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运用24字教学法

1.“提出问题,指导学习”:5 ~ 8分钟。设计和这节课可以成为前后相关问题的纽带。要求老师把知识问题化,问题系列化。具体要求是:(1)与教材设计紧密相关;(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难度适当;(3)问题设计要分层次。比如可以设计A类、B类、C类等不同层次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设置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在难的地方提问;(2)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提问;(3)在含蓄的地方提问;④向潜在联系人提问。教师也要科学使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不要做材料的奴隶。在设置问题和给予指导时,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预习时间。

2.“小组合作”:时间约10分钟。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依托教程先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合作,练兵教兵,相互* * *升华。团队合作应解决以下问题:

(1)分组方法。小组合作可以是4人一组,也可以是6人一组,座位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是前后水田式。A、B、C、D四人一组,组长A帮C,组长B帮D,组长A和B坐后排,组员C和D坐前排。分组在组间应该是同质的(用于捆绑评估),在组内应该是异质的(用于帮助穷人)。

(2)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一定是个人先自学。

(3)学习培训。要解决好学生愿意帮助差生的问题,就要让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明白,好学生在帮助差生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因为学习有三个层次:听(理解)、想理解(做)、说清楚(说清楚),说清楚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好学生能讲清楚,就一定有听众,差学生就是听众。错误也是一面镜子。帮助别人改正错误等于帮助自己预防错误。两人小组学习是相互资源,不是“一对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和欣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好学生及其家长的培养。

(4)代言人的选择。分组活动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所学的内容。谁来发言?也就是议长的出现。演讲者的选择取决于题目或学习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依次发言;可以抽签,避免学生的侥幸心理;也可以分层次发言,比如A类问题让好学生代表发言,B类问题让中等学生发言回答,C类问题让低水平学生发言回答。

(5)教师的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安静,不要用自己的话打断学生的思维,仔细观察,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错误,然后决定在哪里讲,谁讲,讲到什么程度,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把黑板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舞台。

(6)班级代表的作用。分组讨论前,课代表要分工好,哪个小组关注哪个问题,要明确。

(7)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第一,小组长应该怎么讲,应该先讲思路,再讲做法。语言格式是: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其他想法吗?最短的思维方式是什么?组长不要重复同一个问题。第二,团队成员不能满足于倾听。团队成员要明确,知识不是倾听。在合作中,他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组长的思维方法。

3.「课堂测试」:约5 ~ 10分钟。老师关注性问题,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方法可以包括:

(1)问答。通过抽签的方式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点名回答;学生也可以主动回答。提问时,要注意让学生把句子说完。老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但可以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肯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单词。

(2)作用板。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他们所学的内容。业绩板可以一个人给,也可以多人给,以便对比鉴别。

(3)交叉核对。学生互相检查分数。

(4)练习。要保证学生练习的基本时间,教师要提前明确要求。

4.“重点评论”:时间5分钟左右。教师根据代表的陈述和讲解,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对代表没有很好陈述和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质疑和补充。重点讲解难点、错误、方法、过程、联系、思路,达到学生听得懂、做得到、特别是说得清楚的目的。同时,建立个人和团体评价的激励机制,给予更多鼓励。老师要注意:学生不讲,学生不通过自学讲,自己也不讲。

5.“延长”:时间约为5 ~ 10分钟。针对难点问题,教师利用典型例题进行巩固训练,选取一些课外文本资料、典型例题或高考、中考试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拓展。通过第二次练习,可以延缓知识,加深问题,拓宽问题,达到三维目标。

6.“总结反馈”:2 ~ 8分钟。小组总结了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提高了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使知识更加连贯、清晰、系统。