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综合学习与实践;我是小主。我该怎么教这门课?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课程。[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到高中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张华的《体验式课程论》。[2]与其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撑相反,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几乎是空白。
本实验是我们于2001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做的一个研究项目,也是教育部承担的项目“制定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实验部分。本实验的目标是:(1)研究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2)充实完善即将出台的《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确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实施框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推广提供范例。
二、实验的发展
(一)课程的总体理念
1.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调查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养成服务社会的初步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自理习惯,初步具备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对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2.课程原则
(1)坚持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实践。尊重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选择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2)一体化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融合;
(3)以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4)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5)采用灵活的课时制度,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课时相结合。
3.课程结构
实验基于小学课程整合的要求,着眼于实现课程结构的逐年衔接,尝试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小学一、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呈现形式为《品德与生活》),从而构建了小学至一、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体系。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课题组规划了东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结构(见图1)。
4.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1年2月-7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在三、四、五年级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按照“探索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三条主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2006年9月5438+0 ~ 2002年6月1):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由点到面的过渡。高一、高二按照课程结构中的计划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原实验班(五年级已毕业,三四年级分别升入四五年级)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无主题活动。此外,其他班级(三年级非实验班、一年级)仍遵循“探索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的线索实验。
第三阶段(2002年2月~ 7月):综合实践活动全面铺开,实施课程结构整体设计。
(二)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课程的准备阶段
(1)培训教师。学校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参与和咨询,与老师们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线索和操作方法。
(2)保证课时。通过合理统筹,保证每周五下午实验班三节课为综合实践活动专班。
(3)建立机制。成立由科研室牵头,德育处、少先队等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组”。
(4)材料准备。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为学生的实际工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购买作品集,存储学生的各种资料、成果以及老师对活动的建议和评价,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足迹。
(5)动员家长。召开家长会,出版校报《东方之桥》专刊,取得家长对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准备“家长建议书”,给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机会。
2.课程的实施阶段
高一、高二的综合实践活动采取全班活动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活动。三到五年级,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老师帮助。本文只报道3-5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1)综合实践活动总体实施框架(见图2)
(2)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探索自然世界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式问卷(问卷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学生自主选择确定活动方向。
●通过问卷分类组织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查结果分为四类:独立研究某件事;在某事的研究中合作;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有的同学要求独立研究,有的同学希望合作研究;只有一个同学选择了某个研究对象,但是想和其他同学合作。前三种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确立了活动的组织形式。第四种先在同学中找伙伴,目前还没有结果,有老师可以配合。
这才是我想学的!
●独立研究者或研究团体选择导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缩小选题范围、明确活动、详细规划活动的基础上填写问卷(问卷2)。同时制作作品集,学生填写作品集封面内容: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指导老师。
问卷2我要有计划!
●学生实践活动的设计。必要时由老师或家长陪同。将收集到的数据、图片、监控图表、家长建议、老师点评、研究成果等返回档案袋。教师通过“每天的进步——我的小档案”监控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即时点评”,追踪“典型案例”。
问卷调查三天进展-我的小档案
●在总结材料的基础上展示成果。成果展分为两种:作品展(剪报、小模型制作等。)以及主题活动的展示(活动介绍、演讲、表演等。).班主任会统筹安排,引导师生讨论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具体方式。演示结束后,老师评估学生的成绩。
教师提供反思问卷(问卷4),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关注社会生活
●走向社会,通过对家庭、班级、学校或社区的广泛调查,确定并记录题目的大致范围。
●根据学生确定的范围分组。考虑到小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为便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调查,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活动主题应相对集中,不宜过多。
●活动小组成员选择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策划具体的活动主题和详细的活动计划(问卷二),同时制作另一个作品集。
●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广泛的社会交流、调查和体验活动开展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还用“每日进度——我的小档案”进行全程监控,做好档案袋的分类归档,用“即时点评”保证家校沟通。
●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确定展示内容,展示形式由学生自行决定。在展览中,我们通过即兴提问来分享彼此的成果,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和家长作为欣赏者参与其中。
●演示结束后,学生将现场讨论。各组成员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在交流、讨论、点评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感受自我成长
使用问题(你愿意让别人知道你的经历吗?你想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吗?)引导学生确定本领域的活动主题——“他人眼中的我,我心目中的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回顾和考察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特别是自己的成长经历,开始自我认识的过程。
●考虑到群体成员的交往基础,该领域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实施领域仍然保持群体搭配。
●根据第一份问卷,从“我眼中的我”开始,初步规划自我反思的具体内容。同时,为了了解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同学范围内,会在小组内抽签决定一个会评价自己的同学,在家长和老师范围内,会考察自己的家长和老师由自己决定。
●通过购物活动完成问卷5。回顾成长的岁月和一些重要的细节,我们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并以坦诚的态度收集和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评论和意见。找出自我认识和他人认识的距离。在总结双方认识的基础上,反思现实的自我,设计未来的理想自我。
●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特长和个性,在总结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坦诚说出自己对未来形象的评价和愿景。
●组织师生讨论会议,讨论“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自我设计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等问题,反思自我评价的真实性和自我设计的合理性。
(三)对课程的评价
1.评估特征
(1)评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再是教与学的外在部分,而是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步发生和发展。档案袋评价的运用以及最终在各个活动领域的反思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感受自我成长”领域,课程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内在地建构了该领域的课程内容。换句话说,评价的过程变成了课程创造的过程,课程的发展就是履行评价的功能。
(2)强调评价的过程。
采取学生记录“每天的进步——我的小档案”或教师给予“即时点评”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情绪、参与度和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上。
(3)倡导评价多元化。
在实验中,首先鼓励小学生多种多样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成果。其次,采用档案袋评价、示范评价、讨论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第三,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来自家长、学生自己和指导老师的信息。对教师的评价采用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行政评价等不同形式。
(4)注重评价的反思。
在每个活动场结束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师生座谈会、同学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得失,并适当规划自己未来的行动。同时,教师通过撰写案例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
2.评估方法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通过前后评价结果的对比来反映学生和教师的进步。
(1)学生评价
姓名:性别:年级:日期:
(2)教师评价(见下页)
课程管理
1.成立专门机构协调综合实践活动
东方小学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组”,规定了课程管理的实施流程(图3):
校长办公室负责课程开发的统一协调;研究室负责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综合实践活动组为主,德育处和少先队也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组。大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大组其他成员定期讨论课程的制定和实施,监督年级组的工作;年级组长负责与本年级班主任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班主任负责各小组活动的整体协调和管理。
2.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1)教师编制制度。根据《综合实践活动通则》的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实施“小组指导、协作教学”。负责人还担任项目的指导。
(2)项目责任制。考虑到学生活动小组的数量,学校规定每个老师必须指导两个以上的小组。指导教师与研究室签订项目责任书,研究室定期检查项目执行情况。
(3)教师工作量制度。班主任作为本班各组导师的召集人,每周增加两个课时。
(4)教师奖励制度。根据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指导学生的态度、能力、效果,对指导教师进行团体或个人奖励。
(5)教师的教研制度。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定期举行研讨会。一至五年级各年级组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开展年级组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