衰落时期。虽然处于不同的时期和国家,但他们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政治混乱,王权衰落,诸侯繁盛,阶级之间剧变,表现为礼崩乐坏。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传统的社会规范已经对人失去了约束力。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雅典,奴隶主导的民主已经陷入深深的危机。雅典依靠民主强大繁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到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民主已经走得太远,演变成一种极端的民主。甚至发展成抽签选举官员和陪审团成员的方法,把城邦留给偶然抽签的人管理。胜者良莠不齐,智者无法左右城邦的命运。此外,当时社会上遵纪守法的风尚正在消退,个人为所欲为、奢靡之风日益增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已经动摇。而当时活跃在雅典的知识分子却大力宣扬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观点,即人是一切的尺度。总的来说,整个雅典城邦呈现出动荡和衰落的景象。?

两人都有如此强烈的世俗情怀,都选择了同样的“教育”方式?作为思想家、教育家,从更深的层面来说,这与他们的人文思想密切相关。从哲学的角度看,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人本思想是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中西哲学史上,由于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的人本思想各具特色。但是,关注现实生活,从而关注伦理道德教育,是他们人文思想的共同旨趣。在希腊,早期哲学主要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但苏格拉底认为,不顾社会和人事问题而去思考看不见的世界或浩瀚宇宙中的事物起源是愚蠢的。和苏格拉底一样,在天人关系上,孔子继承了西周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现实主义思想,持有强烈的世俗情怀。在孔子看来,在生与人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是没有必要谈“鬼神”和“死”的。对于充满现实主义思想的孔子来说,生前或死后的问题,压制或超越人的问题,也是没有实际意义和实际作用的问题。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对现实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都通过文化自觉赋予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对这个世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兴趣上。这种对政治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向道德教育领域。这是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生以道德教育为己任的思想原因。

来源: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德育思想比较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65438期+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